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

一起來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

太極拳,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和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中國傳統拳術。

太極拳不但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而且在擊技防衛上也有獨到之處。

中醫認為,打太極拳對身體多方面都能起到保健作用,它不僅能加強腎臟的功能,調節人體內分泌,還能改善因腎精不足所導致的腰腿痠軟、失眠、多夢等症狀。

太極拳不僅對養生保健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它是一種拳術,講究技擊性,在技擊和防衛上有獨到之處,是可以真打實戰的功夫。

一起來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

那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楊氏太極拳身法和手法的基本要求。(楊氏太極拳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拳術,也是太極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是由河北省邯鄲市永年人楊露禪及其子楊班侯、楊健侯,其孫楊少侯、楊澄甫等人發展創編的。由於楊氏太極拳姿勢舒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因此深受廣大群眾的熱愛,傳播得最為廣泛。)

鉤手

鉤手,或者叫吊手,做法是五指下垂相攏,拇指、食指、中指指尖輕合,手心要空,腕部自然舒起。

一起來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

鉤手有抓筋、拿脈、鎖骨、截勁等作用和功效,使被“鉤”者痛徹肺腑、有深透入骨之感。但用力死鉤,會使腕部與臂部僵直,失去靈活性,阻礙經氣的循行。鉤手可以鍛鍊腕部的旋轉,含有叼手、擒手與解脫擒拿的方法。在套路練習中,鉤手動作的意義不可忽視。

一起來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

身形

軀幹的形態稱為身形,太極拳的身形要求有:“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虛領頂勁,含胸拔背”“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尾閭中正神灌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等。

一起來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

軀幹的形態稱為身形 ,“立身中正安舒”是太極拳靜態身形的基本技法。“上懸中松下沉”是太極拳動態身形的技法。太極拳是一項整體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二靜無有不靜”。意欲通過整體運動,達到能夠整體發力的目的。

太極拳的握拳形式為:四指併攏捲曲,指尖貼於掌心,然後拇指捲曲,貼於食指與中指中節上,握成拳形。

一起來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

發拳時腕部不能軟,拳頂不能上撩, 也不能下栽,必須直腕。

拳論有“蓄勢散手,著人成拳”之說。也就是說,在蓄勁時要虛握拳,在發力著人的一瞬間成拳,力貫拳頂。

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攏,也不要太開,以掌寬為度,大拇指自然松豎,掌心不可太凹,也不可太張,以自然舒展為度。

一起來學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

-END-

以上內容來自

《游泳運動從入門到精通》

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