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支付寶再遭央行處罰!涉7項違規

為解決第三方支付機構為搶佔支付市場的野蠻擴張、違法、違規等亂象,央行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監管力度加強,處罰頻率和力度也加強。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央行共開出94張罰單,累計金額達2468萬元。

剛剛,支付寶再遭央行處罰!涉7項違規

不過,在高壓之下,仍舊有第三方支付機構“頂風作案”。

4月8日,支付寶近日被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做出行政處罰,被合計罰款共18萬元。

違規行為涉及客戶權益、產品宣傳、個人信息保護三大方面,其中,在產品宣傳方面被罰金額最多,達到了10萬元。

剛剛,支付寶再遭央行處罰!涉7項違規

之後螞蟻金服回應:2017年下半年,支付寶在接受央行杭州中心支行的檢查時發現了一些問題。我們第一時間啟動了逐項的改進計劃,目前各項改進措施已經落實完畢,並得到了監管部門的認可。感謝監管部門的指導和幫助,我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嚴格要求自己。

實際上,這並不是支付寶第一次被罰。

今年的2月,支付寶就因為跨境外匯付出服務經營範圍問題、跨境外匯付出服務國際收支計算申報問題,被處以罰款60萬元人民幣。

再早點的,2017年5月10日,支付寶因違背付出事務規則被要求期限改正,被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處以罰款人民幣3萬元。行政處分決議日期為2017年4月21日。

由此可見,金融監管對於第三方支付行業的合規要求一直沒有放鬆,儘管處罰金額不如對於銀行業動輒數十萬、數百萬,但可以從中看出央行對於第三方支付巨頭的嚴監管態度。

剛剛,支付寶再遭央行處罰!涉7項違規

不過就央行此次公佈的處罰理由來看,支付寶所違反的幾項規定可以說是整個行業都普遍存在。但央行偏偏處罰支付寶,則是蘊含著極大的信息量。尤其是“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保障不充分”這一項,更是表明央行並不想支付寶一家獨大。

雖然每次的小處罰、小罰款自然沒有“傷筋動骨”的威力,但作為一個金融支付平臺,屢受國家機關的處罰顯然對自己的聲譽有著極大的影響。而對金融行業而言,聲譽就是信用,決定著人們敢不敢把錢放在你這裡。

國家從支付寶下手,也是在“殺雞儆猴”,意在表明,不管是誰,搞什麼“大數據”,涉及侵犯個人隱私信息,國家都不會再坐視不理。對於支付寶的處罰,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