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快樂教育好?社會分層的工具罷了

西方快乐教育好?社会分层的工具罢了

(西方教育通過高昂的教育購買成本,悄然完成了社會分層。圖為上萬英國學生街頭遊行,抗議學費上漲。圖片來源 新華網)

一直以來,總有指責中國的教育“毫無人性”,把分數看得很重;羨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興趣培養,課業負擔少,輕鬆快樂。殊不知,更少的學習時間、更寬鬆的學習環境,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人生,需要更多的金錢投入,這種投入往往超出一般工薪家庭所能承受的範圍。西方教育制度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

以英國教育系統為例,英國中學教育系統有兩類學校,一類是政府撥款的公立學校,一類是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免學費;私立學校收費高昂,一年學費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難負擔得起。

公立學校課程科目多種多樣,除了英語、數學、科學等“主課”外,還有戲劇、音樂、交際技巧課程,此外還有閱讀、故事時間等活動。上課時間也相當輕鬆,一般上午9點上課,下午4點半就放學。回家以後,作業負擔很小,幾乎全是閱讀。同時,學校對學生管理寬鬆,以鼓勵為主,這就是所謂的西方“快樂教育”。但是,“快樂教育”也存在弊端,其中一個顯著缺陷是學生的數字計算能力普遍比較低。同時,學生習慣了鼓勵表揚、學習過於從興趣出發,也造成部分學生對自己學習上的弱點、缺點缺乏重視,學習也遠沒有中國的孩子勤奮。

英國的私立學校則與公立學校截然不同。私立精英學校管理嚴格、學業壓力巨大,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同時,很多家長也很在乎小孩成績。這些精英的孩子,壓力也不比中國壓力小,許多學校流傳著一個數字——4。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而且,私立學校課外活動也不比公立學校少,要對學生進行各項個人能力訓練和培養。嚴格的管理和巨大的學業壓力,也讓英國的私立學校教育水平很高,成為眾多名校的優質生源輸送地。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數;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而公立學校則是為窮人、移民之子準備的教育機構。在這裡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識,不要求學生有多麼嚴謹,而是提倡快樂學習。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現,英國快樂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英國前首相梅傑曾指出,很多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家庭環境決定了未來,教育機會的缺失讓他們幾乎無法做出改變。有影響力的機構中很難見到工薪階層背景人士,社會流動性幾乎停滯。

英國的教育分層在西方國家也並非個例。美國教育也面臨著同樣的局面。美國大學入學多以推薦為主,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想在美國讀名校,要麼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麼就去上私立中學。比如:數據顯示,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學,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同樣停滯嚴重。

總的來說,西方教育的實質是一個分層機制,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而在中國,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只要有個好分數,就可以上名校,改變命運。

(參見:《聲音|西方“快樂教育”的背後,竟隱藏著兩個巨大陰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