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經典欣賞(二)|兩漢碑帖

(一)曹全碑

中國書法經典欣賞(二)|兩漢碑帖

明拓“悉”字無損本 國家圖書館藏

碑高253釐米,款123釐米,明萬曆初郃陽縣莘裡村出土,

現存西安碑林。清康熙十一年後,碑身出現裂痕

點評: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年)。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郃縣舊城出土,篆額已經佚失。孫承澤評價《曹全碑》時說:“字法遒秀逸緻,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康有為曾在《廣藝舟雙輯》說《曹全碑》上的字非常“秀韻”。清方朔也對此碑有很高的評價:“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開魏、齊、周、隋及歐褚諸家楷法,實為千古書家第一大關鍵。”《曹全碑》在用筆方面採用“中鋒”,在書寫上藏頭護尾,他的線條飽滿瑩潤,且波磔分明,有助於筆者自由發揮,同時結構嚴整端齊,平穩又不失流動,整篇碑文文字清晰,結構舒展,字體秀美飛動,書法工整精細,風格秀逸多姿,是漢碑、漢隸中的精品。也是目前中國漢代石碑中保存比較完整、字體比較清晰的少數作品之一。

碑刻的前世今生:

《曹全碑》講述碑的主人曹全的生平事蹟。曹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出生於敦煌名門望族,以戎馬軍功名揚河西邊陲。然而不幸的是,正當曹全春風得意之時,卻因政治勢力之間的殘酷鬥爭而含冤入獄七年之久。直到光和七年(184年)三月,黃巾起義橫掃中原,危在旦夕之下的朝廷無奈之下大赦天下,曹全才得以出獄,並碑朝廷委任為酒泉祿福長,帥兵鎮壓起義軍。曹全擔任“郃陽令”,對黃巾起義軍實施了嚴酷的武裝鎮壓。曹全的這一舉動以及在位期間廉政愛民的崇高威望,使得郃陽57郡、縣官吏在王敏、王歷、秦尚等人號召下,感恩戴德,同心合力在郃陽城(今郃陽縣東20公里處伏六鄉和陽村附近),為曹全豎起了這座不朽的豐碑。《曹全碑》除記載了東漢末年曹全鎮壓黃巾軍起義的事件,還記載了張角領導農民起義波及陝西的情況,反應了當時農民軍的聲勢和郃陽縣郭家起義等情況,為研究東漢末年起義鬥爭史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說起《曹全碑》的風雨故事,就不能不提到一個叫行知省的人。抗日戰爭期間,西安、合陽等地屢遭空襲,曾經有一次,合陽遭到六架敵機輪番轟炸,死傷民眾多大57人。在這關鍵時期,陝西省政府及教育廳等有關單位為保護文物,立即責成該縣北護難村拓印碑石的工人行之省等人,在合陽文廟內就地用土構築窯洞,維護《曹全碑》。為了保密,嚴防漢奸破壞,行之省和同仁放出風聲,假稱《曹全碑》已奉命運到省城。《曹全碑》能一次次的躲過敵機的狂轟濫炸,安然無恙,這與行之省的悉心保護是分不開的。1956年,西安碑林博物館派來工作人員,將藏在合陽文廟夯土牆內的《曹全碑》挖出,用卡車運回碑林收藏。

無名氏,漢初沿用秦制,書法體例也與秦相仿。東漢初年碑刻非常流行,那是因為當時的門生故吏常常為那些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刻碑頌揚。

(二)禮器碑

中國書法經典欣賞(二)|兩漢碑帖

中國書法經典欣賞(二)|兩漢碑帖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敕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均有題名。

所傳拓本較多。明拓本斷裂適當垂處,不遑寫下一字,而引上腳使長,又與是碑“年”字不同

點評: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魯韓相敕復顏氏繇發碑》、《韓敕碑》等,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刻。該刻文細勁雄健,端嚴峻逸,方整秀麗。筆法看似瘦弱卻不失強健,波磔則較其他筆畫稍粗,至收筆前略有停頓,借筆毫彈性迅速挑起,使筆意飛動,清新穩健。清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譯此碑說:“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並說:“惟《韓敕》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郭宗昌在《金石史》中也曾說過:“禮器碑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弗由人造,其星流電轉,纖逾植髮,尚未足形容也;漢碑結體命意皆可彷彿,獨此碑如河漢,可望不可即也。”

無名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