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水的異變與解決措施

請您在閱讀本文之前,點擊右上方的“關注”,以後您就可以免費收到農藝天地每天推送的最新農業資訊、三農政策、農業、園林、園藝、養殖、花卉、病蟲害防治等內容了。有問題都可以私信小編,謝謝您的關注與轉發!


水產養殖,水的異變與解決措施​(1)“老水”​

水色大多呈銅綠色或暗綠色,較混蝕、較濃。浮游植物佔絕對優勢,但大多數是不易消化的種類。原因:主要是長期投飼施肥不加水,或加水不排老水,加水量只夠補充蒸發消耗等原因造成的。

措施:最好立即排除部分原池水,填補新鮮水後,施用調水益生菌、EM菌或光合細菌等進行水質調節。

(2)“轉水”

先兆是出現雲塊狀水體,接著水色呈暗黑色或乳白色。水體混濁度大,短時間內會澄清透明,池塘下風處有較濃魚腥味。原因:“轉水”常常是因飼養管理工作的疏忽而引起的,如浮游植物的過量繁殖、營養鹽類不足,遇陰雨天或光照不足,藻體便會大批死亡分解。

措施:應立即排除部分原池水,開增氧機,添補新鮮水後,用底改劑配合EM菌、水益生菌或光合細菌同時進行潑灑,再施生態肥水類劑。

(3)水瘦的處理

施足生態肥水類劑或等有機肥,追施無機肥;春季多施氮肥,夏季多施磷肥,以磷促氮,同時配合使用EM菌”。

措施:1.若水體浮游動物過多,先用“殺蟲藥”、“二氧化氯”等殺滅浮游動物再施肥。

2.若水體氨氮、亞硝酸鹽較高,則先用氨硫亞硝淨化劑降亞硝酸鹽、除氨氮後再施肥。

(4)水肥的控制

顏色為濃綠、藍綠或黑褐色表明水體較肥。措施:

①一般可換水或晴天上午於下風口潑灑調水益生菌類劑,以防因浮游植物缺氧死亡而水變。加量使用底改劑類+EM菌或調水益生菌類

②對於浮游植物較多的水體發生水變,要及時預防水變引發的缺氧、氨氮亞硝酸鹽偏高,當日增加增氧設備並全池潑灑增氧劑、底改劑類進行調節,次日換入相鄰魚池較肥的池水,並使用肥水劑類。

③對於浮游動物大量繁殖的較肥水體,尤其是較小難以發現的輪蟲,不及時殺滅時可能使水體一夜間變成白色。此類水變可先不間斷施加增氧劑、增氧,次日清晨沿池塘四周潑灑“殺蟲藥”,並於隔天后上午使用水體解毒劑類,而後增施肥水類劑或調水益生菌。

(5)銅綠、紅棕、濃黃色水

銅綠、紅棕、濃黃色水是水體中微囊藻、甲藻、三毛金藻成為水體中優勢種導致的,藻類釋放毒素常導致魚類死亡。

措施:

①經常開增氧機,通過曝氣散發有毒氣體;

②人工打撈藻類及晴天上午於下風口多次潑灑殺藻類藥物進行殺滅,再用增氧底改劑改良底質,有條件的可通過換水,將集中於下風處藻類排除,加註相鄰魚池水質較好的水;同時施用水體解毒類劑。

③施肥,用光合細菌”+“生態肥水產品”同時使用,三毛金藻為優勢種水體施生態肥水劑和硫酸銨為最好。

(6)紅水

①主要是由於硅甲藻、多甲藻、裸甲藻或金藻成為優勢種群而引起,通常情況下無大礙,一旦天氣突變易造成藻類大量死亡,產生藻毒素而致水體惡化,導致養殖對象中毒死亡。

措施:及時改良。在天氣晴好時,先用底改劑潑灑,再用“二氧化氯”、“殺蟲藥”等潑灑消毒,3天后再視情況追肥1次,可用生態肥水劑和調水益生菌類。②團簇狀淡紅色,為水蚤等枝角類浮游動物繁殖過度所致,早上或傍晚較為明顯。

措施:一是放入一定數量的鏞魚吞食水蚤等枝角類浮游動物;二是施用生態肥水劑類。

(7)黑水

當池水呈黑色,表明池中較多有機質未得到及時轉化,如殘餌、動物殘體、排洩物、池底腐殖物等。這些物質腐敗後,消耗大量溶氧,極易產生硫化氫、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危害水生動物健康,使其免疫力下降,導致病原微生物侵染,甚至發生魚泛塘現象。

措施:第1天-第2天施加增氧底改劑和水體解毒劑,有條件者在第2天分別再施用1次“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等含氯藥物,氧化過多有機質,3天后,用生態肥水劑類全池潑灑調水。

(8)白濁水

當池水呈白濁色時,表明池塘有機耗氧物質過多,相對而言,將大型有機質分解為營養鹽類的微生物較少,致使浮游植物得不到營養鹽類而大量死亡,從而使池中物質循環被破壞,池水接近老化,且嚴重缺氧。這種池塘內的魚一般在凌晨至天亮太陽昇起前易浮頭。措施:第1天施底改水劑類配合增氧劑使有機質在絮凝後得到及時氧化,第2天全池用光合細菌、EM菌或淨水劑等,以增加池中活性微生物,促進水體物質循環,最後用生態肥水劑進行肥水。

(9)灰白色水

水中有大量細菌繁殖,浮游動物(如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數量較多,它們是魚苗下塘的優質生物類餌料。在魚類養殖的中後期,魚池中已經不需要這些浮游動物。當這些浮游動物的繁殖達到較高密度時它們會與魚類爭氧,易引起魚類浮頭,同時還影響魚類的正常攝食與生長。

措施:在魚池的四周用“殺蟲藥”將它們殺死,第二天用水體解毒劑,隨後再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施一些生態肥水劑來培肥水質。

(10)臭水

由於池水腐殖質沉積,動物殘體、殘餌、糞便沉入池底後進行腐敗分解,致使池塘底泥發黑、發臭,從而極易產生甲烷、硫化氫、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極易對生活於中下層的水產動物造成威脅,如鯽魚、草魚、青魚、螃蟹、蝦類、鱖魚等品種。情況嚴重時池塘中下層的水產動物常浮於中上層,不願到正常生活水層。

措施:如出現上述情況,每隔7-10天施用1次底淨改水類劑和光合細菌、調水益生菌類等,以增加有益微生物,加速沉入池底的有機質或腐殖質的轉化。若發現池塘出現底泥發黑、水發臭,立即採取換水措施,在換水後即施用底改劑,第2天施用調水益生菌類、EM菌或淨水劑等來調節水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