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惠民 以文化民——全市開展“美麗鄉村·文明家園”鄉村文明行動系列報道之五

以文惠民 以文化民——全市開展“美麗鄉村·文明家園”鄉村文明行動系列報道之五

以文惠民 以文化民——全市開展“美麗鄉村·文明家園”鄉村文明行動系列報道之五

“人生在世間,賢孝最為先。二十四孝傳世間,子子孫孫不能忘。”……這是涼州區四壩鎮民間藝人董永虎在涼州賢孝裡的唱詞。

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四壩鎮,與民勤縣、永昌縣毗鄰,地域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群眾文化活動氛圍濃厚,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的發祥地、傳承地。為重拾散落的歷史文化記憶,增進文化傳承,該鎮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及文化惠民工程,在寨子村中心社區建成面積約400平方米的鄉村民俗記憶館,製作民俗文化展板30塊,累計收集並展示民俗藏品140餘件。

“這裡展示的楊氏宗譜、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展品,對繼承和發揚‘涼州攻鼓子’‘涼州賢孝’等傳統文化,喚起人們對父輩們勤勞、樸素的歷史記憶,緬懷先輩的艱苦奮鬥史,感念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具有重要意義。”董永虎說。

市委辦、市政府辦聯合印發的《關於在全市組織開展“美麗鄉村·文明家園”鄉村文明行動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深入開展“鄉村文明·文化惠民普及行動”。推動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堅持以文惠民、以文樂民、以文育民、以文化民,不斷豐富廣大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生活質量。

推進公共文化。管好用好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做到真正有用、真正管用。建好農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利用好鄉村舞臺、鄉村學校少年宮等場所,抓好文化精準扶貧,做到適合適用。整合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做到綜合利用。堅持“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加大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開展更多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體活動,豐富廣大農民群眾文化生活。

培育新鄉賢文化。繼承弘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適應的新鄉賢文化,發揮農村優秀基層幹部、鄉村教師、退伍軍人、文化能人、返鄉創業人士等新鄉賢的示範引領作用,傳遞新鄉賢文化中蘊含的愛國愛鄉、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教化鄉鄰、淳化鄉風。

傳承鄉土文化。保護好古鎮、古村落、古民居的歷史風貌,加強民間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通過建設村史展覽館、農耕文化體驗館等方式,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建設有歷史文化記憶和地域民族特色的美麗鄉村,在農村留住鄉韻、讓廣大群眾記住鄉愁,讓鄉韻鄉愁成為人們割不斷的情感紐帶、抹不去的成長記憶,保留文化形態、保存文化基因,守住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繁榮節日文化。結合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不斷豐富節日習俗、拓展節日文化內涵,積極探索體現歷史傳統、富有時代氣息的有效載體。組織廣大農民群眾廣泛開展社火、燈展等民俗文化活動,使之成為鄉韻的集中呈現、鄉愁的最濃時刻,讓節日更富人文情懷、農村更具情感寄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