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祕——玄學(七十三)道家四大典籍之四 陰符經賞析(叄)

解秘——玄學(七十三)道家四大典籍之四 陰符經賞析(叄)

歷代評價

歷代經注者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及朱熹。

唐 李筌《黃帝陰符經疏序》:“少室山達觀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採方術。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陰符本,絹素書,朱漆軸,以絳繒緘之,封雲:“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謙之藏諸名山,用傳同好。”其本糜爛,應手灰滅。筌略抄記,雖誦在口,竟不能曉其義理。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髽髻當頂,餘發倒垂,敝衣扶杖路旁。見遺火燒樹,自語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克。” 筌驚而問之曰:“此是《黃帝陰符》上文,母何得而言?” 母曰:“吾受此符三元六甲周甲子矣。謹按《太一遁甲經》雲: ‘一元六十歲行一甲子;三元行一百八十歲,三甲子為一週;六週積算,一千八十歲。’年少從何而知?” 筌稽首再拜,具告得處。母笑曰:“年少顴頰貫於生門,命輪齊於月角,血腦未減,心影不偏,性賢而好法,神勇而樂智,是吾弟子也。然五十六年當有大厄。”因出丹書符,冠杖端,刺筌口,令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 乃坐樹下,說《陰符》玄義。言竟,誡筌曰:“《黃帝陰符》三百言,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參演其三,混而為一,聖賢智愚,各量其分,得而學之矣。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人之法,下有強兵戰勝之術。聖人學之得其道,賢人學之得其法,智人學之得其術,小人學之受其殃。識分不同也。皆內出於天機,外合於人事,若巨海之朝百穀,止水之含萬象。其機張,包宇宙,括九夷,不足以為大;其機彌,隱微塵,納芥子,不足以為小。觀其精微,《黃庭》八景不足以為學;察其至要,經傳子史不足以為文;任其巧智,孫吳韓白不足以為奇。是以動植之性,成敗之數,死生之理,無非機者,一名《黃帝天機之書》。九竅四肢不具,慳貪、愚痴、風癇、狂誑者,並不得聞。如傳同好,必清齋三日,不擇卑幼,但有本者為師,不得以富貴為重、貧賤為輕,違者奪二十紀。《河圖》、《洛書》雲:‘黃帝曰:聖人生,天帝賜算三萬六千七百二十紀,主一歲。若有過,司命輒奪算,算盡奪紀,紀盡則身死;有功德,司命輒與算,算得與紀,紀得則身不死,長生矣。’每年七月七日寫一卷,藏諸名山岩石間,得算一千二百。本命日誦七遍,令人多智慧,益心機,去邪魅,銷災害,出三尸,下九蟲。所以聖人藏之金匱,不妄傳也。” 母語畢,日已晡矣。曰:“吾有麥飯,相與為食。”因袖中出一瓠,令筌取水。筌往谷中盛水,其瓠忽重,可百餘斤,力不能制,便沉於泉,隨覓不得,久而卻來,已失母所在,唯留麥飯一升。筌悲泣號訴,至夕不復見。筌乃食麥飯而歸,漸覺不飢,至令能數日不食,亦能一日數食,氣力自倍。筌所注《陰符》,並依驪山母所說,非筌自能。後來同好,敬爾天機,無妄傳也。”

宋蹇昌辰《陰符經解》序:“……黃帝始祖,道家者流。欲廣真風,得元女三百餘言,復系以一百餘字,綜合萬化之機,權統群靈之妙,藏微隱妙,賅天括地,其經簡,其意深,理歸於自得者也。”

宋任照《黃帝陰符經註解》序:“陰者暗也,符者合也。故天道顯而彰乎大理,人道通乎妙而不知,是以黃帝修《陰符經》以明道,與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故謂之陰符焉。”

宋袁淑真《黃帝陰符經集解》序:“黃帝智窮恍惚,思想穴冥,辨天人合變之機,演陰陽動靜之妙。經雲:‘知之修煉,謂之聖人。’所以黃帝得之以登雲天,信其明矣。黃帝闡弘道義,務救世人,誠恐後來昧於修習,乃集其要三百餘言,洞啟其源,傳示於世。”

宋張伯端《悟真篇》:“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

宋黃庭堅:“《陰符經》出於唐李筌。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諸賢訓注,尤可笑。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①。

宋伊川程子《陰符經考異》:“《陰符經》何時書 ?非商末則週末。”

宋邵子(邵雍)《陰符經考異》:“《陰符經》七國時書也。”

宋朱熹《陰符經考異》:"《陰符經》三百言,李筌得於石室中,雲寇謙之所藏,出於黃帝。河南邵氏以為戰國時書,程子以為非商末即週末。世數久遠,不得而詳言。以文字氣象言之,必非古書,然非深於道者不能作也。 ……或曰此書即筌之所為,得於石室者偽也。其詞支而晦,故人各得以其所見為說耳。筌本非深於道者也。是果然欲?吾不得而知也。"

宋黃震《黃氏日鈔》:“經以符言.既異矣;符以陰言,尤異矣”,“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煉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煉,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蓋異端之士掇拾異說而本無所定見者,此其所以為陰符歟!”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陰符經一卷》:右唐少室山布衣李筌雲:《陰符經》者,黃帝之書。或曰受之於廣成子或曰受之玄女。或曰黃帝與風后玉女論陰陽六甲,退而自著其書。

孟綽然《黃帝陰符經注》序:“《陰符經》三百字,言簡而意詳,文深而事備,天地生殺之機,陰陽造化之理,妙用真功,包涵總括盡在其中也。昔軒轅黃帝,萬機之暇,淵默沖虛,獲遇真經,就崆峒山而問天真皇人廣成子先生,得其真趣,勤而行之。一旦鼎湖,乘火龍而登天。斯文遂傳於後世也。”

王道淵《黃帝陰符經夾頌解注》序: “陰符之所以作也,肯黃帝慕道心切,故往崆峒山拜廣成子而問至道,授以返還長生之訣,復於峨眉山又拜天真皇人。”

明胡應麟《筆叢·四部正偽》:……楊用修直雲:筌作非也。或以唐永徽初褚遂良嘗寫一百本,今墨跡尚存。夫曰:遂良書則既盛行當世,筌何得託於軒轅?意世無傳本,遂良奉敕錄於秘書,人不恆靚也。餘按《國策》,蘇秦於諸侯不遂,因讀陰符至刺股,則此書自戰國以前有之,而《漢書藝文志》不載,蓋毀於兵火。故《隋志》有《太公陰符鈐錄》一卷,又《周書陰符》九卷,未知孰是,當居一於斯。或疑季子所攻必權術,而《陰符》兼養生。夫《陰符》實兵家之祖,非養生可概也。此書固匪黃帝,亦匪太公,其為蘇子所讀則瞭然。

  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 ·陰符經》:此書言虛無之道,言修煉之術,以 “氣”作“炁”,乃道家書,必寇謙之所作而筌得之耳。其雲得於石壁中,則妄也。……或謂即筌所為,亦非也,褚遂良書之以傳於世。

清黃雲眉《古今偽書考補證 ·陰符經》:……此亂世之書也,奈何欲上汙古聖也哉! 《史記》:“蘇秦得《周書陰符》而讀之。” 《索隱》引《戰國策》謂:“《太公陰符》之謀。”則《陰符》或即《太公兵法》?然《風后握奇經》傳有呂尚增字本,此《陰符經》義殊不類,而以為出於黃帝,殆所謂無稽之言也。(《此君園文集》卷二十五)眉按: ……楊慎謂:“《陰符經》蓋出後漢末。唐人文章引用者,惟吳武陵《上韓舍人行軍書》有“禽之制在氣”一語;梁肅《受命寶賦》有“天人合發,區宇樂推”一語;馮用之《權論》、《機論》兩引用之。此外絕無及之者。”(《升庵全集》卷四十六)可知唐人見此書者極少,而慎猶疑為漢末人作,何也。

  清餘嘉錫《四庫提要辯證·道家類·陰符經解一卷》: “案《隋書 ·經籍志》,有《太公陰符鈐錄》,又《周書陰符》九卷,皆不雲黃帝。《集仙傳》始稱唐李筌於虎口岩石室得此書。題曰:“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謙之藏之名山,用傳同好。”已糜爛。筌抄讀數千篇,竟不露其意,後於驪山遷老母,乃傳授微旨,為之作注。其說怪誕不足信。胡應麟《筆叢》,乃謂蘇秦所讀即此書,故其書非偽,而託於黃帝,則李筌之偽。考《戰國策》載,蘇秦發篋得《太公陰符》具有明文。又歷代史志,皆以《周書陰符》著錄兵家,而《黃帝陰符》人道家,亦足為判然兩書之證。應麟假借牽合,殊為未確。嘉錫案: ……昔晉哀帝興寧二年,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獄魏夫人下降,授弟子楊羲以上清真經,使作隸寫出,以傳句容許謐並第三息許擁,事見《真誥·運題象》,於時所出道經甚多,《黃庭經》即出於是時。……其後杜京產將諸經書往剡南,吾疑《陰符經》即為此輩所作。以其有強兵戰勝之術,故京產弟子孫恩,遂因之以作亂。”

清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陰符經》:“……清眺際恆曰:“必寇謙之所作,而筌得之耳。”……王謨“《陰符》是太公書兵法,以為黃帝書固謬。餘則謂其文簡潔,不似唐人文字,姚、王所言甚是。特亦未必太公或寇謙之所作,置之戰國末,與《繫辭》、《老子》同時可耳。蓋其思想與二書相近也。”

清徐大椿曰:“陰符贊易之書也。”

清楊文會《陰符經發隱》曰:“隱微難見,故名為陰;妙合大道,名之為符。經者,萬古之常法也,後人撰述如緯。”略補註:黃者中央之色,帝者晦明之先,中以統五行,帝以先萬物,調合萬有,誠乎中庸也。

歷代名流學者,根據著作與歷史條件,內容與風格,站在學術研究立場上分析此書,認為有成於周初、春秋戰國或漢晉等朝代的黃老學派之手,判斷各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