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造成的汙染是環境汙染的主要原因嗎?

環保風暴從去年開始席捲全國,無數商家、企業、養殖場因為環境汙染治理不達標或未治理而倒閉,各種建材生產成本增加導致售價上漲,雖然這一舉措是為老百姓的長遠生存環境謀發展,但就目前來說,一刀切的方式還是讓大家倍感壓力。對於我們搞水產的來說,最直接的莫過於拆除河道和水庫中的網箱、禁止水庫肥水養魚、養殖池塘水不直排。在規定時間內拆除大量的網箱,對水產養殖者來說損失巨大,但在大環境政策下,老百姓也沒有決定權。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水產養殖也被列入環境汙染治理的行列呢?主要是大量殘餌、肥料、漁藥(違禁漁藥和化學制劑)造成的水環境惡化和破壞及大量病死魚的亂處理造成的空氣和水體的雙重汙染。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水產養殖行為會造成一定的水體汙染,但卻不能武斷的就認為水產養殖是環境汙染中比重很大的一塊,在環保整治風暴中,有部分地區甚至將水產養殖行為作為面源汙染的主要因素。在最近的一次學習會議中,學習到了一點新見解,分享給各位養殖者。

在環保風暴中,“面源汙染”一詞頻繁出現。什麼是面源汙染,專業解釋為“通過降雨和地表徑流沖刷,將大氣和地表中的汙染物帶入受納水體,使受納水體遭受汙染的現象”。其中農業面源汙染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田中的泥沙、營養鹽、農藥及其它汙染物,在降水或灌溉過程中,通過農田地表徑流、壤中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進入水體而形成的面源汙染。而我們水產養殖,是利用外界水源在灘塗區域內進行集中養殖的行為,它包括了進水、集中養殖、排水三個主要的步驟,因此對於水產養殖造成的汙染,不能單一的從中間環節分析。假如我們利用的水源本身就不符合水質的各項標準,那麼我們進行規範養殖後排放的水體自然也不符合相關要求;相反的,由於養殖水體中魚類、浮游生物的作用,還會降低汙染水源的各項水質指標,排放入大環境水體,還起到了一定的稀釋作用。因此,對於我們養殖者來說,只要我們規範的、科學的做好了養殖環節的工作,最後即使出問題,也不能說責任就在我們身上。

貴州烏江上的網箱拆除

排除水源自身的問題,怎樣規範的、科學的做好我們養殖環節的工作?

1、合理放養密度

參照各地投放標準,結合自身養殖區域水體環境和養殖技術,合理下苗,不超養殖水體承載能力進行養殖;合理套養養殖品種,充分利用水層,同時利用品種間的相互作用,提高養殖效益。

2、科學投餵

根據養殖數量、天氣、魚的狀態和規格等多因素,確定投餌量,減少殘餌的產生;投餵適合品種的、蛋白吸收率高的全價配合料,減少飼料的浪費;不直接投餵動物內臟、冰鮮魚等動物性餌料,減少水體汙染。

3、規範使用漁藥

採購正規商家漁藥,選用低殘留、高效的漁藥;根據指導用法使用漁藥,不隨意超劑量、超次數使用漁藥,減少對魚類的刺激和在水體中的殘留;不購買、不使用、不銷售禁用漁藥;正確診斷疾病,對症下藥,不亂用漁藥。注重水質調節,比如定期施用芽孢桿菌、酵素,即預防了魚病,還改善了水質,增加了慮食性魚類的產量,一舉多得。

4、提高養殖技術

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相互的交流,提高自身養殖技術水平;不再簡單的以糞(肥料)養魚,在投餌養魚的同時,還要養水,如結合使用各種微生態製劑調控水質、定期改底、定期施用藻種維持水體藻相平衡;加強對養殖水體環境的監察和管理,定期檢查水質指標;不隨意消毒殺菌,根據需要選擇消毒劑類型;注重魚體自身免疫力的提升,在餌料中增加使用維生素、大蒜素、免疫多糖等免疫增強劑。

5、轉變養殖方式

傳統的養殖模式,不能達到高效、生態的養殖效果,必須積極探索新的養殖模式。現在全國主要的養殖模式包括陸式集裝箱養殖、工廠化養殖、池塘內循環養殖、魚菜(草)共生、稻田綜合種養,這些都可供我們利用,當然我們還要繼續探索和創新更多的、合適不同區域的、保障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模式。

對於病死魚造成的環境和水體的雙重汙染,我們養殖戶還是要引起重視,採取生石灰深埋處理或送專門的處理公司。

愛護環境,從自身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