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快乐教育好?社会分层的工具罢了

西方快乐教育好?社会分层的工具罢了

(西方教育通过高昂的教育购买成本,悄然完成了社会分层。图为上万英国学生街头游行,抗议学费上涨。图片来源 新华网)

一直以来,总有指责中国的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殊不知,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人生,需要更多的金钱投入,这种投入往往超出一般工薪家庭所能承受的范围。西方教育制度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以英国教育系统为例,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收费高昂,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公立学校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上课时间也相当轻松,一般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同时,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这就是所谓的西方“快乐教育”。但是,“快乐教育”也存在弊端,其中一个显著缺陷是学生的数字计算能力普遍比较低。同时,学生习惯了鼓励表扬、学习过于从兴趣出发,也造成部分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缺乏重视,学习也远没有中国的孩子勤奋。

英国的私立学校则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同时,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许多学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而且,私立学校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严格的管理和巨大的学业压力,也让英国的私立学校教育水平很高,成为众多名校的优质生源输送地。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穷人、移民之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英国的教育分层在西方国家也并非个例。美国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美国大学入学多以推荐为主,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想在美国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比如:数据显示,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同样停滞严重。

总的来说,西方教育的实质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而在中国,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参见:《声音|西方“快乐教育”的背后,竟隐藏着两个巨大阴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