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无限制增长是祸还是福?

欧阳建高1956

印度半岛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很适合人的生存,光一个小小的孟加拉国就有1亿多人口,而印度人口更是个天文数字,人口已过13亿大关。印度曾经也有过计划生育政策,但受到各邦的抵制,没有很好的执行。

印度人口的膨胀是福是祸,这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印度这几年经济能快速的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由于印度劳动力人口丰富,看到廉价的劳动力,世界上许多跨国公司和企业,纷纷到印度投资。

印度人口的增加不仅给经济带来繁荣,也在军事和地缘政治是带来空前强大。莫迪政府也雄心勃勃,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野心。

印度的人口暴涨真的能给印度带来福吗?我看也未必。

首先人口增长给环境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印度的环境这几年来急剧遭到恶化,雾霾天气严重,水质空气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

印度的国土面积也只有大约300万平方公里,虽然利用率较高,但有限的土地不可能养活无节制增长的人口,人均自然匮乏。由于众多的人口,必然压缩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近些年来,经常有新闻报道印度象,孟加拉虎闯入民宅伤人事件。有一些小型动物可能不知不觉地急剧减少和灭绝。

印度的教育和养老问题。印度的人口暴涨,而GDP只有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有大量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估计也是印度的一种奢望。人口红利时间不会很长就会成为人口包袱,养老问题很快将成为印度的头疼问题。

印度的人口增长可能给其国内和邻国带来安全隐患。大量的素质不高的人口,必然给社会带来压力,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都会接踵而至,严重的可能导致社会动乱和国家分裂。由于庞大的人口,对邻国的边境安全也必然带来空前压力,看看印度近来对中国还是巴基斯坦的举动,都是咄咄逼人的,很容易引起战争。

印度人口的暴增,是弊大于利,是祸大于福。


永恒的桃花源

这个问题恐怕答案很多人已经预设为祸了。然而凡事福祸并存,印度人口爆炸式增长也不例外。祸:环境恶化、贫困、混乱;福:兵源,补充欧美人口锐减的缺口。

对于祸患,我们的教育里说了很多了,在印度目前也确实验证了。印度现在的雾霾污染程度非常严重,水污染也是。虽然不是全由人口过量引起,但是无疑是重要原因。

印度尤其是农村,每家每户孩子众多,吃不饱饭,更没有良好教育,一直陷于贫困恶性循坏。如此众多的贫困无业人口,安于现状寄托于来世的不少,但是也有很多人起来反抗,成为印度内部动荡因素长期无法消除的重要因素。此外,人口过多,到时各种基础设施使用十分紧张,比如著名的印度开挂火车~

对于福利,包括印度在内各国首先关注的是国家安全,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非常糟糕,要么对峙,要么控制人家。这种情况下,印度巨量人口,一方面使得别国不敢轻易动武,另一方面真要开战,这些天文级的青年人口就是上好的兵源,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印度安全。

另外,美欧现在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负增长。过快增长不好,这样负增长无疑对于整个人类也不是好事。环境是好了,但是没人享受了有啥用。印度虽然低端人口多,但是高端的如软件行业从业人员在世界上是“香饽饽”,移民欧美,无疑也是对其缺乏劳动力的有益补充。

其实福祸难有定论,近期看是祸,长期看未必。


北玄武

印度国土面积将近300万平方公里,人口到2017年已超13亿,无需多少时日就可以超过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一一中国。


印度的人多,国家不采取措施,不实行计划生育,肯定它尝到了人多的甜头。至于印度人多的好处是什么我不知道,但中国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人多对国家的建设确实起到了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作用。大跃进、高级社、人民公社、三线建设,修渠修坝、修桥修路,都是用人力硬拼出来的。曾有愚公移山的故事,感天地泣鬼神。人多,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年代,确实是好事,正如当年热火朝天的奋斗场面,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人多力量大,人心齐泰山移。可谓当年的中国确实分享到了人多的红利。



国家大人口多,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大优势的。比如:

人口多兵源广,人口基数大,国家征兵,报名者勇跃,这样可以招到精兵良将;

人口多容易举办盛事,不论什么体育赛事,文艺演出,捧场者参与者大有人在;

人口多容易战胜困难,无论是什么天灾人祸,人多都容易渡过难关;

人口多出英才的比例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多点子多,人多智慧齐;

人口多有利于国家经济正常运行,有抗拒自然灾害与抵制列强经济封锁的能力。

总之,人多有人多的优势,但任何事情都有双重性,有利亦有弊。

就现在的印度而言,人口无限制的猛增,不但对当下人民的生活和教育是极大的挑战,而且对未来人们的就业问题也是莫大的担忧,

人类对于低级产业的每一次升级,都会毫不留情不可避免地挤出数以亿计的低素质劳动力,还印度低素质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将近一半,印度不会有机会让自己的人口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印度的高端产业与低素质人群无法接轨。

所以,人多在人类社会科技较为发达的今无或在科技更为发达的明天,智能科技将替代大多数人工的位置,人多将会弊大于利。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国家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导致人口严重膨胀,个体空间制约相互生存之时,它不仅影响本国人民的生活,还必须向外扩张,这就会关系到临国的安危,边境战争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这是周边国家应该高度关注的。


欧阳建高1956

印度人口无限增长当然是祸不是福。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无限增长都是祸大于福。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世界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即使能源枯竭可以通过开发风能、太阳能等缓解资源紧缺局面。但是世界的粮食生产需要的土地、化肥,现代生活方式对铁矿石的高度依赖,都意味着资源枯竭(土地、金属矿物、粮食)迟早会因为人口过度繁衍,而制约人类的发展。

目前我们经常谈到人口红利。但是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规模优势”,也就是能带来国家GDP的快速增长。但是,他能否直接促进人均GDP的增长呢?即使人均GDP在增长,人均财富的数量是否在增长呢?

人均GDP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人均资本存量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换言之,前者代表你挣了多少钱,后者代表你存了多少钱。你挣得再多,存不下来也变不成富人。

那么怎么能变成富人呢?第一种方式是你多挣钱、少花钱,也就是出口导向型国家,通过压低本币汇率,少进口、多出口,积累外汇、进口关键设备、建设基础设施,增加资本存量;第二种就是,随着人口自然减少,新一代人所拥有的人均资本存量显著增加,例如在日本,由于全国的GDP还在增长,而人口却在减少,所以人均GDP增长速度快于整个国家GDP的增长速度,而人均资本存量(人均的铁路、公路里程、人均的居住面积、人均的自然资源)更是大幅度增加。这样看来,人口减少虽然让国家损失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但是并不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会下降,或者人均收入会减少。这就是说,大家大业不一定生活水平高,小家破落户,反而余钱不少。

回到题目,印度人口无限制增长,一方面带来资源环境约束非常强。现在印度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人均GDP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制造业产值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不到,但是其大气污染水平早已超过了中国;而土壤、河流污染、传染病程度,更是极为严峻。恶劣的环境一方面是习惯的原因(如农民焚烧秸秆、城市焚烧垃圾等),但更重要的是人口密度太大,所排放的污染物远远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人口过度增长的弊端之一。另一方面,印度的经济发展成本大大提高。2014年之前,印度需要投入大量外汇购买石油。2014年之后,油价显著下降,促使印度经济增速一度超过中国。但是2016-2017年,印度经济增速又下滑了,其中固然有“废钞”、税收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这一年多以来油价在温和上涨,印度正在失去油价红利。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人口多可能成为人口红利,但其前提是:一、这些人是受过教育的、能够投入现代工业生产的劳动力,而非文盲;二、这些人健康状况良好,能够健康工作到60岁左右;三、经济结构能够吸纳这些劳动力。目前看,印度这些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一是文盲率高;二是印度制造业落后,无法充分提供就业岗位,这也导致印度前两年的经济增长被称作“无就业增长”;三是印度人口健康水平低,很多人不到50岁就因为疾病失去劳动能力,而且平均寿命低(当然人均寿命低也降低了老龄化水平,加剧了人口红利的幻象)

最后总结一下,印度人口无限增长是祸不是福。


莱蒙夫人

印度的人口为13.26亿人(2016年),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人口数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亿,女性人口5.865亿。根据普查结果,过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长率为1.764%,较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2.115%出现明显下降。普查结果还显示,印度目前拥有自独立以来的最低儿童性别比例,即男女比例为1000:914。

这是印度人口状况的基本情况。

13.2亿X0.0176那么每年大概净增长2300万人口,而死亡人数大概是900万,900万中减去新出生婴儿,印度每年新出生人口大概在3000万,这是极其恐怖数字。

印度人口无限制的生长是福还是祸?目前来看是祸,至于这祸要何时转化为福那么就要看印度的政府的作为了。而如今的国际经济形式下行,对印度盼望的人口红利期还远着。恰恰周围国家都不缺人,也都是发展中国家,面对中国,缅甸,越南,孟加拉国……等这些国家毫无竞争力。还有现在是21世纪是人才的的时代,人工智能,科技水平才是最好的武器。估计印度人口红利还没到来就被工业科技取代了,印度想要依靠人多力量大来发展机会已经失去了,人口无限的增加,或许就是祸害的无限增加。

印度是一个极其年轻化的国家,平均年龄还不到29岁,具有很大的人口红利,也是印度人引以为傲的,天天渴望人口红利的到来。

我们都知道人多力量大,人多也未必就坏事,但是前提是需要很好的利用这些力量才行,而印度这个社会目前来看就是人多祸害大,就业率极低,失业率高,真正的劳动力只有3亿,而我国有8亿,还有印度3亿多劳动力百分之七十的人还在从事的是农业和低端的服务业,人是多而生产力极低。

印度想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大改革

第一土地改革,在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政府不能充分的开发利用土地,那么很难实现现代化。

第二政府机构改革,我们都知道印度这个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央政府却对各个邦政府很难统一管理协调,官方语言都二十多种,还有税收,计量单位,教育很多东西都不一样,还有严重腐败造成政府功能和社会生产效率低下。

第三彻底消除种姓制度,印度人的阶级思想根深蒂固,穷人认为这辈子穷是神对他的考验,这辈子越穷下辈子就越富有,所以很多人不思进取,多喝恒河水就能精神满足了,导致贫富差距悬殊。


晨东社角

印度人口公元2017年末达到13.4亿人,增长率保持在1.25%左右的适中水平,且妇女生育率业以降到了时代更替的平衡水平2.1个。这就意味这,印度人口,不可能无限制增长。

我在前些天的回答中,论证过,印度人口公元2061年左右达到18亿多,就会出现峰值。届时中国的人口为9.7亿左右。印度人口几乎是中国人口的2倍,整个南亚次大陆的人口,是中国的3倍。历史上整个南亚次大陆的人口,从来没有超过中国的人口,因为,古代社会中国一直领先于南亚次大陆。中国农业社会的领先性保证了中国人口一直高于南亚次大陆的人口,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了,二十世纪中叶南亚人口超过了中国。就是在中国人口空前得到增长的前后,超越的中国。而到了公元2061年,终于迎来了中国的时代,新时代的早期起点处,也是资本晚期的起点处,中国的人均和美国持平的2061年时,南亚人口达到峰值27亿人口,几乎是中国9.7亿的三倍。而这时,中国的人均也刚好是南亚次大陆的3倍。世界两大经济体旗鼓相当,而此时的美国,只有两大经济体总和的五分之一。世界进入中南争霸的时代。而此时此刻,中国老龄化登峰造极,总人口每年减少1750万。刚刚达到峰值的南亚次大陆,人口变化不大至少十年内。而十年后,对应的85年前的出生人口也是平滑的也不会陡然下降。世纪末南亚次大陆人口不是以增长的方式达到中国的4倍,而此时,中国的人均只是南亚次大陆的1.5倍。南亚次大陆的总值是中国的2.67倍。是美国的6倍。

唯一庆幸的是,南亚次大陆要补新时代的体制课。而历史上,世界有总是同步波动的,从没例外过。只是,一马当先冲出迷雾的锐气和活力有天壤之别。

当年我国清朝占世界三分之一GDP不也一样败在了,锐意进取的西方手下了嘛。相信中国下个世纪人口会翻番,而下个世纪南亚次大陆一定会人口减半。再次中南人口持平,且保持超越的趋势。新时代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今天印度人口随世界人口平均增长速度的增长,对于终将被中国超越的宿命来说,是福不是祸


世界发展等比周期律

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有着重要的社会宗教文化根源,印度教对于生殖有强烈的宗教崇拜。 比如说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曾记载湿婆与妻子做爱,一次就达100年之久,中间从不间断,精液喷洒成恒河。印度神话中类似的,甚至更夸张得有关性生活的细节还有非常非常多。

我们先来看看数据。印度现有人口为13.4亿,自70年前独立以来,增长了近乎4倍。印度每年新增人口1500万,人口增速居世界第一。中国人口约为14.1亿,与印度同期相比,人口增长了仅近一倍。所以,印度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在未来几年是可以轻松实现的。

印度也曾经在短暂实行过一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这甚至还要比中国早几年。有人把印度计划生育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政府缺乏强力措施。但在这样一个民选国家,任何政府都必须考虑选票因素,计划生育违背印度教对生殖的崇拜,失败是必然的。换句话说,印度教的文化下,印度人的性生活是不采取避孕措施的。

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印度劳动力的充足让其成为国际经济界看好印度未来的重要因素。外界普遍认为,印度经济的人口红利期才刚刚开始。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期基本结束了。

但是,年轻人口多是否就一定能释放“人口红利”?不过也小心变成人口炸弹。印度大量青年尚属无工作、无学历、无技能的“三无人员”。这些人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印度的社会保障相对滞后,近一半印度儿童营养不良,半数以上的印度农村人口缺乏卫生设施,比如说没有厕所。


李明波论中东

印度人口并不是无限制的增长,印度也有计划生育,只是印度主张的是生两个,而且监管的力度也不太,而且最主要的是印度人口没有接近饱和!

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但是印度确实是人口没有饱和。印度有13亿人口,只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8亿亩!也就是和中国差不多的耕地面积,所以说印度人口的增长,他们国家完全可以负担得起。而根据印度的估计,他们国家的人口顶峰大概是16亿!

而印度以现在人口的增长率计算,大概在2025年左右,印度的人口将超过中国,达到14亿。也就是说印度在2030年人口才会接近饱和,而且受经济的影响,印度人口的增长率其实是在下降的。

而且印度的人口压力比中国小,因为印度的产业大多是比较基础的,而且全国城镇化仅仅是35%左右,全国大部分是农村,也就是说印度未来将获得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大量的内需,这对于经济的增长是有好处的,可以预见的是在2030年左右,印度将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但是现在印度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引起技术和外资,制造出大量的机器和工厂来消化这些人口。而且教育压力的增大,也将成为印度所要面临的最大难题。所以印度莫迪总理,一直希望借助于建设制造业,但是东南亚国家的竞争是印度所没有意料到的。

未来的印度,怎么来解决人口问题,增长是是好事,但是如果政府无能解决不了,那迟早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小司马迁论史

印度的人口增长确实是个问题,据资料显示,2017年印度人口达13.68亿人,是仅次于我国(13.9亿),差距已经缩小到3千2百万,而且印度人口的增长呈现出爆发式的不可控现象,根据2016年印度人口还是13.26亿计算,一年之间人口增长了4200万之多,而且呈直线上升趋势,由于印度文化,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滞后,印度政府根本无力改变这种人口爆炸趋势,任何措施无异杯水车薪,超不了什么作用。

但是要看到印度人口增长的同时,它的经济也呈增长的趋势,GDP已居世界第七位,达2.26万亿美元,加上印度国土地理条件优越,2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好的农地区域之一,印度河平原桓河平原和东西沿海平原都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利气候条件,即使德干高原也不过是海拨1000米以下,印度半岛又有深入印度洋,印度洋暖温气流也能进入高原形成降雨,北方又有喜马拉雅高耸小脉的阻挡,寒流难以逾越,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耕作,而且一年四熟,土地又非常肥沃,所以298万平方公里国土人口可承载很高,这才是印度人口一直增加的基础,如果生产的粮食不能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自然也不会出现人口爆炸式增长。


印度地形图,地理条件独具优势

但是人满为患的局面始终是压在印度头上的大山,印度由于制度不同,政府不能强行干预民众的生育愿望,只是提倡节制生育,但是由于国民接受的教育程度低,观念难以改变,生孩子就是自然而然,能混得过去,就盲目生。即使有采取少生观念,也会因文化程度低而措施归于失败,所以就陷入越穷越会生的怪圈。

印度人口无限制的增长,除了会对印度自身带来不利影响外,同样会对印度以外产生不利影响。印度独立除了继承了前殖民主子的扩张遗产外,同样继承了英国殖民者扩张称霸的野心,印度在南亚次大陆已经是区域超级大国,除了巴基斯坦还稍微有点实力(实际上印巴冲突印度都是基本胜利者),对其他南亚国家都呈压倒性优势,印度却不满足区域称霸,还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妄图把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印度洋”,控制印度洋,还介入中国南海,又妄想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队列,野心不是一般的大,而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猖狂。但是除了在南亚这些落后地区称王称霸外,他的国民素质,工业基础,社会发展水平根本不能让其野心得逞,实力还差远着呢!光从GDP看他还不到我们的五分之一,人均就更别提了。


老狼182339806

现在国内很过网友都过于夸大印度的人口问题了,其实印度的庞大的人口并不是他们国家的主要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一种优势。

作为世界上唯二的两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的国土面积不足三百万平方公里,而他的邻居中国国土面积则是超过了960万平方公里,这就让很多人认为印度的国土面积不能养这么庞大的人口,但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地区并不是适合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比如说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人口只有900万,而中国腾冲漠河一线以东的地区集中了中国92%的人口,而印度呢,超过90%的国土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重要的一点就是印度几乎所有国土都处于热带地区,在这一地区,农作物可以达到一年三熟,而在我国,除了南方的广东海南一带,大部分农作物只能一年两熟。印度的人口承载力还远没有达到上限。

庞大的人口意味着各种社会矛盾,但是印度与其他多民族的国家不同,他有着非常bug的印度教,可以说,印度现在是以宗教为纽带的国家,印度教叫人忍耐今世的痛苦在享受来世的幸福,印度教塑造了印度国民非常忍耐的性格。即使是收到很大的压迫,他们依然很少会起来闹事,比如说印度国父甘地,他用什么手段对付英国殖民者,用的是绝食、苦修。现代那个独立国家的的建立不是靠血与火,除了印度。所以,即使印度现在大部分人口都处于绝对的平困状态,但是他的国内依然保持。

在现代社会,人口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这就是印度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那么低,国民很贫困,国民受教育水平很低。但他依然是地区性大国的原因了。近几年印度也在控制人口增长,目前印度政府建议每个家庭生育数最好不超过3个。至少在他们看来,人口现在还不是他们最主要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