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的前世今生

臘八粥的前世今生臘八粥的前世今生。俗諺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天氣在這些天變的寒冷起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到了。這些年冬天沒有過去那麼冷了,不過還是有寒流過來應景,怎麼也是數九天了,不冷點也太不像北京的冬天了。

日子過到臘八,這一年的日子也就快過完了,華人世界最重視的節日春節也就要到了。小時候,進了臘月,孩子們就盼望著春節快點到來,天天數著日曆算日子。老人用兒歌和孩子們打趣:“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禮,一手的面不攙你,到家給你父母道個喜!”中國人的新年大幕從臘八這一天徐徐拉開了。

臘八作為中國新年的序曲,民俗裡這一天要喝臘八粥。喝粥對身體健康有利,這是中國傳統的養生觀念。陸游曾有專門寫粥的詩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喝粥養生的理念在陸游這首近於白話的詩詞中,被完整的表現出來。

陸游說的是白粥,也就是那種用白米煮成的粥,和臘八這天喝的粥不同。臘八粥是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傳說是為了紀念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沒有成道之前,六年修持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米,坐在菩提樹下,靜觀思維,在臘月八日夜觀天象,悟道成佛。後世的佛家弟子為了記住釋迦牟尼成道錢的苦難,便在每年的臘月八日用各種雜糧豆果熬成粥敬奉佛祖,這種志佛儀式隨著佛教傳到了中國,開始時是各大寺院在臘月八日那天凌晨用五穀雜糧熬粥供佛,還會加上多種珍貴幹果表示敬意,名為七寶五味粥。禮佛剩下的粥還會施捨給那天來的善男信女,於此慢慢流傳擴散,有了今天流行於各地的臘八日喝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日要喝的臘八粥。粥是用多種原料混煮而成的,除了稻米之外,還有玉米、豆子、花生、高粱米、薏米仁等等雜糧。歷史上這些雜糧、粗糧都是當時人們的主要食物,每頓飯能吃到這些食物就已經是百姓的幸福生活了。用這些雜糧混煮成粥,不僅是形式上的需要,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食物的稀少與短缺,不得已要節儉過日子,把一切可以利用的食物都利用上,然後在加上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流傳下來。

臘八日在中國已經演化成喝粥的節日。無論南北東西,這一天都有熬粥、喝粥的習俗。要說講究的話,還是當年老北京貴族人家的出品。唐魯孫先生說,“北平的臘八粥的粥料,小米、玉米糝、高梁米、秫米、紅豆、大麥仁、薏仁米都是不可少的穀類,拿粥果來說,乾百合、乾蓮子、榛瓤、松子、杏仁、核桃、栗子、紅棗也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還要先把紅棗煮滾剝去皮核,棗子皮再用水煮,澄出湯來倒在鍋裡一塊熬粥,柔紅棗香既好吃又美觀。乾果中的百合蓮子是要跟粥料一齊下鍋的,至於其他粥果紅棗、栗子、松子,可以另外放著,杏仁、核桃、榛瓤,怕風吹乾,可用糖水養著,等粥上桌,多種粥果可以隨意自己來放。--------為了誠敬美觀,粥面一繃皮子,有些閨中巧手用山裡紅,荔枝乾,龍眼肉、配上松子,瓜仁做出各式各樣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龍舟鶴首,鱗翼宛然,真是鋪綴風流,令人歎為觀止。”

從養生的角度來講,寒冷的冬季喝碗熱乎乎的雜糧粥倒是不錯的。雜糧粥在過去是因為貧窮,沒有那麼多粳米熬粥,只能用各種可以入口的糧食來湊;現在是因為吃的太過精細,需要粗纖維的東西刮刮腸子。不同時期對雜糧態度的不同,很能說明時代的變化。在吃的方面,我們確實進步了許多,精緻了許多、提高了許多,但是在文化上、在精神上,我們實在是退步了許多,萎縮了許多。

中國的節日大多能和吃喝拉上關係,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冬至的餃子等等,這些和吃喝有關的節日內容,源自於歷史上中國人因為食物短缺對飢餓、貧窮的惶恐。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像中國文化那樣,以食物為取向建立起來的。林語堂先生在《吾國吾民》中對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做過這樣的描述:“如果說還有什麼事情要我們認真對待,那麼這樣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學識,而是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