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神界地位極高,鎮元大仙也要給面子?卻因一事,遭如來佛打壓

文:白馬晉一

【一】

眾所周知,西天取經人一行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修成了正果。而苦難的一個源頭,即是一路妖精的瘋狂阻擊。至於阻擊的直接目標,多是唐僧。這個胖面和尚身上白坨坨的肉,可是天大的寶貝啊。

妖精為何對唐僧肉趨之若鶩呢?

原來,妖精們不知從何處得來消息,食用唐僧肉者,可長生不老。至於理論基礎,大抵有二。其一,唐僧乃十世修行的高僧,元陽始終未瀉。其二,唐僧的前身,原為如來佛祖座下的二弟子金蟬子。這個自帶光環的身份,堅定了妖精們冒死搶奪唐僧肉的決心!

值得一提的是,《西遊記》為世代累積的文學作品,在吳承恩版本之前,流傳文本里並無唐僧肉可長生的功用。應該說,吳老先生創作上的創新,使取經所遭的磨難更具有了合理性。這是題外話。

唐僧神界地位極高,鎮元大仙也要給面子?卻因一事,遭如來佛打壓

【二】

當年金蟬子身份是何等高貴?

鎮元子是誰?地仙之祖。自我標榜的神格,便是桀驁不馴。更大言不慚宣稱,“三清是其朋友,四帝是其故人,九曜是其晚輩,元辰是其下賓。”

可就是這樣一位老資格、怪脾氣的神仙,居然對五百年前金蟬子敬茶一事念念不忘,至今心懷感激。由此也可側面推斷,金蟬子當年在佛門地位之重。

唐僧神界地位極高,鎮元大仙也要給面子?卻因一事,遭如來佛打壓

【三】

這樣一個高貴人物,怎就淪為凡世輪迴的苦主呢?

別急,原著也有交待。在八十一回,借悟空之口說出前緣,“師父是我佛如來第二個徒弟,原叫做金蟬長老,只因打了一個盹,往下一失,左腳下翽了一粒米,他輕慢佛法,該有這場大難。”

可見,官方的理由即是,金蟬子因吃飯的時候,掉落了一粒米,便被貶出靈山。

此時,有讀者不禁感嘆,這不是小題大做了嗎?

原來,和尚吃飯之前,按照慣例,都要有唸經的習慣。

譬如《西遊記》四十七回,陳家莊老小宴請取經人,就有這樣一段。“將上面排了一張桌,請唐僧上坐;兩邊擺了三張桌,請他三位坐(悟空等);前面一張桌,坐了二位老者。先排上素果品菜蔬,然後是面飯、米飯、閒食、粉湯,排得齊齊整整。唐長老舉起箸來,先念一卷《啟齋經》。”

可見,飯前唸經是頗具儀式感的。唸經,表示心中有佛祖,也就是心誠。吃飯之時,卻丟下米粒。這說明什麼?說明心不誠,修行不夠。遭貶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唐僧神界地位極高,鎮元大仙也要給面子?卻因一事,遭如來佛打壓

【四】

有人不禁要替長老叫屈啦。這佛祖座下兩弟子阿儺、迦葉,不是還曾公然向取經人索要人事小費?佛派中,有貪、嗔、痴、慢、疑五心,謂之“五毒心”。若五心尚存,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勢必不能明心見性。阿儺、迦葉索要財物,即時貪心。

悟空得悉內情之後,也頗為憤慨,找到如來說理。怎知如來呵呵一笑,竟張口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悟空竟無言以對,阿儺、迦葉卻在一旁暗笑(後來,這兩哥們還是要了唐僧一個奉旨討飯的紫金盂)。

如來對待弟子兩套標準,實在令人大跌眼鏡。

因此,當豬八戒聽說金蟬子因吃飯態度不端正被罰,也頗為不平道, “象老豬吃東西潑潑撒撒的,也不知害多少病?”

言下之意,也暗指佛祖量刑過重。

唐僧神界地位極高,鎮元大仙也要給面子?卻因一事,遭如來佛打壓

【五】

如來真有兩套標準嗎?看似如此,其實不然。

標準始終只有一套,即是否符合自己利益需要。

不處罰阿儺、迦葉的原因,如來自己也有說明,“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顯然,阿儺、迦葉此舉,是得到了佛祖的默許,目的即是爭取更多活動經費。他們和如來站在同一條利益線上。

至於金蟬子遭貶,核心問題不是丟了飯粒,而是“輕慢佛法”。也對,你沒把佛祖放在眼裡,佛祖不整你整誰?

唐僧神界地位極高,鎮元大仙也要給面子?卻因一事,遭如來佛打壓

【六】

行文至此,不禁想到《韓非子》裡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有位叫做彌子瑕的士大夫,在衛靈公跟前很得寵。某日,彌子瑕得知母親突發疾病,便假傳命令,駕著國君車子前去探望。依照當時法律,私駕國君車子,是要處以斷足的酷刑。

衛靈公聽說了此事,卻對彌子瑕大加讚賞,“孝哉!為母之故犯刖罪。”儼然一個孝子的典範。

另有一次,彌子瑕同衛靈公一起在桃園遊玩,吃到一個很甜的桃子,也不知有意無意,便把這個沒吃完的桃子遞給了國君。試想,別人吃過的東西,給你吃,你吃不吃,肯定不吃嘛,何況是國君。但衛靈公反應,卻出乎意料,大為感動道,“愛我忘其口味以啖寡人。”言下之意即是,彌子瑕真是一個忠誠的臣子啊,得到好吃的東西,急切地想獻給國君,以至於忘了君臣之禮。

後來,衛靈公不寵信彌子瑕了,又把這兩件事拿出來說,卻是一臉的厭惡,彌子瑕這個人啊,曾假傳命令駕駛我的車子,又給我吃剩下的桃子,品性是極其地壞。

衛靈公先後態度變化,取決於彌子瑕此人是否符合他的利益。先前寵信彌子瑕,即便做得是錯的,也是對的。後來彌子瑕被開除了“利益圈”,即便是對的,也是錯的。

試想,在西遊神話世界裡,如果哪天阿儺、迦葉不再符合或觸犯如來的實際利益需求了,佛祖會不會又重提起當年公然索要財物之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