徐震的“異形”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徐震:異形

近日,徐震個展“異形”在香格納上海開幕,展出了徐震針對香格納空間製作的大型裝置,與最新創作的繪畫和雕塑作品。“異形”延續了徐震在後全球化生態下對文明的改造、迭代與進化命題的興趣,如同異形所建構出的一種來自未知且令人驚悚的印象一樣,展覽也將通過藝術激起人們對未來與原始性的想象。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徐震個展“異形”

“異形”(Alien)是雷德利·斯科特在1979年執導的一部太空恐怖電影。而本次徐震在香格納的個展和其最新的作品,都沿用了“異形”(Alien)這個名字,並且在海報上,也使用了與電影類似的構圖。

從展覽現場以及作品本身中來看,延伸自“進化”系列的新作“異形”,與觀眾耳熟能詳的那個太空怪物相去甚遠。開幕導覽當天,提問環節中,媒體的寡言少語,也顯示出觀眾的不知所措,那麼,在這些作品中究竟隱藏著什麼,讓觀眾陷入如此的迷茫呢?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異形”(Alien)

在展覽前言中,指出了此次展覽真實地反映徐震的精神內核,表現為其處理文化對象及其語境的方式,以及其藉此觸發與呈現的新的組合和方案。而這些又跟全球化的三個面向“貿易—資本”、“衝突—戰爭”與“進化—變異”糾纏在一起。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完全無法相融合的東西方元素被融合在一起,正如莫高窟壁畫和非洲部落的面具,西漢陪葬陶撫瑟女俑與古希臘神話人物,或與監獄之間的關係。觀者不知所措,而這正是藝術家徐震的藝術手段,那就是:打破經驗。

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往往來自於我們自身的經驗,這是一種迭代的經驗主義邏輯,我們會下意識地尋找眼前人造之物的意義,如果它是由人造的,那麼它應該必然攜帶著人的經驗。如此,觀者在藝術作品的觀看中,往往就不自覺地陷入進自身對作品的意義闡釋上。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徐震個展“異形”展覽現場

如果一件文物,在經驗上,攜帶著不可分割的文化和歷史的印記,那麼觀眾往往就會從文化與歷史的聯繫中,去尋找關於邏輯的成立。不過,在徐震這裡,他的作品,往往並不是從這種聯繫中去出發的,他使用了一種幾乎拋棄文物涵義的功能性意義,他使用得更多的是美學,甚至是關於視覺的美學。當筆者在詢問藝術家在使用莫高窟壁畫元素的時候,如何在眾多壁畫人物中挑選出作品中的特定人物時,徐震回答說:

“我更多的都是從一個視覺上來出發。當然視覺不是說它沒有內容,比如說佛像的用筆、顏色,和前面面具之間的關係。包括非洲文化中的這種面具,也有不同的民族。莫高窟也經歷了幾千年,有不同時代、不同文化。所有的一切都在不同時空中,各種因素在組合,它的內容仍然是很豐富的。”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進化-莫高窟 254窟西壁畫、塞努佛面具》布上油畫,2017 ~ 2018,200*135cm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進化-莫高窟066窟主室南壁、湯杜面具》布上油畫,2017 ~ 2018,200*115cm

這種連接在實質上,是打破慣有經驗。人類的認知是由我們周圍環境中的信息場所決定的,當這種信息場從過去的目及、耳聽的感覺器官的肉身距離,延展為使用工具而達到的全球化距離時,這種過去由肉體距離所積累慣有的經驗,必定會被突破肉體距離的經驗所摧毀。而徐震正是這樣的一個經驗摧毀者和生髮者,他將在過去經驗上完全不同於交集內的兩個事物,放置於新的交集之中,然後在此交集之內,讓觀眾自發地生長出兩者的邏輯鏈接。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異形 2 –沉睡的赫馬佛洛狄忒斯、西漢陶撫瑟女俑》礦物複合材料、丙烯、不鏽鋼,2017 ~ 2018,130*200*165cm | 赫馬佛洛狄忒斯 120*180*145cm | 西漢陶撫瑟女俑 85*120*80cm

在西漢陪葬陶撫瑟女俑原本應當有古代樂器陶撫瑟的位置上,替換了一尊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沉睡的赫馬佛洛狄忒斯。按照過去的經驗,這是萬不會產生聯繫的兩件事物,而徐震卻偏偏這樣做了。女俑低頭撫琴之處,正是雌雄同體的赫馬佛洛狄忒斯的肉體。純粹的美學結構和直觀的行為闡釋中,它們所顯示的關係,正如徐震口中所說的“曖昧”。

這種直觀的“曖昧”,則為觀眾打開了一道自發性邏輯鏈接的可能性路徑。觀眾可能通過源自於自身經驗的種種,為這種關係生髮出邏輯闡釋,而這種闡釋,則成為了徐震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最重要的核心思想,那就是:觀者的闡釋結果下的全新經驗。正如徐震所說:“從創作這個角度,其實我們更關注的還是這些東西放在一起能不能產生新的經驗。”

當我們使用東方、西方這樣的詞彙經驗去解釋這種“曖昧”關係時,它便形成了關係東西方關係的闡釋結果下的經驗,而當我們使用陪葬、死亡、永生、陰陽人等概念時,它又將引發出另一種闡釋結果下的經驗。藝術家徐震期望觀眾使用各自自身的解釋權來為作品闡釋,當然,藝術家本人也會有他個人角度的闡釋,這種闡釋可能是關於全球化、文化衝突和交融的某種政治或人類學意義上的關係。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徐震個展“異形”展覽現場

而“人類學”這個詞,正是徐震所提到的一個關鍵性命題。這種人類學在徐震眼中,涉及到技術、經驗與認知之間的聯繫。或許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比喻是,當火箭將人類送上火星之後,可能人類會對地球上的很多東西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技術會改變人對於空間、時間及很多這樣的概念,打破原來觀察的刻板性的經驗,徐震把此稱之為“語境”。

而在另一方面,徐震希望他的作品能夠成為人類學的一種關於意象的標準。重建或豐富傳統文化中的元素,打破單一性功能。在這裡,徐震指的正是這樣的一種打破經驗邊界之後所形成的功能性的釋放,固有元素不再只具有刻板的涵義,比如審美或歷史。

在人類學的固有涵義中,人們通常認為人類學是研究過去及現在的一種研究性學問,而在徐震這裡,似乎變成了一種實踐性的人類學,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是創造一種新的人類學方式,使用藝術創作,讓作品與觀者之間完成某種實踐性人類學的觀察。我們的學習工具,包括我們認知的方式一直在變,所以今天可以這樣的組合來產生一種新的審美,也是這個時代之下產生的一種需求,或者產生的一種對審美再延續再發展的一種變化。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異形1》金屬、礦物複合材料、不鏽鋼、丙烯、塑料、布料、石頭,2017 ~ 2018,Each 705*2070*300cm | Each 530*1280*300cm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運氣 05:38》布上油畫,2017 ~ 2018,直徑:250.0 cm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運氣 09:06》布上油畫,2017 ~ 2018,直徑:250.0 cm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運氣 11:18》布上油畫,2017 ~ 2018,直徑:250.0 cm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異形”(Alien)

通過一物或多物之間的關係,進行涵義的再生髮,它所形成的全新形態,正如“異形”,吞食它者基因,為自身所用,生長成或轉化成完全不同於初級形態的物種。徐震正好奇這樣的生髮能轉換出什麼樣的異樣怪形。每一個人都在製造異形,或每個人都會面臨著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異形。正如東方正在成長成西方人眼中的另類,這種另類似乎更像是一種異形的存在,人們在不確定性中看到恐懼與焦慮。在徐震的眼中,藝術莫不同樣如此:“藝術本身也是有異形的功能,它始終帶來驚喜,帶來一種距離感,讓我們的日常生活保持一種好奇的狀態。”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藝術家徐震接受“鳳凰藝術”採訪

在如何看待全球化的問題上,徐震表示,無論你是哪國人,當用的、吃的、喝的都比較接近的時候,但你身上始終是有文化烙印的,每個人都是有文化烙印的。而這些文化烙印我們怎麼去跟未來,跟現在很多不斷在學習的知識不斷結合,激發出新的東西?在全球化之下,我們要往哪裡去,比我們從哪裡來更重要:

“現在很多人因為不清楚自己要到哪裡去,而縮回到一直強調我從哪裡來的問題中,這其實是一種很保守的,逐漸在枯萎的一種生存價值觀。”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徐震個展“異形”展覽現場

正如徐震用一種衝擊性的視角,來將這種隱藏在底下的力量重新呼喚出來,讓觀眾去感受到啟迪:

“比如說70後、80後、90後有什麼各自不同的特徵?但你如果停留在這樣一個圈子裡使用這種特徵,那就是人云亦云。如果你跳出來,用你的特徵放到其它的地方去,它可能就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這正是一種對慣性認知結構的突破:“你吃的什麼,決定你有什麼樣的行為模式,同時也決定你用什麼樣的方法去解釋你看到的東西。”而這,正是關於徐震的人類學的藝術實踐,他用一種近乎嘲弄和戲謔的方式,來挑戰人們關於自身和世界的認識,而這一切新的認知形態,正如刻板世界眼中的異形。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異形”(Alien)

展覽信息

徐震的“异形”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異形

藝術家:徐震

策展人:魯明軍

展覽地點:香格納畫廊,上海市徐彙區西岸龍騰大道2555號10號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