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預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小常識!

必看,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小常识!

近日,鄱陽縣8人因食用野生蘑菇導致食物中毒送醫救治,紅谷灘新區食安辦提醒廣大人民群眾做好自我防範意識,尤其是偏愛自己採摘和食用野生菌的市民,必須掌握一定的菌類知識和食用野生菌中毒與救治知識。為有效預防誤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故的發生,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現提供以下資料供大家參考:

一、野生菌中毒的症狀

夏秋季節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多發期,食菌中毒者絕大多數人都是胃腸炎型輕度中毒,臨床表現為劇烈噁心、嘔吐、腹痛等,還有少數為神經精神型,臨床表現為頭昏、噁心、嘔吐,然後出現煩燥、譫妄、幻視等症狀。如果中毒嚴重,對人體損害極大,會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或導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壞死和溶血性的中毒。

二、毒菌中毒的臨床類型

神經精神型:潛伏期半個小時到6個小時,除胃腸道症狀外,尚有多汗、流涎、脈緩、瞳孔縮小等症狀,重者可有肺水腫、呼吸掏及昏迷等,通常伴有明顯的副新鮮感神經興奮症狀,出現幻覺、譫妄、昏迷等中樞神經損害,或發生嗜睡、精神錯亂、妄想等類似精神分裂症表現。這一類型嚴重者死亡率高。

三、如何辨別有毒野生菌

在我國,毒菌約有180多種,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種。一般來說,有毒菌的顏色比較鮮豔,菌賵上可能會有疙瘩、紅斑、溝託、溝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壞。有毒菌摘斷後通常會有漿汁流出來,味道刺鼻。此外,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識別:

必看,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小常识!

1、看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菌類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榆樹、櫟樹上,有毒菌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溼的骯髒地帶。

2、看顏色。有毒菌菌面顏色鮮豔,有紅、綠、墨黑、青紫等顏色,特別是紫色的往往有劇毒。有毒菌採摘後一般很快變色。

3、看形狀。無毒菌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下部無菌托。有毒菌菌蓋中央一般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板硬,菌稈上一般有菌輪,菌托稈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4、看分泌物。將採摘的新鮮野菌撕斷菌稈,無毒菌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菌的分泌物稠濃,一般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5、聞氣味。無毒菌有特殊香味,無異味。有毒菌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6、變色試驗:用蔥白在菌蓋上擦一下,如果蔥白變成青褐色,說明有毒,反之無毒;毒菌煮熟後遇上銀器往往變成黑色或褐色。

7、牛奶試驗:將少量鮮牛奶灑在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發生結塊現象,則可能有毒。

四、野生菌食用及加工方法

1、食用野生菌不要雜,最好每次食用一種野生菌。

2、採來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為種類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發生化學反應,沒毒的菌子也變成有害的了。

3、去市場買菌時,最好買曾吃過的,沒發生任何危險的菌子,買來後就炒熟炒透後再吃。

4、吃菌時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雖然無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會與酒中所含的乙醇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時最好不要飲酒。

五、食用野生菌中毒症狀及救治

必看,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小常识!

吃完菌後如感不適,尤其是有噁心、頭暈、嘔吐、腹痛、腹瀉、看東西不明或幻視、幻聽等症狀出現時,應立即採取以下措施:

3、讓患者飲用少量鹽糖水,補充體液,防止中毒脫水導致休克;

4、對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強行向其灌水,防止窒息;

5、保留野生菌樣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必看,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小常识!

SELECTION 一週精選

  • 紅谷灘新區召開全區黨群工作會暨實施十大工程動員大會

  • 確認過眼神,三網通用的1000M流量來了!

關於紅谷灘新區

必看,预防食用野生菌中毒小常识!

新浪官方微博是@智慧紅谷灘

,長按二維碼你應該知道會發生什麼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