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荊州彌陀寺

著名歷史文化古城荊州,在廣袤千里的江漢平原上,歷來以首府雄踞,飽受著楚文化與佛教文化源遠流長的滋潤哺育。它是一座璀璨的文物寶庫,遍地閃爍著楚文化與佛教文化的瑰麗光輝。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是煊赫的楚雄大都。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於郢,歷二十代帝王,經略四百餘年,創造了富甲天下的輝煌,也孕育出屈原、宋玉震撼古今的慷慨悲歌。

遞至三國,魏、蜀、吳鼎足混戰的刀光劍影、火海硝煙在這塊沃土上爭鳴,翻滾了半個多世紀,歷練出曹操、諸葛亮等一大批雄韜大略、彪炳千秋的鬼才人傑,同時也用冤魂熱血鑄寫了一部詭秘精深,令後人為之殫精竭慮的歷史文化典籍。

這是一塊風雲際會,武打文唱的神奇土地。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的戰略家、野心家把它視為南侵北略的軍事重鎮而意欲爭奪;竟逐科場的方巾秀士、散聚林下的文人墨客則因這裡誕生了千古絕唱《離騷》、《九歌》、《天問》等而嚮往朝拜。“曾聞宋玉宅,每欲到荊州。”杜甫的詩句鮮明地道出了文人對荊州的景仰。

於是乎,荊州的地表下,就沉積了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戰國絲綢、楚國竹簡、彩繪石磬、西漢古屍等令全世界歎為觀止的無數珍奇寶藏。地面之上,就殘存了大批可歌可泣的遺址勝蹟。

千年古剎彌陀寺就是有幸保存在荊楚大地上的一處千年文化勝蹟!

彌陀寺位於荊州城南十二里(現荊州區彌市鎮炮臺村),肇建自唐貞觀元年,有所謂“未有彌市,先有彌陀”之說。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由德正和尚重建。明、清兩代不斷修葺。史料記載,明末清初,法空和尚住持彌陀法務,得到朝野支持,據《江陵縣誌》記載,“斯時,寺院佔地一百有八公頃,為殿者九,為樓者十八,凡四百八十僧舍,巍峨壯觀。”名剎赫然,法筵宏開,冠映四海,震耀於世,終不負天地造化之功也!

湖北荊州彌陀寺

綿延1300多年的彌陀寺,留下了歷代高僧弘法的足跡,佛教文化積澱十分厚重。據《五燈會元》記載,一代高僧了無禪師曾卓錫於此,禪師以彌陀作選佛場,矢志秉承宗祖先賢“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但能無心,便是究竟。”之要旨,力挽時弊,掃除偏見,梳萬派於同源,會宗要於一鏡,弘宗演教,招徒納眾,度化有緣,一時法席鼎盛,煊赫昭著。遐邇學人,水赴雲臻。時稽首膜拜,願垂攝受者不絕於途;望風投奔,諮訣心法者雷動海湧。據《高僧傳》及《荊州府志》記載,此後數百年間,彌陀寺更是龍象層湧。法脈識鎖,實證實悟者,不計其數;正眼洞察,揭示法要,乘大願力而來,得大自在而去者,亦不乏其人。他們高揚祖印,代佛弘化,把握當下,陶賢鑄聖,力振綱紀,激揚宗要,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彌陀寺的佛教文化內涵,亦為佛教在東土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特別是自明清以降,彌陀寺代有高僧出世,他們或掛錫報慈,或遍行天下,或炊冰煮雪,或混俗和光,或麻衣革履,或食惟接氣,然雖然如是,卻識宇宙之寬廣,窮滄海之深淵,行人所不能行,舍人所不能捨,自他兩利,古今瞻仰。緣此威德之感化,嗣後,歷代緇門白衣紛紛仰慕而至,或增新葺舊,或營修不輟,彌陀寺遂爾成為鄂西地區佛教聖地。

憾世事無常,彌陀寺在歲月的更替中歷盡滄桑,據史料記載,彌陀寺先後七次毀於戰亂,三次毀於火災。1944年,彌陀寺被日本侵略軍飛機炸燬殆盡,千年古剎,不意竟成一片焦土。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斷得以落實。當此盛世,彌陀寺的恢復重建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公元1993年9月19日,愚僧演淨受荊州地區宗教文化旅遊局、江陵縣佛教協會之鈞命及十方四眾之禮請,領報彌陀住持之任。荷重光彌陀古寺之責,自當夙夜弗懈,方不負上下所望。十餘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及十分檀越的大力關心與護持下,全寺大眾發揚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進辦道,先後興建了天王殿及簡易齋堂、僧寮等建築。2008年,耗資74萬元的新山門已投入使用。

演淨每念祖庭猶在,而世事陵替。令愚僧耿耿不能釋懷者,謂:佛教源自天竺,而流播於夏土,迄今已有兩千五百餘年矣,究其因緣,乃是佛法興盛之功德也。愚僧自謂:及至餘輩,豈可使清風絕後,聖蹟無追?如安於現狀,實在愧為彌陀之子孫矣!

愚僧感慨再三,乃集結彌陀常住大眾商議,精心繪就彌陀寺整體規劃之藍圖。依此藍圖,擬於公元2009年次第恢復大雄寶殿、齋堂、客堂、弘法大樓、藏經樓等建築,此當是彌陀古寺不可思議之大事因緣也!

然復建工程浩繁,非止一端,耗資預算達647萬元之巨!

湖北荊州彌陀寺

彌陀寺地處偏僻,加之地方經濟落後,信眾衣食拮据,常住每年的佛事、香火功德收入不足一萬元,故而,如此鉅額資金實非彌陀常住所能承受。然興建伽藍,重振宗風實為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之善舉,亦是上應天時,下合眾心,“千載一時,一時千載”之盛舉!

地址: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彌市鎮炮臺村

湖北荊州彌陀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