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貢獻如何?

林中三重

廣西地勢複雜,從古代到近代來說科教文衛等等方面都極其落後,而且民族眾多,政治形式嚴峻,可以說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或許廣西本來應該是默默無聞的,它談不上對歷史的推動,也談不上扯歷史的後腿,但在近現代卻因為一個軍事團體的興起而影響了一個時代。



廣西自辛亥以後,基本上徹底的脫離了北洋政府,儼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王國,而此時,處於權力真空下的廣西出現了中國近代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軍事團體——桂系。在中國近代大大小小數百個軍閥派系中,桂系無疑是持續時間最長,勢力也最為強大,而且讓老蔣多次吃虧的派系之一,當然了,談到這裡,就不得不說桂系的軍事領袖了。



桂繫有新桂系和舊桂系之分,而舊桂系的領軍人物便是前清的廣西提督陸榮廷,他這個人呢,在諸多軍閥中確實一般,或許廣西要是一直掌握在他的手裡,日後也只會被老蔣或他人吞併,而不能左右此後的國家政治,但是新桂系的崛起卻讓陸榮廷不得不下臺,當然了,也給了廣西軍人多次涿鹿天下的機會。新桂繫到底對中國近代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呢,談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二位人物,他們便是桂系“李白”。新桂系人們常常認為有三巨頭:“李白黃”,而我認為黃紹竑在桂系中的時間是短暫的,而後面的黃旭初差的是影響力,所以談到桂系,我認為只有“李白”二人,而這兩個人對歷史的影響絕對是巨大的。



首先必須提的是北伐的勝利,它依靠了兩支地方軍隊,一個是粵軍“鐵四軍”,一個是桂軍“鋼七軍”,也可以換一種方式表達,廣西人為結束北洋軍閥的統治有著汗馬功勞,可以說結束了一個時代,開闢了另一個時代,這便是廣西人的第一大功勞。而在北伐勝利後,桂系便開始和老蔣爭起了天下,因此爆發了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數次奪權之戰,這是軍閥權力爭奪的混戰,如果桂系成功,或許可以入住國民黨中央,但結果卻不盡人意,桂系雖然成為了國民黨內除老蔣外最龐大的一股軍事力量,但幾乎沒有從正面贏過老蔣,即使49年逼宮成功,李宗仁出任代總統,但其依然負隅頑抗,最終把桂系送上了絕路,當然了,這是後話。



談起桂系,當然最應該講的是廣西軍人,在1936年的兩廣事變中,廣西軍人打出的口號便是“奔赴前線抗日”,而後來全面抗戰爆發,桂軍奔赴前線的壯舉一點也不差於川軍團,由此可見,在某個方面來說,廣西人是為抗日有過巨大貢獻的。當然了,歷史的發展是一個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無論那個省份,我們都同屬於一個民族,我們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都貢獻給了一個國家。

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您的關注,我的努力!


風流倜儻張四少

現在的廣西人給大家的印象是落後,可是大家知道廣西人性格的另一面嗎? 知道秦始皇在長城只放了30萬軍隊對抗匈奴,卻在廣西放了50萬人對抗西甌(壯族祖先)嗎? 知道漢朝守長城用了20萬軍隊,卻在西越(廣西)留30萬軍隊嗎? 知道明朝戚繼光對抗捼寇用的狼兵大部分是廣西來的嗎? 知道袁崇煥在寧遠用一萬多廣西兵對抗20萬滿族八旗兵嗎? 知道馮子材帶領廣西軍隊打敗法國人嗎? 知道劉永福帶領廣西的血性男兒們在越南、臺灣屢次打敗法國人嗎? 知道孫中山反清朝的起義幾乎都是在廣西嗎? 知道共產黨工農紅軍長征路上最艱難的幾次戰鬥嗎?(紅軍長征的時候,著名的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就有11個人廣西人,其中之10人就是廣西東蘭縣人。) 知道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和日本人打得最激烈的幾次經典戰鬥嗎? 知道廣西兵團1937在淞滬會戰中80%將校軍官戰死不屈嗎? 知道八百勇士嗎?知道第一次出兵東南亞戰死的戴安瀾和廣西兵嗎? 不是要抬高廣西人,而是廣西人被歷史忽略太多。 抗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美國將軍史迪威說過:廣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從兩千多年前西甌國君譯籲宋帶領五萬嶺南土著士兵,令秦軍伏屍數十萬開始,廣西兵一直是廣西軍隊戰鬥力強悍的標誌。廣西土著士兵的勇悍令其所有中外對手感嘆!一個地方出精兵的傳統歷經數千年而不變實為中國所僅有. 朱德元帥不是說過嗎:湖南人最霸氣,廣西人最蠻橫。我個人感覺,說是“兩廣一家親”,但其實由於環境和經濟的極大差異,廣西人和廣東人的性格簡直是天壤之別,廣東人待人比較冷漠,還有一點說得難聽點就是缺少些血性;而廣西人大多則十分的豪爽好客,而且個性很強。 在明朝,曾經有過“廣西狼兵雄於天下”的稱號,廣西部隊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之一,曾經在明朝快滅亡的時候,在寧遠大戰中力挫當時天下無敵的清八旗軍,廣西兵的戰鬥力之強可見一斑。 清末,當時太平天國開始的時候,太平軍在剛開始只有3萬人,這3萬人是清一色的廣西兵,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多厲害。在太平天國後期,太平軍士兵以安徽人和江浙人為主,這些地方的人戰鬥力根本不能與以前的廣西兵相比,曾國藩就曾說過:“長毛(太平軍)中後期之30萬之戰鬥力,遠遠不如剛出廣西之3萬”,廣西兵得到了他這麼高的評價。 另外還有劉永福的黑旗軍在越南抗法和在臺灣抗日,馮子才的萃軍創造了鎮南關大捷,這些都是廣西兵打的,以至於有不少人都說,清朝末年對洋人的戰爭中,全國人幾乎都在打敗仗,只有廣西人打勝了。 在民國時期,李宗仁的桂系部隊戰鬥力非常強悍,特別是桂軍的第七軍,有“鋼軍”的美譽,第7軍在國民政府北伐戰爭、軍閥混戰的時候幾乎從來沒有吃過敗仗。在桂唐戰爭中,素以彪悍著稱的湘軍十幾萬人被桂軍幾萬人打敗並被收編。在中原大戰開始的時候,十萬湘軍在面對不到3萬桂軍的時候,又是一敗塗地。在中原大戰後,桂軍撤退回廣西,湘軍、滇軍、粵軍一共集結了近12萬兵力力圖戰勝桂軍並佔領廣西,但是桂軍2萬多人兵分兩路,一路1萬多先是擊敗了超過3萬人的滇軍,隨後又戰勝了近3萬粵軍,把滇軍和粵軍趕出廣西;另一路也是1萬人在桂林一帶戰勝了近6萬湘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對桂軍和廣西民團的評價也相當高,桂軍的表現也被國內歷史學家認為是“雜牌軍中的王牌”、“戰鬥力可以和中央軍最精銳的部隊相比”等等。 在國內戰爭時期,劉伯承元帥在大別山制訂了殲敵順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隊,次打較強之中央軍,最後打最強之桂軍。”粟裕等相當多的解放軍將領在解放戰爭時期對國民黨軍曾經有過這樣的話:“要分清國民黨軍中那些是精銳部隊,一要看裝備,美式裝備的肯定是精銳部隊;二要看口音,廣西口音的部隊一定也是精銳部隊。如果是既有美式裝備又有廣西口音,那絕對是國民黨軍中最精銳的。”(粟裕大將回憶錄記載有這些話,很多解放軍其他將領回憶錄中也說過) 在1979年對越戰爭中,廣西兵是最多的,現在有不少四川人說是四川出兵最多,這是不對的,在《中共黨史》和文史檔案中都有介紹的,出兵最多的是廣西,而不是四川,至少第一批那十幾萬人都是廣西兵居多。 所以我覺得說起中國各省的人的個性特徵,不應該漏了廣西,這是一塊出血性漢子的熱土。 錢鍾書先生說:中國有三個半人,湖南人算一個,兩廣人算一個,江浙人算一個,山東人算半個。但是後來很多人又改正了這句說是:中國有四個人,湖南人算一個半,廣西人也算一個半,山東人算半個,江浙人算四分之一個,廣東人也算四分之一個。 彭德懷元帥在紅軍時期也說了: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

瓦氏夫人抗倭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中國沿海頻頻遭受倭寇侵擾,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討都是以慘敗告終。後來不得已徵調廣西壯族土官所屬的“俍兵”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部隊前往東南沿海抗倭。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請命應徵,率廣西田州、歸順州、南丹州、那地州、東蘭州等各州組建的軍隊六千八百餘人,奔赴東南沿海剿倭。四月,倭寇出動三千餘人侵犯金山衛(今上海金山),瓦氏夫人率隊迎擊,首戰即扭轉東南抗倭戰局。四月二十日,倭寇四千多人進犯嘉興,瓦氏夫人在其他友軍的配合下,一舉殲滅三千餘人,取得了抗倭戰場上轉折性的勝利。六月,在陸涇壩(今江蘇蘇州境)戰役中,瓦氏夫人率領的“俍兵”又斬獲倭首三百餘級,燒燬海盜船隻三十餘艘。俍兵連連告捷,屢建奇功,大大鼓舞了沿海人民的鬥志,“花瓦家,能殺倭”的民謠在江浙沿海廣為傳頌。因瓦氏夫人抗倭“三戰三勝”,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群眾贊為“石柱將軍”。浙江巡御史胡宗憲撰《籌海圖編》中稱瓦氏夫人用兵“能以少擊眾,十出而九勝”,“可死而不可敗”。

寧遠大捷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煥(藤縣籍)以廣西兵一萬二千人為骨幹,在寧遠城對抗努爾哈赤率領的三十萬後金八旗攻城,是役殲敵一萬七千餘,贏得寧遠大捷,後金被迫繞道山海關南下。努爾哈赤自稱“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討諸處,戰無不捷,攻無不可,惟寧遠一城不下”(《清高祖實錄》)。

鎮南關大捷

欽州籍解甲老將馮子材,請命朝廷就地組建萃軍(馮號“萃亭”)十八營,開赴憑祥參加中法戰爭。法軍,全線崩潰,被追殺二十餘里,丟下一千多具屍體和無數輜重,倉皇南逃。馮子材乘勝反攻,揮軍追擊法軍,於26日收復文淵,29日襲取諒山,重傷尼格里,將法軍逐至郎甲以南。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陸上戰場轉敗為勝,轉守為攻。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外國打仗幾乎從來就沒贏過。但1885年中法之戰則是清朝唯一打贏的一場反侵略戰爭。

太平天國

1851年—1864年,太平軍橫掃半個中國,幾乎動搖清廷。1855年11月石達開在江西湖口大敗湘軍,1860年李秀成擊破清軍主力江南大營。太平軍起兵時男女老少2萬多人,在全盛時期的兵力則超過一百萬人(包括女兵十餘萬人)。因太平天國首義發生在廣西桂平,故有大量壯族人民參加了太平天國起義。

黑旗軍抗法抗日

上思籍劉永福(1837-1917),率300人組建黑旗軍出鎮南關駐越南二十餘年,因成功抗擊法國的侵略而名聞中外。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8月劉永福率兩營黑旗軍赴臺北,後又奉令移駐臺南,將所部增至八營,仍稱黑旗軍,主持抗日衛臺。臺灣抗戰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劉永福領導臺灣軍民在外無救援、內缺糧餉的極其困難局面下,堅持4個多月的浴血奮戰,英勇地抗擊日軍兩個近代化師團和一個海軍艦隊的進攻,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侵臺日軍共5萬人,因傷亡和疾病減員達三萬兩千人,其中在臺喪命者4600人。侵臺日軍頭目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能久親王、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成也被臺灣軍民擊斃。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時,將近80歲的劉永福聞訊後義憤填膺,要求重上戰場。

現代桂軍 第七軍 雜牌軍裡的王牌軍,擅長山地作戰,以近戰夜戰出名,戰鬥力強,戰術靈活。第七軍是新桂系的起家部隊,1924 年,李宗仁(臨桂籍)、白崇僖(臨桂籍)、黃紹弘在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統一廣西省政,所屬廣西部隊成為北伐軍第七軍,下屬七個旅,總兵力兩萬人。隨即出兵北伐,由廣西打到山海關。在北伐戰爭中,最具戰鬥力、戰果最豐的是第四、第七兩軍,第四、第七兩軍的鐵軍、鋼軍的稱號就是由此得來。 在著名的“賀勝橋戰役”中,第七軍與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並肩血戰,大敗吳佩孚精銳之師。吳佩孚大刀隊共砍下7顆團長、2顆旅長的頭,吳也手刃幾名逃兵,也擋不住北伐軍的衝鋒。到下午,殺紅了眼的第七軍竟齊向吳軍槍聲最密集處發起衝鋒。面對著兇悍不懼死的對手,吳軍終於大潰,幾萬人竟對督戰隊發起反衝鋒,一鬨而過,奪路逃命。 轉自鐵血社區 在另一場著名的“龍潭戰役”中,也是第七軍拼死連續猛烈衝鋒,不惜傷亡代價慘重,攻佔了南京城制高點棲霞山。隨後發起反擊,以少勝多, 把背水一戰的孫傳芳部隊壓迫於八卦洲及其以東地區聚殲,血戰7天7夜,孫傳芳六萬大軍屍橫遍野大敗而逃,孫傳芳從此退出舞臺,“鋼七軍”自此享譽全國。北伐後,鋼七軍擴為第四集團軍,兵力也擴為40餘萬,使桂系成為當時四大派系之一,幾乎桂系的高級軍官全部出於該軍。蔣桂戰爭中四集團軍潰敗,唯有鋼七軍退回廣西。抗戰時期,該軍投入淞滬抗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隨棗會戰等戰場,立下赫赫戰功。1946年7月泗縣戰役,華野山東部隊將鋼七軍172師(1937年該部一個團參加桂林的出桂抗日閱兵儀式,號稱“桂軍之花”)包圍在泗縣城裡,打了二天而不得,華野損失慘重。鋼七軍171師也突破阻擊逼近泗縣,內外夾攻,華野不得不撤圍。其中華野核心主力之一的魯南第8師遭受重大損失,22團(原為鼎鼎大名的鐵道游擊隊)傷亡過半。 1949年8月17日,四野號稱“猛虎將軍”鍾偉的第49軍146師進入了桂系鋼七軍和第48軍在湘南青樹坪的埋伏圈,造成重大損失,146師元氣大傷,這就是有名的“青樹坪戰役”。這是所向披靡的四野入關後唯一的一場敗仗,是淮海戰役以來從未有過的一次最大失利(也是我軍九次大失利之一)。在電影《大進軍-南線大追擊》中僅僅一筆帶過,鏡頭裡只是一匹馬逃回來。四野從東北到湖南,全殲了蔣系五大主力中的王牌新一軍和新六軍,29小時攻克天津,此時大意輕敵,受損於桂系主力。隨後的衡寶戰役,鋼七軍指揮所屬171師、172師和第48軍的176師、138師奉命擔任阻擊任務,掩護其餘桂系南撤,在靈官殿地區被耽誤了整整一天一夜,桂軍這四個主力師被四野主力十三個師團團圍住,沒有糧彈補給,建制全亂,失去聯絡,但依然未被全殲,172師一個建制團以及138師師長率師部和一個團突圍成功,被圍剩下的29890人被殲滅。到了廣西戰役時,鋼七軍只是由剩下的一個未被圍的師和衡寶戰役突圍出來的部隊加一部分其他桂軍劃撥過來的混編而成的,戰鬥力已不能和老七軍同日而語了,即便如此還是被四野部隊視為剩下國軍中的主力。 鋼七軍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廣西人,戰鬥力頑強。在歷次戰役中,經常是團級幹部帶隊發起衝鋒,在國軍中極為少見。從軍官到士兵在封建體系的維持下,忠於李、白。歷任軍長:李宗仁、白崇僖、夏威(容縣籍)、張淦(桂林籍)、李本一(容縣籍)。 劉伯承在大別山制訂的殲敵順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隊,次打較強之中*央軍,最後打最強之桂軍。”粟裕等相當多的將領曾經有過這樣的話:“要分清那些是精銳部隊,一要看裝備,美式裝備的肯定是精銳部隊;二要看口音,廣西口音的部隊一定也是精銳部隊。如果是既有美式裝備又有廣西口音,那絕對是國民黨軍中最精銳的。”

其它 1931年7月,何柱國將軍(容縣籍)率部在山海關參加抗日。1933年日軍在山海關挑起事端,坐鎮山海關的臨永警備司令兼獨立第九旅旅長何柱國將軍又一次率部奮起還擊。 1932年1月,清一色兩廣子弟組成的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陳銘樞將軍(合浦籍)等人的指揮下,向登陸上海的日海軍陸戰隊堅決予以還擊。十九路軍在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和一二八凇滬抗戰時期戰鬥力極為強悍,在第三次圍剿蘇區時,十九路軍是唯一能和紅軍主力打成平手的國軍部隊。 老蔣發動100萬大軍圍剿紅軍都未成功,1934年11月,紅軍長征在湘桂交界處湘江渡口與桂系遭遇後一場血戰,8.6萬人剩下3.6萬人才過了江,成為五次反圍剿以來最大傷亡。期間值得一提的是,一向能征慣戰的桂軍以7個團加6架飛機反覆衝擊,卻拿不下灌陽、新圩一線陣地。白崇禧非常奇怪,是紅軍什麼部隊在阻擊,他們長途跋涉哪來那麼強戰鬥力。回報說是彭德懷三軍團的紅五師,自師長李天佑(臨桂籍)以下,大多是參加過紅七軍百色起義的廣西人,白崇禧這才恍然大悟。 飛奪瀘定橋

有說飛奪瀘定橋的22勇士中就有11個人廣西人,其中之10人就是廣西東蘭縣人但另有報道這22勇士中,只有5個留下了名字,他們是紅四團二連連長廖大珠,二連指導員王海雲,二連支部書記李友林,抽調支援的三連支部書記李金山,副班長劉梓華。其餘無從可考,遺憾。另外,從廣西出去的紅七軍到達蘇區後,編入紅三軍團建制,而飛奪瀘定橋的是紅一軍團。無論這些勇士籍貫在哪,在1935年5月25日,比起紅軍此前強行軍創造一天240華里的世界奇蹟,22勇士飛奪瀘定橋更是奇蹟中的奇蹟。

平型關戰役

1937年的中,由原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為骨幹改編組成的八路軍115師686團,在李天佑團長的率領下擔任主攻,奪下老爺廟,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臺兒莊大戰

參加臺兒莊戰役的桂系部隊,有李品仙(蒼梧籍)率領的第11集團軍的第31軍和廖磊(陸川籍)率領的第21集團軍的鋼七軍、第48軍等三個軍。1938年10月,進攻的日軍部隊分為兩路,一路為磯谷廉介率領的第十師團共三萬多人沿津浦路南下。另一路為以板垣徵四郎指揮的第五師團為主力的三個師團由南京、鎮江沿京浦路北上。桂軍第31軍軍長劉士毅(江西都昌籍)率部從海州進駐津浦路南段徐州、明光一帶,作縱深配備,防守目標是北上之有'鋼軍'稱號的板垣師團。該師團遭到劉士毅指揮的桂系第31軍奮勇堵擊,血戰數日,幾經拉鋸後31軍趁敵不備,於明光前線一個反撲,給日軍以重大殺傷,殲滅日軍兩千餘人。135師師長蘇祖馨(容縣籍)一戰奠定了抗日名將的榮譽。由於桂系31軍的頑強阻擊,北上之日軍板垣師團始終不能與南下之敵磯谷師團匯合。4月2日,對臺兒莊之日軍發起總攻,全線出擊。處於孤立之中的磯谷第十師團陷入中國軍隊包圍之中幾近全殲,包括板垣師團的損失在內,此戰日軍共損失二萬多人,臺兒莊之戰是日軍進攻中國以來遭到的最大失敗。此戰中,桂系軍隊從總指揮李宗仁到參戰各軍密切配合,奮勇作戰,取得一場大勝利。

武漢保衛戰

1938年6月上旬,日軍攻佔徐州,直指華中重鎮武漢。在歷時四個多月的武漢保衛戰中,桂系四個主力軍浴血奮戰,給予日寇以極大殺傷,自己也損失巨大。至1938年8月底,桂系第84軍和第48軍損失均已達半數以上,戰至10月25日,中國軍隊全線撤退,武漢失守。武漢會戰後,桂軍一分為三,廖磊率第21集團軍(轄鋼七軍、第48軍)留守大別山;李品仙率第11集團軍之第84軍,轄鍾毅(扶綏籍)173師、張光瑋(永福籍)174師,凌壓西(容縣籍)189師駐防鄂西北;因第31軍、第48軍傷亡士過大,白崇禧把第31軍剩餘士兵撥給第48軍,其餘官佐由韋雲淞(容縣籍)帶回廣西,重新徵兵補充。補充後的第31軍轄賀維珍(江西永新籍)第131師、蘇祖馨第135師、魏鎮(湖南邵東籍)第188師。同時,又在廣西新編成第46軍,為使46軍儘快形成戰鬥力,從安徽調鋼七軍主力師170師回廣西編入第46軍,與補充後的第31軍合編成第16集團軍,由廣西綏靖公署參謀長夏威(容縣籍)任總司令,韋雲淞(容縣籍)任副總司令兼第31軍軍長。第11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何宣(湖南桃江籍)任第46軍軍長,46軍轄黎行恕(陽朔籍)第170師、馮璜(容縣籍)第175師、黃固新編第19師。 崑崙關大戰

又稱桂南會戰,是桂軍與日軍第5師團的第二次交手。崑崙關距南寧東北部56公里,地勢險峻,是北上柳州桂林的險要之地。1939年12月18日,中國陳兵30多萬,與10萬日寇展開桂南會戰,一場崑崙關戰役血拼十四天。杜聿明第五軍是第一支機械化主力新軍,擔當了正面主攻任務,中國抗日攻堅戰最終取得首次勝利,崑崙關大捷一時震撼四方。重創了號稱“鋼軍”的日軍一流精銳第5師團,全殲日軍第21旅團,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日寇將士死亡五千多人,我方一萬四千多中國抗日將士和援戰百姓犧牲。參戰的桂軍第31軍是在第五戰區打殘後,調部分軍官回廣西重整而成,第46軍也是新成立的部隊。主攻崑崙關的第五軍雖然是蔣的嫡系部隊,但士兵大部分是廣西人,被日軍稱作“廣西少年兵”。因此桂南會戰也算是是廣西人與日軍對打。( 1944年落成的崑崙關抗日將士墓園牌坊至今仍在,犬子出國之前,曾帶其前往祭奠衛國英靈。)桂林保衛戰

1944年,衡陽保衛戰打了一個多月,衡陽陷落,日軍主力從北面進犯廣西。守桂林城的是桂軍31軍131師、46軍170師及地方民團約2萬人,圍攻桂林的是日軍13、40、58師團和34師團一部約1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懸殊。從10月29日到11月10日,桂軍在被絕對優勢的日軍層層包圍下奮勇抵抗,戰鬥異常慘烈,桂林城內城外,到處是炮火聲和喊殺聲。及至桂林陷落,城防司令部參謀長陳濟桓(岑溪籍)突圍途中中彈重傷自殺殉國,131師師長闞維雍(柳州籍)堅守不退自殺殉國,31軍參謀長呂旃蒙(湖南零陵籍)、團長吳展(恭城籍)等桂軍將士五千餘人壯烈犧牲。其中,著名景點七星巖內800餘守軍寧死不屈,被慘無人道的日軍施放毒氣毒死。戰後清理該巖洞時,死難官兵的屍體尚未腐爛,在離洞口一丈餘的地方,發現死難官兵的屍體仍在利用地形地物持槍做臥倒、坐射、立射等姿勢,而且均怒目咬牙,可見其犧牲之壯烈,後稱“八百勇士”。“三將軍”及七星巖“八百勇士”的遺骨殮葬在桂林霸王橋,由後人憑弔先烈之忠勇。

抗戰貢獻 據1945年統計,抗戰時期廣西征募士兵及勞工450萬,佔全省1200萬人之近40%,居全國之最。廣西共徵調了100萬兵員補充部隊和組建新兵,出兵之多在中國僅次於四川省,而按人口比例則居第一位。徵調的兵員中,近30萬將士戰死在抗戰前線。而且廣西子弟兵沒有出過一支漢*jian部隊,這在全國來說是絕無僅有的。美國名將史迪威也承認“廣西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日軍戰史裡曾評價道:“桂系第七軍是中國軍隊唯一具有武士道精神的軍隊”。 當時精銳部隊中,廣西士兵都佔了很大的比例,如全部由廣西士兵組成的精銳桂系第7軍,在徐州、武漢會戰中表現出色的桂系第31軍都是幾乎全部為廣西士兵。在中*央軍中,不少精銳部隊中廣西士兵也佔有很大比例,比如第5軍(其中有近7成是廣西士兵)、第10軍(廣西士兵佔近4成,湖南士兵也佔4成)、第74軍(即整編第74師,嫡系王牌軍,師長張靈甫,廣西士兵有1成半)、第11軍(即整編第11師,師長鬍璉,廣西士兵也有近2成)。 廣西民族團結,融合徹底,古代流放文人武將的後人只視自己為中國人,而少數民族更是以中華民族為傲。當初桂系最大的理想就是進軍全國,取代蔣,這是桂系跟其他滿足於當土皇帝的地方軍閥的最大區別,所以桂系全力建設廣西模範省,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比起其他那些見風使舵的傢伙來說,要有骨氣的多。直到今天,廣西在五個民族自治區中應算是最穩定、最擁護大一統的省份。


飯拍粉絲

廣西人本土抗戰的重要地位與獨特作用

廣西是全國抗日正面戰場的重要戰略後方基地。主要體現在:一是廣西為全國抗戰模範省。在特殊的戰爭環境中,新桂系在1934年確立了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四大建設綱領,增強了抗日實力;1936年李宗仁發表“焦土抗戰論”,在全國引起很大反響;1938年白崇禧提出“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口號,成為國民黨抗戰的最高指導原則。為實現團結抗戰,新桂系率先於1937年6月建立了中共、廣西、四川三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省上下形成了全民抗戰的大好局面。二是廣西為全國抗戰兵源的主要供給區。在8年全面抗戰中,廣西總共徵調100萬兵員,以補充部隊和組建新軍。在全國各省中,廣西輸送兵員總數僅次於四川,而按省內人口所佔比例則為全國第一;抗戰期間,廣西還動員和組織民工200多萬人次投入各種勞役,為抗戰勝利創造了條件。三是廣西為全國安置戰時難民的主要地區。從1938年9月到1941年底,廣西救濟的難民數共達1.03547萬人,佔全國救濟難民總數923.6887萬人的11.2%;1944年豫湘桂戰役爆發後,又增加救濟流落廣西的外省難民4.194萬人。

廣西為全國抗戰中的重要戰場。主要體現在:一是1939年崑崙關戰役,中國軍隊以付出傷亡1.4萬人的巨大代價,取得斃敵旅團長中村正雄等4000餘人的崑崙關大捷,這是中國軍隊對日本侵略軍攻堅作戰的首次重大勝利。二是1944年桂柳會戰是豫湘桂戰役中的一次硬仗惡仗,其中桂林城的守城愛國官兵以兩萬人抗擊近10萬裝備精良的侵略軍,此役斃傷侵略軍6000餘人。三是1945年桂柳反攻作戰,擊斃日偽軍4000餘人、傷5000餘人,加速了日本侵略軍撤離廣西,使廣西成為全國最早收復的省份之一。四是抗戰期間,中共廣西地方組織在靈川、融縣、陸川等32個縣開展敵後游擊戰,建立了桂東南抗日自衛軍等30支7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共殲滅日偽軍1000多人,成為華南敵後游擊戰場的組成部分。

廣西抗戰在全國抗戰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一是抗戰時期的桂林成為西南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1938年成立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桂林行營,桂林成為國統區南方軍事、政治中心;在中共的推動下,新桂系採取了比較開明的態度,1000多名民主文化人云集於桂,使桂林抗戰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抗戰書籍的印刷總量佔到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與此同時,桂林抗戰文化城還具有國際影響,彙集了前蘇聯、美、英、法、日等國家的反法西斯文化人與知名人士。二是開闢了西南國際運輸線。日本侵略軍佔領武漢和廣州後,桂越國際交通線成為中國當時獲取境外物資最主要通路,據統計,僅1939年9月運進中國總噸位1.47萬噸中的1.25萬噸即經此路線,達85%;同時,廣西還開闢了從河池至靖西邊境的新桂越國際交通線,對發展西南經濟、支援抗戰起到積極作用。三是組建了一支特別的知識青年抗戰隊伍。在當時全國數以千計的抗日救亡團體中,只有廣西學生軍由青年學生組成,而且是全副武裝,成為中國抗戰青年的一面光輝旗幟



錢樂搖

廣西地處西南,有著十萬大山這般險峻的地勢,全境多原始森林,所以在歷史上因為交通的閉塞以及經濟的落後對於國家來說較其他發達地區影響力較小。但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卻因為一幫新桂系軍閥的斬頭露角而影響了中國軍政長達二十多年,這便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軍。



桂系的領導階層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舊桂系陸庭榮,一個是新桂系“李白”,後來舊桂系被“李白”二人幹到了,在這之後,新桂系依靠廣西為大後方,更是率領廣西兵涿鹿中原,從北伐開始後不斷擴張勢力範圍,一度將權力伸向廣東、四川、湖南等地,被老蔣視為國民黨中的心腹大患。



而桂系兵馬無論是在北伐時期還是抗戰時期,都對國家的統一有著重大的貢獻,這中間有著“李白”二人極大的功勞。但是桂系在近代政治上也是比較活躍的,李宗仁在其的軍政生涯中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入住國民黨中央的念頭,和老蔣勾心鬥角幾十年,最終換來了一箇中華民國副總統。



而在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一再潰敗,桂系趁機逼宮,之後老蔣不得不引退,李宗仁一時出任了中華民國代總統,此時的桂系達到了權勢的巔峰。而李宗仁妄想依靠在武漢擔任華中剿總司令的白崇禧統帥的二十萬桂系兵馬和我軍達成協議,妄想劃江而治,但是在我軍勢不可擋的攻勢下,最終失敗,流亡海外。

當然除“李白”二人外,廣西還走出了在中法戰爭中取得鎮南關大捷的馮子才,其為維護國家的領土尊嚴可謂功不可沒,時至今日,廣西做為一個多民族居住地,依然是在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貢獻。


書中歷史

簡單而言,遠古歷史來說,水稻種植從廣西開始,“海上絲綢之路”從廣西開始,近代歷史的金田起義到桂系演義,都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