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人說南方漢人是真正的漢人,北方漢人都是胡人的後代,有什麼憑據嗎?

鎏liu鄉村玖號

說起漢族,就要說華夏民族,華夏民族就離不開我們的老祖宗,就是炎黃二帝了。實際上炎黃是神話,根本不存在炎黃,儒家所傳承的漢族,不是血緣的“漢族”,是文化上一脈相承的漢族。

周武王滅商,聯合庸、羌、髳盧、彭、濮等遊牧民族,不見炎黃子孫。(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廢嫡立庶,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在驪山殺死了周幽王,西周滅亡,當時也不見有炎黃子孫來救駕。

秦始皇統一中國,也統一了中國的文字。漢武帝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儒董仲舒將漢字、漢文化、漢姓、儒學教授給庶民,使當時的漢民族在周圍的遊牧民族中成為鶴立雞群最文明的民族。

西晉八王之亂,周圍的許多遊牧民族進入中原,開始大量屠殺漢族,發生了“五胡亂華”,歷史上發生了第一次“衣冠南渡”,就是大量的三國時留下來的漢民族遷徙到長江以南,也形成了南北朝,北方先後有16個遊牧民族國家。公元386年,鮮卑拓跋珪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公元467年,北魏孝文帝開始漢化,將105個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同時使用漢字並採用漢官制。以後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變北齊,西魏變北周。

北周的文帝宇文泰為了鮮卑人的利益,將漢化了一切又改為鮮卑化和胡化。這裡要提到的二個人,一個是楊堅的父親楊忠。楊忠因軍功被授予柱國、大司空,被文帝宇文泰賜姓普六茹氏。楊堅承襲父爵,後來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上臺以後廢除了鮮卑化和胡化的政策,使中國的漢字、漢文化、漢姓沒有被打斷。

另一個是李虎,他也是因軍功被授予八大柱國之一,後來官至太尉,被宇文泰賜姓大野氏。李虎兒子李昞,李昞的兒子是李淵,李淵的兒子是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他們父子倆都稱自己是隴西李氏,就是李廣的子孫。眾所周知,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因兵敗而投降匈奴,漢武帝分二次將李陵的家族全部殺光,根本不存在有李氏子孫了。再則,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以後,殺了自己二個兄弟,為了能使父親李淵的諒解,吸吮李淵的乳頭。據說李淵有三個乳頭,但是不管有三個乳頭或四個,這不是漢族人的習慣,唯有胡人才能做出。所以說,隋唐本是鮮卑人只不過是漢化了,可是在許多習慣上還會流露出來。

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發生了大屠殺,大量的漢族又一次“衣冠南渡”,這次不是全部都是三國留下來的漢族,而是胡化了的漢族。唐朝末期,黃巢造反,黃巢又一次將人當乾糧,第三次“衣冠南獨”開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到達南方的人,被稱為客家人,這些客家漢族就不言而語了。

唐滅,出現了五代十國,本來歸屬於唐朝的胡人又一次開始胡化,五代裡有三個是沙陀族。宋朝建立以後,北方有遼國,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南方有大理。遼國契丹人有契丹文,西夏有党項文,它們都是參照漢字創制的,就是說他們本是漢化的胡人。等到以後他們被滅國以後,又都成為了漢族。

北宋被滅,金兵南下,在開封又來一次大屠殺,漢族人第四次“衣冠南渡”又有客家人到南方。蒙古滅南宋,以後清滅明,歷史上就出現了多次殺戮和融合,你根本不能分清誰是三國留下來純漢族,誰是北方融入到南方的胡人,最可以信賴的是,我們華夏漢民族是以漢字、漢文化、漢姓和儒學融入在一起的民族。不管你走到哪兒,我們都有一顆中國心!


張律明

如果說民族,當然同為中華民族,卻無論如何不是真正的漢人,因為南方的幾個省除新彊與西藏外少數民族最多的地方,是古時閩越,南越,東甌(越)等百越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現今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等地仍留存大量百越族群。

現在單以廣東為重點,探討一下三大族群與少數民族的融合情況。因單從歷史文化風俗特別是語言上來說還是差別不小的。

廣府民系,雖說廣府人是五十萬秦軍南征後,再從楚地調入五十萬平民協助戍守,再加上萬五婦女與十來萬囚徒,除去戰死的軍士,滿打滿算也就一百萬左右,應遠不及百越人多。即使趙佗割據為南越國,相信國內人口的主體為百越各族,要不然不會出現後來梁朝的高涼太守馮保,為壓服百越而取俚人(壯族)人冼夫人為妻的故事。

冼夫人又稱譙國夫人後又稱為冼太夫人,後人稱為嶺南聖母。廣東俚人(後稱壯族),嫁於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善於結識英雄豪傑,公元550年,在參與平定侯景叛亂中結識後來的陳朝先主陳霸先,並認定他是平定亂世之人,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公元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夫人平定亂局,被冊封為石龍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嶺南數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聖母”。後冼夫人率領嶺南民眾歸附,隋朝加封譙國夫人,去世後追諡“誠敬夫人”。 由此可以說明是有和少數民族通婚的。

要談潮汕人與客家人之前,必須先說一下以下一些少數民族,在遠古時候,長江中游一帶住著許多被稱為“蠻”(原作䜌},即“民”字的音轉)的部落。其中江漢流域的“荊蠻”,在春秋戰國時代,與中原的華夏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接觸,後來逐漸同化,成為秦漢時漢族組成的一部分;但是洞庭湖西南溪洞間的“武陵蠻”(即“五溪蠻”),在漢晉之際,仍然過著較原始的生活,他們經常受到漢族封建統治階級的迫害,其中一部分陸續向附近地區遷徙。至遲在隋朝,今湖南長沙一帶已住有自稱“莫徭”的瑤人,這種瑤人的習俗,與武陵等地的蠻族相同。唐宋時,湘、桂、粵、贛一帶經常出現所謂“徭亂”,可見當時瑤人部眾多,分佈廣。南宋時,今粵、贛、閩三省邊界又開始有一種名叫“畲民”(或稱“輋民”)自稱山哈(客人)的部族在活動。“蠻”、瑤、畲三族,就他們分佈的地區來考察有著密切的聯繫;就出現的時代來說,“蠻”族最早,瑤族次之,畲族最後。三族之間應一脈相承,人口眾多都盛行著槃瓠(亦作“盤瓠”或“盤護”)的傳說,自認為盤瓠的子孫,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不久,散居在各地的畲、瑤兩族和滇越邊境上的“蠻”族,不知這些人後來去那裡了。


畬王婧

毫無憑據,謝謝。說出這句話的人可用“其心可誅”形容,和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一個套路,主要目的都是要挑起地域及民族紛爭。


中國歷史上華夏近乎亡國滅種之世,惟有五胡亂華之時。劉曜縱兵入洛陽,“害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萬餘人”,將晉懷帝、羊後及傳國六璽送於平陽,不久又攻陷長安,晉愍帝“肉袒牽羊、輿櫬銜璧”投降。西晉滅亡。

《晉書·王導傳》: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祖逖傳》:及京師大亂,逖率親黨數百家避地淮泗……達泗口……居丹徒之京口。

《徐邈傳》:屬永嘉之亂,遂與鄉人臧琨等率子弟並閭里士庶千餘家,南渡江,家於京口。

祖逖有“聞雞起舞”的著名典故,徐邈是青州大族,王導策劃了東晉中興。

司馬睿之稱帝於江東,背後離不開琅玡王氏的鼎力支持,王導聯絡南方士族,又安撫南渡的北方士族,為東晉中興名臣之最,著名的“王與馬,共天下”便是指琅玡王氏與司馬家共有晉室天下。

除了世家大族,貧苦百姓南遷的也所在多有,兩者合計南遷的人數,譚其驤先生估計是90萬左右,而王育民先生估計在50餘萬。

當時南方總共有多少人口呢?

吳大帝孫權赤烏五年(242年),《晉書·地理志》載孫吳“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人口240萬)”,永嘉之亂為313年,江南少有戰火,且算四倍人口增長率,也會有1000萬人口,加上南渡之人,合計約有1100萬-1500萬人口左右。

這是南方當初的人口基數。


回過頭再看北方,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後,北方漢人是怎麼發展起來的?》這個問題下,我回答過兩個時間節點的北方人口數:

1、前秦盛時,淝水之戰前夕,約有戶400萬,人口2000餘萬人;

2、北魏盛時,人口接近2500餘萬。

以胡、漢之比例為1:3計算,北方漢人在前秦時約為1500餘萬,在北魏時約為1800多萬。

而他們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最主要原因就是漢人的人口基數碾壓胡人,即使經歷了最黑暗的一頁後,面對胡人依然保持了巨大的人口優勢。

其次,華夏文化的超強影響力,同化了很大一部分胡人,如鮮卑慕容氏、拓跋氏、甚至宇文氏等,雖然今天去查基因圖譜,也許你、我、他並非純種的漢人基因,然而在文化及身份認同感上,畢竟已經是驕傲的漢族了!

正所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最後的原因是能生,不能忽略人們的生育熱情,每逢盛世,人們對於生孩子總有異乎尋常的熱情。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這直接促成了今日之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


我是南方人,卻不知家中三代以前的事,倘若祖上真是永嘉之亂後南渡的漢人後代,也並不以此為榮或為恥。

因為我覺得,在經過了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場浩劫後,還能僥天之倖,將血脈傳承到今時今日,這已是史詩般的氣運了!


王事情

真實的情況,不能靠推測和想象,要看全球人類基因圖譜,目前從全球人類基因圖譜看來,南北漢人都是混血兒,不過漢族基因比較純正,都含有漢族基因百分之七十幾,不過北方漢人還有白人基因,壯侗越族基因,阿拉伯人基因,大洋洲土著基因,美洲土著基因,蒙古人基因和突厥人基因,所謂的胡化漢人,南方漢人還有西藏人基因,壯侗越族基因,白人基因,斯里蘭卡人基因,蒙古人基因,很奇怪的是,南北漢人都有蒙古基因很正常,可是還都有不少壯侗越族基因和大洋洲土著基因,難道最早在中國的是非洲來的古越族和大洋洲土著?😂




靈芝居士廣南醫人生

這些說法都不準確,比較接近歷史真實狀況的說法應該是,現在的中國人並沒有哪個是純而又純的民族血統,在漫長的歲月裡,經過了無數的血緣混雜而成,每個人都是如此。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體質人類學的老師朱泓先生講過,其實早在進入有文字的文明歷史之前,現在中國這塊版圖上就已經開始有了人種的混雜,那時候還沒有民族這個概念,但歐亞大陸各種人種已經開始混雜。比如,在現在的新疆一帶,蒙古人種和印歐人種就已經開始混雜,在嶺南地區,蒙古人種已經開始與東南亞一帶的黑色人種相混雜,具體的情形現在已經很難清楚說明,或許那些人類學者更加清楚。

進入文明時期以後,開始有了各種古老的民族相混雜的情況,所以才有了商代甲骨文不斷有關於商人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鬼方、人方等的戰爭。到了周人那裡,周王朝的民族來源本來就包含了周族和羌人。春秋時代,晉國和秦國都征服了周邊很多少數民族,比如戎狄,在南方,楚國、吳越兩國也在不斷兼併南方百越民族。在戰國時期,孟子說起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君王,比如舜帝,還說他是東夷之人。

秦漢之後,大家都比較清楚,整個中國文明史也可以描述為漢民族文化的疆域在不斷拓展,而這個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北方或西方少數民族的入侵,漢民族不斷南遷,入侵的少數民族又不斷地融合到漢民族之中,在漢民族不斷南下的過程中,也意味著南方很多少數民族不斷融入到漢民族之中,接受漢文化的過程。否則,我們完全沒辦法解釋北方那些曾經強大的少數民族和南方佔據廣大地域的百越民族去到哪裡了這個問題。

提問題的人還有一個前提也是荒謬的,怎麼可能漢族人全部到了南方,胡人自己發生漢化?

凡是強調自己是什麼純種的漢人的人,基本上都是出於對於中國歷史上無數民族融合的事實的無知所致。


考貳拉

如果說民族,當然同為中華民族,卻無論如何不是真正的漢人,因為南方的幾個省除新彊與西藏外少數民族最多的地方,是古時閩越,南越,東甌(越)等百越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現今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等地仍留存大量百越族群。

現在單以廣東為重點,探討一下三大族群與少數民族的融合情況。因單從歷史文化風俗特別是語言上來說還是差別不小的。

廣府民系,雖說廣府人是五十萬秦軍南征後,再從楚地調入五十萬平民協助戍守,再加上萬五婦女與十來萬囚徒,除去戰死的軍士,滿打滿算也就一百萬左右,應遠不及百越人多。即使趙佗割據為南越國,相信國內人口的主體為百越各族,要不然不會出現後來梁朝的高涼太守馮保,為壓服百越而取俚人(壯族)人冼夫人為妻的故事。

冼夫人又稱譙國夫人後又稱為冼太夫人,後人稱為嶺南聖母。廣東俚人(後稱壯族),嫁於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善於結識英雄豪傑,公元550年,在參與平定侯景叛亂中結識後來的陳朝先主陳霸先,並認定他是平定亂世之人,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公元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夫人平定亂局,被冊封為石龍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嶺南數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聖母”。後冼夫人率領嶺南民眾歸附,隋朝加封譙國夫人,去世後追諡“誠敬夫人”。 由此可以說明廣府漢人是會與少數民族通婚的。即使之後漢人不斷南遷到珠三角一帶成為今日的廣府人,也無法擺脫廣府人曾與少數民族融合的事實。

雖然廣府的很多村底都有六百至千年歷史,還在廣州保留了建於隨文帝開皇年間的'南海神廟″及發掘出的南越王墓,讓人覺得廣府的主要群體是漢族人。據傳'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是附近十五鄉集資興建的,現今仍在廟會日,鄉民抬著神像遊十五鄉的風俗。此廟是全國四大僅存的海神廟,同時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但亦有部份村莊及某些姓氏,有百越少數民族的二次葬傳統,亦說明至少部份受到百越民族影響。

要談潮汕人與客家人之前,必須先說一下以下一些少數民族,在遠古時候,長江中游一帶住著許多被稱為“蠻”(原作䜌},即“民”字的音轉)的部落。其中江漢流域的“荊蠻”,在春秋戰國時代,與中原的華夏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接觸,後來逐漸同化,成為秦漢時漢族組成的一部分;但是洞庭湖西南溪洞間的“武陵蠻”(即“五溪蠻”),在漢晉之際,仍然過著較原始的生活,他們經常受到漢族封建統治階級的迫害,其中一部分陸續向附近地區遷徙。至遲在隋朝,今湖南長沙一帶已住有自稱“莫徭”的瑤人,這種瑤人的習俗,與武陵等地的蠻族相同。唐宋時,湘、桂、粵、贛一帶經常出現所謂“徭亂”,可見當時瑤人部眾多,分佈廣。南宋時,今粵、贛、閩三省邊界又開始有一種名叫“畲民”(或稱“輋民”)自稱山哈(客人)的部族在活動。“蠻”、瑤、畲三族,就他們分佈的地區來考察有著密切的聯繫;就出現的時代來說,“蠻”族最早,瑤族次之,畲族最後。三族之間應一脈相承,人口眾多都盛行著槃瓠(亦作“盤瓠”或“盤護”)的傳說,自認為盤瓠的子孫,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不久,散居在各地的畲、瑤兩族和滇越邊境上的“蠻”族(亦稱瑤族)中,許多人家都置有盤瓤畫像,祭祀很虔誠。瑤族的《遷徙榜牒》(又名《過山榜》)和畲族的《開山公據》(又名《撫徭券牒》)同樣記載著盤瓠的傳說,都稱有一個皇帝賜給他們券牒,寫明只許居住青山之中,刀耕火種,准予“永免差役,不納糧稅”。畲、瑤兩族有盤、藍、雷、鍾四大姓。這些事例,都證明他們之間是有著共同的淵源乃至血緣關係。五代後晉時,湖南的瑤族,還被稱為“蠻搖”,先居珠三角的廣府人,與百越中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在南西北三面不斷爭鬥中,而無暇顧及東面的山區使徭畬等山客人佔領了粵東的廣大地區。宋、明、清學者多認為瑤是“五溪蠻”的後裔,並有稱“搖人”為“輋客”的。明清學者有稱畲族為“畲蠻”或“畲搖”的,清代粵閩兩省地方誌中也多認為畲民是“搖族”、“搖種”或“搖人”;尤其重要的,清末以來編修的畲族宗譜和祖圖中,畲族人也往往自稱為“徭人”或“徭家”;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廣東增城、博羅一帶的漢人還叫畲民為“山瑤”。由此可見,畲族是出於唐宋時代住在五嶺東端的“搖人”,就是遠源於漢晉時代的“五溪蠻”。

潮汕人(福佬人)福佬民系是古閩越(東甌)後裔融合於漢族的一支,其文化特質既有別於作為秦軍遺裔的廣府民系,亦與自稱為中原漢族南遷的客家民繫有極大的差異,據傳是晉以後陸續南遷的漢族群體,在閩南與當地閩越融合後向東遷居,再與當地的畬瑤融合的結合體。潮汕的古蹟多在千年以內,如開元寺、許駙馬府、己略黃公祠、從熙公祠、道韻樓、韓文公祠等,亦可說明其後於廣府人定居於粵。而百越的二次葬卻在此地盛行,受百越民族的影響較廣府人深得多。由於清初的人口急增,再加上海禁,較為膽大的福佬人向廣東雷州,海南,以及南海島國遷居。

客家人,顧名思義就是外來人,現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部分地區,分佈約120餘縣市。自稱「客家」或「來人」,以區別於本地人。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習俗傳統,婦女均天足,參加勞動生產,不受封建陋習約束,勇於進取。近代,太平天國就是多以客家人與少數民族為主,女兵亦強悍之極,太平天國之亂失敗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廣闊的地區,有的轉徙臺灣、香港,或僑居南洋一帶。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畬瑤族人,自稱客家與自稱山哈相同,二次葬及多次葬亦相同。漢人纏足客家人大腳。漢人清明重陽祭祖,客家人年後或中元和中秋祭祖,廣府人有粵劇,潮汕人有潮劇,唯有客家人擁有少數民族獨有的山歌,所有的文物古蹟不超過五百年。更為奇怪的是清朝以後,龐大的畬瑤群體逐漸消失了,而居於同一地方卻冒出了一個人口眾多,自稱客家人的漢族群。相信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仍是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他們只不過成為漢化後的客家人 。由於清初人口激增,人多地少的,具有很強穩適應性的客家民系,四處遷居,與周邊的族群引起多次械鬥,即所謂的土客之爭,最為慘烈的則是與廣府四邑十二年的大戰,死傷無數,相互將虜獲的人賣豬仔到海外,亦因此引起後來自願賣豬仔到海外的情況,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因此海外華人以粵籍最多。


回憶還是要忘記

網上有人說南方漢人是真正的漢人,北方漢人都是胡人的後代,有什麼憑據嗎?關於這個問題的所謂憑據,可能是五胡亂華。

源頭還得從三國時候說起,三國時期曹魏、蜀國和孫吳三足鼎立。

曹操佔據著北方,是北方政權,魏國所佔的地方,在當時是真正的中國,蜀國屬於巴蜀地區,東吳所佔的地方,現在是中國最富庶的地方,但在當時是屬於蠻荒地區,最南邊百越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廣東地區,更是尚沒有開化的地區。我們現在看到西晉以後富庶的江南地區,其實是得益於東吳在此大力發展。

回到正題,在魏國的北方有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諸多少數民族,三國戰亂時期人口傷亡非常大,有統計數據顯示東漢政府曾經做過一次全國範圍的人口普查,當時得出的數據是“5600萬”。而到了奠定三國鼎立之勢的赤壁之戰後,當時的全國人口僅有140萬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曹操推行了一個政策,就是引進北方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已補充因戰亂損失的勞動力和軍力,這個政策當時是個非常好的政策,確實能夠解決當時的問題,但也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當然今天會看歷史,五胡亂華也談不上是禍,而是中華民族民族大融合的千年機遇。

五胡亂華發生在西晉時期,五胡就是指匈奴、鮮卑、羯、羌、氐,趁西晉八王之亂大舉南下,一舉推翻了西晉王朝,建立了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秦等諸多政權,並與南方東晉建立的政權形成對壘。五胡亂華最奇妙的地方是,北方少數民族雖然滅了西晉政權,但並未摧毀漢文化,相反幾乎所有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都被漢化了,並與漢人通婚,進一步壯大了中華民族,後來的隋唐王朝都是民族大融合的產物,隋唐帝王身上一半是漢人的血,一半是鮮卑少數民族的血。

後來朝代有更替了好幾輪,民族之間融合的更加徹底,全國人口也在不斷地流動中,南方開化後,也流入了大量北方人。所以問題中說的北方漢人是胡人的後代,南方才是漢人,這個問題在隋唐時期都難以回答何況現在,你能說唐朝創造的盛世是胡人創造的不是漢人創造的嗎?


天天說錢

這都是弱化中國信仰的嚼頭,漢語自古至今沒有太大變化,雖然我們有過元朝,但蒙古語還是存在的,突厥語也是有保存的,有人說廣東方言是普通話,只不過是近代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人更自信罷了,是否是漢人,是否是中國人,看你內心是否裝有中國的思想文化,儒釋道精神。

即便有黑眼睛,黃皮膚也可能是日本人,美國人,至於基因,猩猩和人類的差別都不多,就不談東亞人種了,相差不多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如果非要說差異,世界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沒有一摸一樣的人種,

孩子們,談真正漢人人種的,在我看來無非有兩種,一類是中國的敵對勢力,分化我們的思想,還有就是心智不成熟的小孩,被忽悠之後搖旗吶喊,

漢人是指擁有漢思想的人,稱之為漢人,漢的思想概括為儒釋道的結合,也是先祖留下的無價財富。


明仁18

南方漢人和北方漢人,有人說,是人種不同,從體格上就不同,我想,說這話的人,可能有點傻,有點彪,腦袋被城門擠了,當然有很多人從基因上進行了解釋,我也不懂。我只從我身邊說起,我是北方人,到了南方,觀察南方人,思維和體格都不一樣,但仔細看,南方人吃的飯菜,與北方就不一樣,不像北方,大魚大肉,高熱量,氣候比較熱,多汗。南方人愛吃清淡點的,稀飯等,飯量很少,。我的飯量是南方人的幾倍,我吃飯,南方人都愣了,有點傻眼,在看到了北方的南方人,我身邊的南方人,在北方生的孩子,父母都是南方人,小孩在北方生的,長大後,明顯就是北方人,最多的兩代就沒有南方特徵了,我說的是父母,爺爺奶奶都是南方人。老人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能與水也有關係。在說身邊的那個,父母是南方小個,養的孩子人高馬大那位,男方毛了,領著三個孩子,做了DNA,一看一點沒錯。這件事,我們都當笑話講。


飛蟥

其實漢人的概念也是從漢朝劉邦才開始的。最早黃帝炎帝時期,聚集在黃河中下游的民族只是華夏族,其他的都屬於蠻族夷族。

在黃帝帶人打敗蚩尤部落後,華夏族的地盤延伸到長江流域。而像西北仍然屬於犬戎等少數民族。歷史向前推進的時候,一些少數民族就不斷的被華夏族吞併或者吸收。到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天下大同。漢武帝劉徹更是將版圖擴大,自此漢朝漢人漢語等漢文化替代了以前的華夏文化。


漢未央宮

在兩漢期間,雖有匈奴等少數民族騷擾邊疆,但未形成大的隱患。應該說這時候關中平原、中原一帶應該都是純種的大漢子民。到了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原一帶飽受戰火禍端,一些漢族的高貴富有之士紛紛逃到江南,只有平民百姓遭受少數民族的欺辱蹂躪。而這一時期,也正是民族大融合的一個時期。到了隋唐結束幾百年的亂世後,整個民族融合達到一個高漲。


按照史書記載,李唐的先輩也並非華夏後裔或者漢人,而是鮮卑人。但李唐對於漢文化的傳承,至今影響著世界。在國外,中國人被稱為唐人、所穿服飾為唐裝,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所以,民族融合發展,就不能再翻歷史舊賬。


宋以後,經濟中心南移,像關中一帶就慢慢變為西北邊陲,很難說屬於真正的漢人。而宋遼、宋金對峙期間,都有漢人在兩國之間相互交往、通婚。到了元朝時期,把人種人為分成四等,其中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漢人,四等是南人。其中色目人就是阿拉伯後裔或者回族人,而漢人屬於生活在北方遼國和金國的漢人,南人屬於生活在南方宋朝的漢人。當時南人的地位最為低下。

等到朱元璋趕走蒙古貴族後,又恢復漢人天下,這時候真的很難分清楚真正的漢人是哪些了。所以,中華民族能夠繁衍不息,漢文化能夠源遠流長,就是能不斷同化其他少數民族,這是文明和落後對抗的必然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