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人说南方汉人是真正的汉人,北方汉人都是胡人的后代,有什么凭据吗?

鎏liu乡村玖号

说起汉族,就要说华夏民族,华夏民族就离不开我们的老祖宗,就是炎黄二帝了。实际上炎黄是神话,根本不存在炎黄,儒家所传承的汉族,不是血缘的“汉族”,是文化上一脉相承的汉族。

周武王灭商,联合庸、羌、髳卢、彭、濮等游牧民族,不见炎黄子孙。(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废嫡立庶,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在骊山杀死了周幽王,西周灭亡,当时也不见有炎黄子孙来救驾。

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中国的文字。汉武帝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儒董仲舒将汉字、汉文化、汉姓、儒学教授给庶民,使当时的汉民族在周围的游牧民族中成为鹤立鸡群最文明的民族。

西晋八王之乱,周围的许多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开始大量屠杀汉族,发生了“五胡乱华”,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衣冠南渡”,就是大量的三国时留下来的汉民族迁徙到长江以南,也形成了南北朝,北方先后有16个游牧民族国家。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公元467年,北魏孝文帝开始汉化,将105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同时使用汉字并采用汉官制。以后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变北齐,西魏变北周。

北周的文帝宇文泰为了鲜卑人的利益,将汉化了一切又改为鲜卑化和胡化。这里要提到的二个人,一个是杨坚的父亲杨忠。杨忠因军功被授予柱国、大司空,被文帝宇文泰赐姓普六茹氏。杨坚承袭父爵,后来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上台以后废除了鲜卑化和胡化的政策,使中国的汉字、汉文化、汉姓没有被打断。

另一个是李虎,他也是因军功被授予八大柱国之一,后来官至太尉,被宇文泰赐姓大野氏。李虎儿子李昞,李昞的儿子是李渊,李渊的儿子是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他们父子俩都称自己是陇西李氏,就是李广的子孙。众所周知,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因兵败而投降匈奴,汉武帝分二次将李陵的家族全部杀光,根本不存在有李氏子孙了。再则,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以后,杀了自己二个兄弟,为了能使父亲李渊的谅解,吸吮李渊的乳头。据说李渊有三个乳头,但是不管有三个乳头或四个,这不是汉族人的习惯,唯有胡人才能做出。所以说,隋唐本是鲜卑人只不过是汉化了,可是在许多习惯上还会流露出来。

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发生了大屠杀,大量的汉族又一次“衣冠南渡”,这次不是全部都是三国留下来的汉族,而是胡化了的汉族。唐朝末期,黄巢造反,黄巢又一次将人当干粮,第三次“衣冠南独”开始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到达南方的人,被称为客家人,这些客家汉族就不言而语了。

唐灭,出现了五代十国,本来归属于唐朝的胡人又一次开始胡化,五代里有三个是沙陀族。宋朝建立以后,北方有辽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南方有大理。辽国契丹人有契丹文,西夏有党项文,它们都是参照汉字创制的,就是说他们本是汉化的胡人。等到以后他们被灭国以后,又都成为了汉族。

北宋被灭,金兵南下,在开封又来一次大屠杀,汉族人第四次“衣冠南渡”又有客家人到南方。蒙古灭南宋,以后清灭明,历史上就出现了多次杀戮和融合,你根本不能分清谁是三国留下来纯汉族,谁是北方融入到南方的胡人,最可以信赖的是,我们华夏汉民族是以汉字、汉文化、汉姓和儒学融入在一起的民族。不管你走到哪儿,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


张律明

如果说民族,当然同为中华民族,却无论如何不是真正的汉人,因为南方的几个省除新彊与西藏外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是古时闽越,南越,东瓯(越)等百越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现今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仍留存大量百越族群。

现在单以广东为重点,探讨一下三大族群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情况。因单从历史文化风俗特别是语言上来说还是差别不小的。

广府民系,虽说广府人是五十万秦军南征后,再从楚地调入五十万平民协助戍守,再加上万五妇女与十来万囚徒,除去战死的军士,满打满算也就一百万左右,应远不及百越人多。即使赵佗割据为南越国,相信国内人口的主体为百越各族,要不然不会出现后来梁朝的高凉太守冯保,为压服百越而取俚人(壮族)人冼夫人为妻的故事。

冼夫人又称谯国夫人后又称为冼太夫人,后人称为岭南圣母。广东俚人(后称壮族),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善于结识英雄豪杰,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之人,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由此可以说明是有和少数民族通婚的。

要谈潮汕人与客家人之前,必须先说一下以下一些少数民族,在远古时候,长江中游一带住着许多被称为“蛮”(原作䜌},即“民”字的音转)的部落。其中江汉流域的“荆蛮”,在春秋战国时代,与中原的华夏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接触,后来逐渐同化,成为秦汉时汉族组成的一部分;但是洞庭湖西南溪洞间的“武陵蛮”(即“五溪蛮”),在汉晋之际,仍然过着较原始的生活,他们经常受到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其中一部分陆续向附近地区迁徙。至迟在隋朝,今湖南长沙一带已住有自称“莫徭”的瑶人,这种瑶人的习俗,与武陵等地的蛮族相同。唐宋时,湘、桂、粤、赣一带经常出现所谓“徭乱”,可见当时瑶人部众多,分布广。南宋时,今粤、赣、闽三省边界又开始有一种名叫“畲民”(或称“輋民”)自称山哈(客人)的部族在活动。“蛮”、瑶、畲三族,就他们分布的地区来考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出现的时代来说,“蛮”族最早,瑶族次之,畲族最后。三族之间应一脉相承,人口众多都盛行着槃瓠(亦作“盘瓠”或“盘护”)的传说,自认为盘瓠的子孙,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不久,散居在各地的畲、瑶两族和滇越边境上的“蛮”族,不知这些人后来去那里了。


畬王婧

毫无凭据,谢谢。说出这句话的人可用“其心可诛”形容,和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一个套路,主要目的都是要挑起地域及民族纷争。


中国历史上华夏近乎亡国灭种之世,惟有五胡乱华之时。刘曜纵兵入洛阳,“害诸王公及百官已下三万余人”,将晋怀帝、羊后及传国六玺送于平阳,不久又攻陷长安,晋愍帝“肉袒牵羊、舆榇衔璧”投降。西晋灭亡。

《晋书·王导传》: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祖逖传》: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达泗口……居丹徒之京口。

《徐邈传》:属永嘉之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

祖逖有“闻鸡起舞”的著名典故,徐邈是青州大族,王导策划了东晋中兴。

司马睿之称帝于江东,背后离不开琅玡王氏的鼎力支持,王导联络南方士族,又安抚南渡的北方士族,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著名的“王与马,共天下”便是指琅玡王氏与司马家共有晋室天下。

除了世家大族,贫苦百姓南迁的也所在多有,两者合计南迁的人数,谭其骧先生估计是90万左右,而王育民先生估计在50余万。

当时南方总共有多少人口呢?

吴大帝孙权赤乌五年(242年),《晋书·地理志》载孙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人口240万)”,永嘉之乱为313年,江南少有战火,且算四倍人口增长率,也会有1000万人口,加上南渡之人,合计约有1100万-1500万人口左右。

这是南方当初的人口基数。


回过头再看北方,在《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后,北方汉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下,我回答过两个时间节点的北方人口数:

1、前秦盛时,淝水之战前夕,约有户400万,人口2000余万人;

2、北魏盛时,人口接近2500余万。

以胡、汉之比例为1:3计算,北方汉人在前秦时约为1500余万,在北魏时约为1800多万。

而他们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最主要原因就是汉人的人口基数碾压胡人,即使经历了最黑暗的一页后,面对胡人依然保持了巨大的人口优势。

其次,华夏文化的超强影响力,同化了很大一部分胡人,如鲜卑慕容氏、拓跋氏、甚至宇文氏等,虽然今天去查基因图谱,也许你、我、他并非纯种的汉人基因,然而在文化及身份认同感上,毕竟已经是骄傲的汉族了!

正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最后的原因是能生,不能忽略人们的生育热情,每逢盛世,人们对于生孩子总有异乎寻常的热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直接促成了今日之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


我是南方人,却不知家中三代以前的事,倘若祖上真是永嘉之乱后南渡的汉人后代,也并不以此为荣或为耻。

因为我觉得,在经过了华夏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后,还能侥天之幸,将血脉传承到今时今日,这已是史诗般的气运了!


王事情

真实的情况,不能靠推测和想象,要看全球人类基因图谱,目前从全球人类基因图谱看来,南北汉人都是混血儿,不过汉族基因比较纯正,都含有汉族基因百分之七十几,不过北方汉人还有白人基因,壮侗越族基因,阿拉伯人基因,大洋洲土著基因,美洲土著基因,蒙古人基因和突厥人基因,所谓的胡化汉人,南方汉人还有西藏人基因,壮侗越族基因,白人基因,斯里兰卡人基因,蒙古人基因,很奇怪的是,南北汉人都有蒙古基因很正常,可是还都有不少壮侗越族基因和大洋洲土著基因,难道最早在中国的是非洲来的古越族和大洋洲土著?😂




灵芝居士广南医人生

这些说法都不准确,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状况的说法应该是,现在的中国人并没有哪个是纯而又纯的民族血统,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了无数的血缘混杂而成,每个人都是如此。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体质人类学的老师朱泓先生讲过,其实早在进入有文字的文明历史之前,现在中国这块版图上就已经开始有了人种的混杂,那时候还没有民族这个概念,但欧亚大陆各种人种已经开始混杂。比如,在现在的新疆一带,蒙古人种和印欧人种就已经开始混杂,在岭南地区,蒙古人种已经开始与东南亚一带的黑色人种相混杂,具体的情形现在已经很难清楚说明,或许那些人类学者更加清楚。

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开始有了各种古老的民族相混杂的情况,所以才有了商代甲骨文不断有关于商人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鬼方、人方等的战争。到了周人那里,周王朝的民族来源本来就包含了周族和羌人。春秋时代,晋国和秦国都征服了周边很多少数民族,比如戎狄,在南方,楚国、吴越两国也在不断兼并南方百越民族。在战国时期,孟子说起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王,比如舜帝,还说他是东夷之人。

秦汉之后,大家都比较清楚,整个中国文明史也可以描述为汉民族文化的疆域在不断拓展,而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北方或西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汉民族不断南迁,入侵的少数民族又不断地融合到汉民族之中,在汉民族不断南下的过程中,也意味着南方很多少数民族不断融入到汉民族之中,接受汉文化的过程。否则,我们完全没办法解释北方那些曾经强大的少数民族和南方占据广大地域的百越民族去到哪里了这个问题。

提问题的人还有一个前提也是荒谬的,怎么可能汉族人全部到了南方,胡人自己发生汉化?

凡是强调自己是什么纯种的汉人的人,基本上都是出于对于中国历史上无数民族融合的事实的无知所致。


考贰拉

如果说民族,当然同为中华民族,却无论如何不是真正的汉人,因为南方的几个省除新彊与西藏外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是古时闽越,南越,东瓯(越)等百越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现今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仍留存大量百越族群。

现在单以广东为重点,探讨一下三大族群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情况。因单从历史文化风俗特别是语言上来说还是差别不小的。

广府民系,虽说广府人是五十万秦军南征后,再从楚地调入五十万平民协助戍守,再加上万五妇女与十来万囚徒,除去战死的军士,满打满算也就一百万左右,应远不及百越人多。即使赵佗割据为南越国,相信国内人口的主体为百越各族,要不然不会出现后来梁朝的高凉太守冯保,为压服百越而取俚人(壮族)人冼夫人为妻的故事。

冼夫人又称谯国夫人后又称为冼太夫人,后人称为岭南圣母。广东俚人(后称壮族),嫁于当时的高凉太守冯宝。善于结识英雄豪杰,公元550年,在参与平定侯景叛乱中结识后来的陈朝先主陈霸先,并认定他是平定乱世之人,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陈朝立。公元558年,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夫人平定乱局,被册封为石龙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后冼夫人率领岭南民众归附,隋朝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 由此可以说明广府汉人是会与少数民族通婚的。即使之后汉人不断南迁到珠三角一带成为今日的广府人,也无法摆脱广府人曾与少数民族融合的事实。

虽然广府的很多村底都有六百至千年历史,还在广州保留了建于隨文帝开皇年间的'南海神庙″及发掘出的南越王墓,让人觉得广府的主要群体是汉族人。据传'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是附近十五乡集资兴建的,现今仍在庙会日,乡民抬着神像遊十五乡的风俗。此庙是全国四大僅存的海神庙,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但亦有部份村庄及某些姓氏,有百越少数民族的二次葬传统,亦说明至少部份受到百越民族影响。

要谈潮汕人与客家人之前,必须先说一下以下一些少数民族,在远古时候,长江中游一带住着许多被称为“蛮”(原作䜌},即“民”字的音转)的部落。其中江汉流域的“荆蛮”,在春秋战国时代,与中原的华夏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接触,后来逐渐同化,成为秦汉时汉族组成的一部分;但是洞庭湖西南溪洞间的“武陵蛮”(即“五溪蛮”),在汉晋之际,仍然过着较原始的生活,他们经常受到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其中一部分陆续向附近地区迁徙。至迟在隋朝,今湖南长沙一带已住有自称“莫徭”的瑶人,这种瑶人的习俗,与武陵等地的蛮族相同。唐宋时,湘、桂、粤、赣一带经常出现所谓“徭乱”,可见当时瑶人部众多,分布广。南宋时,今粤、赣、闽三省边界又开始有一种名叫“畲民”(或称“輋民”)自称山哈(客人)的部族在活动。“蛮”、瑶、畲三族,就他们分布的地区来考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出现的时代来说,“蛮”族最早,瑶族次之,畲族最后。三族之间应一脉相承,人口众多都盛行着槃瓠(亦作“盘瓠”或“盘护”)的传说,自认为盘瓠的子孙,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不久,散居在各地的畲、瑶两族和滇越边境上的“蛮”族(亦称瑶族)中,许多人家都置有盘瓤画像,祭祀很虔诚。瑶族的《迁徙榜牒》(又名《过山榜》)和畲族的《开山公据》(又名《抚徭券牒》)同样记载着盘瓠的传说,都称有一个皇帝赐给他们券牒,写明只许居住青山之中,刀耕火种,准予“永免差役,不纳粮税”。畲、瑶两族有盘、蓝、雷、钟四大姓。这些事例,都证明他们之间是有着共同的渊源乃至血缘关系。五代后晋时,湖南的瑶族,还被称为“蛮摇”,先居珠三角的广府人,与百越中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在南西北三面不断争斗中,而无暇顾及东面的山区使徭畬等山客人占领了粤东的广大地区。宋、明、清学者多认为瑶是“五溪蛮”的后裔,并有称“摇人”为“輋客”的。明清学者有称畲族为“畲蛮”或“畲摇”的,清代粤闽两省地方志中也多认为畲民是“摇族”、“摇种”或“摇人”;尤其重要的,清末以来编修的畲族宗谱和祖图中,畲族人也往往自称为“徭人”或“徭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广东增城、博罗一带的汉人还叫畲民为“山瑶”。由此可见,畲族是出于唐宋时代住在五岭东端的“摇人”,就是远源于汉晋时代的“五溪蛮”。

潮汕人(福佬人)福佬民系是古闽越(东瓯)后裔融合于汉族的一支,其文化特质既有别于作为秦军遗裔的广府民系,亦与自称为中原汉族南迁的客家民系有极大的差异,据传是晋以后陆续南迁的汉族群体,在闽南与当地闽越融合后向东迁居,再与当地的畬瑶融合的结合体。潮汕的古迹多在千年以內,如开元寺、许驸马府、己略黄公祠、从熙公祠、道韵楼、韩文公祠等,亦可说明其后于广府人定居于粤。而百越的二次葬却在此地盛行,受百越民族的影响较广府人深得多。由于清初的人口急增,再加上海禁,较为胆大的福佬人向广东雷州,海南,以及南海岛国迁居。

客家人,顾名思义就是外来人,现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市。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於进取。近代,太平天国就是多以客家人与少数民族为主,女兵亦強悍之极,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后,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台湾、香港,或侨居南洋一带。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畬瑶族人,自称客家与自称山哈相同,二次葬及多次葬亦相同。汉人缠足客家人大脚。汉人清明重阳祭祖,客家人年后或中元和中秋祭祖,广府人有粤剧,潮汕人有潮剧,唯有客家人拥有少数民族独有的山歌,所有的文物古迹不超过五百年。更为奇怪的是清朝以后,庞大的畬瑶群体逐渐消失了,而居于同一地方却冒出了一个人口众多,自称客家人的汉族群。相信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仍是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他们只不过成为汉化后的客家人 。由于清初人口激增,人多地少的,具有很强稳适应性的客家民系,四处迁居,与周边的族群引起多次械斗,即所谓的土客之争,最为惨烈的则是与广府四邑十二年的大战,死伤无数,相互将虏获的人卖猪仔到海外,亦因此引起后来自愿卖猪仔到海外的情况,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因此海外华人以粵籍最多。


回忆还是要忘记

网上有人说南方汉人是真正的汉人,北方汉人都是胡人的后代,有什么凭据吗?关于这个问题的所谓凭据,可能是五胡乱华。

源头还得从三国时候说起,三国时期曹魏、蜀国和孙吴三足鼎立。

曹操占据着北方,是北方政权,魏国所占的地方,在当时是真正的中国,蜀国属于巴蜀地区,东吴所占的地方,现在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但在当时是属于蛮荒地区,最南边百越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广东地区,更是尚没有开化的地区。我们现在看到西晋以后富庶的江南地区,其实是得益于东吴在此大力发展。

回到正题,在魏国的北方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诸多少数民族,三国战乱时期人口伤亡非常大,有统计数据显示东汉政府曾经做过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当时得出的数据是“5600万”。而到了奠定三国鼎立之势的赤壁之战后,当时的全国人口仅有140万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推行了一个政策,就是引进北方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已补充因战乱损失的劳动力和军力,这个政策当时是个非常好的政策,确实能够解决当时的问题,但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当然今天会看历史,五胡乱华也谈不上是祸,而是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千年机遇。

五胡乱华发生在西晋时期,五胡就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趁西晋八王之乱大举南下,一举推翻了西晋王朝,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等诸多政权,并与南方东晋建立的政权形成对垒。五胡乱华最奇妙的地方是,北方少数民族虽然灭了西晋政权,但并未摧毁汉文化,相反几乎所有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被汉化了,并与汉人通婚,进一步壮大了中华民族,后来的隋唐王朝都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隋唐帝王身上一半是汉人的血,一半是鲜卑少数民族的血。

后来朝代有更替了好几轮,民族之间融合的更加彻底,全国人口也在不断地流动中,南方开化后,也流入了大量北方人。所以问题中说的北方汉人是胡人的后代,南方才是汉人,这个问题在隋唐时期都难以回答何况现在,你能说唐朝创造的盛世是胡人创造的不是汉人创造的吗?


天天说钱

这都是弱化中国信仰的嚼头,汉语自古至今没有太大变化,虽然我们有过元朝,但蒙古语还是存在的,突厥语也是有保存的,有人说广东方言是普通话,只不过是近代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人更自信罢了,是否是汉人,是否是中国人,看你内心是否装有中国的思想文化,儒释道精神。

即便有黑眼睛,黄皮肤也可能是日本人,美国人,至于基因,猩猩和人类的差别都不多,就不谈东亚人种了,相差不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如果非要说差异,世界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没有一摸一样的人种,

孩子们,谈真正汉人人种的,在我看来无非有两种,一类是中国的敌对势力,分化我们的思想,还有就是心智不成熟的小孩,被忽悠之后摇旗呐喊,

汉人是指拥有汉思想的人,称之为汉人,汉的思想概括为儒释道的结合,也是先祖留下的无价财富。


明仁18

南方汉人和北方汉人,有人说,是人种不同,从体格上就不同,我想,说这话的人,可能有点傻,有点彪,脑袋被城门挤了,当然有很多人从基因上进行了解释,我也不懂。我只从我身边说起,我是北方人,到了南方,观察南方人,思维和体格都不一样,但仔细看,南方人吃的饭菜,与北方就不一样,不像北方,大鱼大肉,高热量,气候比较热,多汗。南方人爱吃清淡点的,稀饭等,饭量很少,。我的饭量是南方人的几倍,我吃饭,南方人都愣了,有点傻眼,在看到了北方的南方人,我身边的南方人,在北方生的孩子,父母都是南方人,小孩在北方生的,长大后,明显就是北方人,最多的两代就没有南方特征了,我说的是父母,爷爷奶奶都是南方人。老人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能与水也有关系。在说身边的那个,父母是南方小个,养的孩子人高马大那位,男方毛了,领着三个孩子,做了DNA,一看一点没错。这件事,我们都当笑话讲。


飞蟥

其实汉人的概念也是从汉朝刘邦才开始的。最早黄帝炎帝时期,聚集在黄河中下游的民族只是华夏族,其他的都属于蛮族夷族。

在黄帝带人打败蚩尤部落后,华夏族的地盘延伸到长江流域。而像西北仍然属于犬戎等少数民族。历史向前推进的时候,一些少数民族就不断的被华夏族吞并或者吸收。到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天下大同。汉武帝刘彻更是将版图扩大,自此汉朝汉人汉语等汉文化替代了以前的华夏文化。


汉未央宫

在两汉期间,虽有匈奴等少数民族骚扰边疆,但未形成大的隐患。应该说这时候关中平原、中原一带应该都是纯种的大汉子民。到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一带饱受战火祸端,一些汉族的高贵富有之士纷纷逃到江南,只有平民百姓遭受少数民族的欺辱蹂躏。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期。到了隋唐结束几百年的乱世后,整个民族融合达到一个高涨。


按照史书记载,李唐的先辈也并非华夏后裔或者汉人,而是鲜卑人。但李唐对于汉文化的传承,至今影响着世界。在国外,中国人被称为唐人、所穿服饰为唐装,居住的地方叫唐人街。所以,民族融合发展,就不能再翻历史旧账。


宋以后,经济中心南移,像关中一带就慢慢变为西北边陲,很难说属于真正的汉人。而宋辽、宋金对峙期间,都有汉人在两国之间相互交往、通婚。到了元朝时期,把人种人为分成四等,其中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三等是汉人,四等是南人。其中色目人就是阿拉伯后裔或者回族人,而汉人属于生活在北方辽国和金国的汉人,南人属于生活在南方宋朝的汉人。当时南人的地位最为低下。

等到朱元璋赶走蒙古贵族后,又恢复汉人天下,这时候真的很难分清楚真正的汉人是哪些了。所以,中华民族能够繁衍不息,汉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就是能不断同化其他少数民族,这是文明和落后对抗的必然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