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名師黃玉峰寫上海高考作文:對00後的殷切期待 從需要到被需要到需要

當80後已經進入社會的領導階層,當90後已經成了社會的骨幹力量,人們對即將進入大學深造的00後,會有怎樣的期待?今天出爐的上海高考作文正是提出了這樣既溫馨又嚴肅的問題。

前兩年的作文題,批評他人,預測未來,基本上都是向外看,今年的題目是向內看!直指內心。

每個人都有生命意義上的內心需求,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馬斯洛對人生的需求做過精彩的概括。他把需求分為五個層次: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愛和歸屬感、4尊重和5、自我實現需求。這是一個獨立於社會的人的完整的需求,是人之本能。正如材料所說的“不僅”關注自身,隨著人的境界的提高,需求也就由低而高。進而渴望被需要,而在需要和被需要中體現自身的價值。

你的需求屬於哪一個層次,你的生命就停留在那個層面。低層次的需求,只是動物的需求。高層次的需要,即“被需要”,本身也是一種需要。渴望被他人認可,渴望得到尊重,渴望為他人奉獻,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

康德最尊崇的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使他成為把社會的人類的需要變成了自身的需要,所以他偉大,他成為人生普遍需要的立法者。

這道作文題題看似談需要。即使在談人生,談生命,談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題目涉及到了學生對“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多個根本性命題的思考。考生可以從生命的意義,人活著的意義切入。“人與自我”,不僅要從情感、生活層面來談人的“需要”,還需要從精神需求的高度,從價值觀、生命等維度來深入言談“需要”與“被需要”的價值和意義,更可以闡述,被需要恰恰在自我的需要之中。

堅持自身的需求和被需求,明確被需求本身又是自身的需求,以體現人之為人的價值,是寫好本考題的的要點。闡明五個需求,互相聯繫,互為因果,密不可分的。如此,文章方能顯出深度。

(一)

從社會的角度看,一個和諧的社會,恰是能滿足各個階層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這是第一個層面,要讓所有人群,都有滿足需要的可能。

應該肯定需要與被需要是出於人性。沒有了個人的需求,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價值和活著的理由。只有肯定了自身的需要,被需要才有了存在的根基。

每一個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社會才能對他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讓每一個公民,在完成個人存在需要的同時,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可能。

所謂“需要”就是主體的身心缺乏而對客觀對象的要求。當我們關注自身需要時只是因為身心的不滿足、不平衡促使我們對環境提出要求。

人,無論什麼年齡層次,生命的主體精神都應該確立、張揚,以此為前提,認識被需要的心態背後的價值的差異性。如此,個體才能常常感受到被需要,才可能克己,才可能對自己有所要求,才可能感覺自己是社會一員。

個體生命的獨一無二性決定了每個人在心靈成長之路上的需求的差異性。如何表達情緒,如何安放情感,如何實現與外部世界的溝通交流,等等。通過對這些“需要”的一一滿足,來是實現自我存在的確認。

夫子雲“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是否也包含著這層意思?

(二)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斷然不能僅僅停留在關注自身需求的基礎上,而應該用更遠大的眼光、切實的行動去成為被需要的人。

被需要的心態,其根源同樣是人對生命價值實現的需要。是融入群體的心理需求。

實現自身價值。這是一種個人成長之後基於他人幫助的社會責任感,也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

需要,說到底是在追求幸福。所以,寫這篇文章,可以與人的幸福觀相聯繫。在當今社會,很多人認為幸福是一種奢侈品,物質滿足了,並不幸福。為什麼?因為缺少被需要的感覺。其實人的內心世界都有一種被需要的渴求,而常常得不到釋放和滿足。日本有一群蟄居族,其中一位,就是因為一次外出,被要求幫別人拍一張照片,那一刻,他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這,就是價值。

“自我實現的需求”是高一層次的需求,是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達到自我實現的人。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建立在“歸屬的需求”之上的。只有在被他人的需要中,在自我與他人的關聯中才能實現自我。

此所謂“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而社會是人際關係的總合,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他人不但不是你的地獄,反而是你自身存在的確證。

《論語》中有這樣一件事: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為何能如此坦蕩無畏,這源於他對自身價值的充分自信,因為“我”是被需要的,是文明薪火的守護者和傳遞者。被需要不僅是價值體現,也是自信達觀奉獻擔當的精神之源。被需要可以是實際存在的,也可以是主觀認識的。

《最後一片常春藤葉》中老貝爾曼守護瓊珊乃至獻出生命。

《我們怎樣過母親節》中母親其實什麼都沒有得到,而依然幸福地度過母親節,都是因為這種被需要所產生的價值意義。

有人把被需要,概括為以下幾點,有一定道理:

家庭需要——生活照顧——贍養長輩,撫育孩子。

社會需要——職能分工——立足本業,服務社會

時代需要——精神引領——家國意識,道德情懷

然而,“渴望被需要”也需要辯證認識。不能在“被需要”中失去自我。一味的渴望被需要把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別人對自己的需要上,也是不可取的。

(三)

然而,歸根到底,“被需要”也是一種“需要”,當被需求化為內在的需求時,境界就又高了一層。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看似是被需要,其實也是自身的需要,當你意識到這種被需要並正是轉化為自己的內心需要,自覺地去追求時,你的人生價值人生境界就提升了。

為此,根本途徑就是修煉自身。渴望被他人需要,僅僅是一種美好的念想,還需要自身具備被他人需要的能力和價值,並且化為切實的行動,所謂“知行合一”,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想的層面。

具有獨立意志的個體都是內求的,“古之學為己,今之學為人”的更深刻的含義,就在於此。只有自身修煉好了,才談得上為人。沒有正確的自我認識和價值判斷,便無法成為有真正“需要”的人,當然也無法真正“被需要”。

渴望被人需要是表,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是裡。做一個表裡如一的人,將社會需要和自身需要有機結合,既達人又立己,古今君子即是如此。

被人需要誠然可貴,但並非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途徑。換一個思路,人一定要“被需要”嗎?有很多時候恰恰是那些不被需要的人,僅關注於自身需要的人,創造了歷史。

“古之學為己,今之學為人”,在關注自身需要的過程中成為“被需要”的前提。所有的“被需要”,本質上都是你自身需要的倒影,具有獨立意志的個體都是內求的,沒有正確的自我認識和價值判斷,便無法成為有真正“需要”的人,當然也無法真正“被需要”。可悲的是當你極力渴求被他人需要時,需要常常不會青睞你。只有你真正關注自身的需要,在實現自我需要中收穫成長,驀然回首,你正在被眾多人需要。

(四)

不過, 在渴望高層次需求即“被需要”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自身需要”“,一味的渴望被需要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對自己的需要上,同樣是不可取的。不是所有的“被需要”都能促進自我價值實現,有的“被需要”恰恰阻礙了自我價值實現和社會向前發展。為別人而活,同樣是失去自我需要的人!

易卜生:“你的最大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只有把自己打造成器才能成為別人的需要。。

不要以為被需要是必不可少的,自得其樂,享受人生也是一種生活狀態。也應該給予肯定。各人自掃門前雪,比如老年人,他們為什麼不可以自得其樂,過自己的生活,享受人生,而非得“被需要”,才活得有價值?

被需要什麼,也需要審視。不是所有的“被需要”都能促進自我價值實現,有的“被需要”恰恰阻礙了自我價值實現和社會向前發展。

必須認識,有一些被需要,是“偽需要”。

(五)

總之,這個題目,在提醒大家,關注他人,社會,時代,個人與時代共存。

現代社會命運共同體的必然性。如前所說,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

由此,我想起了在《南方週末》的新年獻詞中有一段話: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獨善其身越來越不可能。我們為自己奔忙,也給他人幸福。我們撿起一片廢紙,也是在為自己清潔環境。你我都是社會生態鏈的一環,是休慼相依的命運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