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鳳姐的判詞預示著她“因貪獲罪、鳥為食亡”

鳳姐的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這四句判詞早就被解讀過無數次了,但我還是想就前兩句談一下我的理解。我認為,這兩句判詞預示了鳳姐的結局。

  • 凡鳥的典故

“凡鳥”合起來是一個繁體鳳字,暗示了鳳姐的身份。同時,“凡鳥”還有一個歷史典故。

《紅樓夢》:鳳姐的判詞預示著她“因貪獲罪、鳥為食亡”

魏晉時期,有七位名士。他們都有賢才,卻遊於竹林、飲酒縱歌、不附從權貴,他們被稱作“竹林七賢”。七賢之中,有一人名叫嵇康,是曹操的曾孫女婿。他不滿司馬家篡權,但又無力與司馬家抗衡,所以才跑到山野中避世。

嵇康的才華極高,名氣非常大,他心向曹魏,堅決拒絕司馬氏徵辟,最後被司馬昭殺死。嵇康是非常清高的人,愛憎分明、不阿富貴、不戀權勢,他的朋友也都是才德兼備、不同俗流的名士。

《紅樓夢》:鳳姐的判詞預示著她“因貪獲罪、鳥為食亡”

但嵇康有一個哥哥,名叫嵇喜。嵇喜的性情與弟弟大為不同,他熱衷權勢,謀求做官,曹家勢敗後轉投了司馬。這讓人瞧不起。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呂安拜訪嵇康,恰嵇康不在,嵇喜迎接。呂安卻在門上寫了一個“鳳”字後離開了。嵇喜以為呂安恭維自己,很高興,卻不知是在嘲笑自己“凡鳥”。

  • 凡鳥的含義

弟弟嵇康被司馬昭所殺,嵇喜卻依然忠心於司馬。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攸過於悲痛而絕食,左右都勸不聽。是嵇喜進諫才讓司馬攸進食。為此,司馬攸非常感激嵇喜。

《紅樓夢》:鳳姐的判詞預示著她“因貪獲罪、鳥為食亡”

判詞就是用鳳姐比嵇喜,鳳姐與嵇喜很像。嵇喜原是曹魏重臣,後來投靠了掌權的司馬氏;而鳳姐原是賈赦的兒媳,卻投靠了掌權的王夫人。所以,“凡鳥”二字,不僅是挑明身份,更是點出鳳姐的能力和德行。“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這兩句並非對鳳姐的誇獎,只能是嘲諷。

如何算凡鳥呢?就如嵇喜,有些本事卻不大、品德不佳、熱衷功利。品德不佳註定了自私自利,熱衷功利註定了爭權奪利。

鳳姐的交際能力是不錯的,周旋於賈母、王夫人之間,處處討好,就如同嵇喜獻媚於司馬氏;鳳姐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也是有的,最能體現的就是協理寧國府;而鳳姐的狠毒,在弄權鐵檻寺、逼死尤二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紅樓夢》:鳳姐的判詞預示著她“因貪獲罪、鳥為食亡”

但鳳姐顯然缺乏遠見,他利用賈家弄權、貪汙,其實也是在挖賈府根基。

  • 判詞的意思

所以,“凡鳥偏從末世來”的意思應該是:這麼一隻熱衷功利的鳥偏偏趕上了賈府敗落的時候;而“都知愛慕此生才”的“才”字是要加引號的。如果鳳姐處在賈府興旺之時,未必有事;但她偏偏賈府敗落,還要爭權奪利搶食吃,只能以悲劇收場。

判詞通篇實在嘲諷,與曲子《聰明累》呼應。“機關算盡太聰明”,算了自己性命的聰明算什麼聰明?一隻凡鳥,鳥為食亡。所以,鳳姐的下場必是因貪而獲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