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軼事」第一家乾粉坊

「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

「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
「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

2011年4月的一天,在筆者的約請下,宋家後人張惠蘭及丈夫鄧碧林陪同採訪了其母宋明珍老人。老人雖然已是八十六歲高齡,但精神矍鑠,記憶猶新,津津樂道,十分健談。交談中,讓人深切感受到老人作為荔波第一家乾粉坊主人的自豪和驕傲。

乾粉坊的創辦

“荔波第一家做乾粉的肯定是我家,是我公公從四川來荔波後才開始做乾粉的,後來的都是來我家學後才慢慢有一兩家做……”。筆者剛開口,沒想到老人的話夾子就打開了,這與以往採訪“第一家”情況截然不同。

據宋明珍老人介紹,她公公是四川峨眉人,30多歲獨自闖蕩江湖來到荔波,後娶荔波縣城人為妻,為養家餬口,就創辦了乾粉作坊。後生有一子,叫宋海庭。宋海庭30多歲才娶巴灰(今朝陽)一位比自己小20多歲來女子為妻,生了三女,宋明珍是二女。宋家兩代均做乾粉,即便到宋明珍這代,三姊妹小時候都幫老人在作坊裡幹雜活。宋明珍老人生於1926年,其姐姐生於1921年,以此推算,宋父約生於1891年,宋公是到荔波才結婚,因此宋家乾粉坊創辦的時間應該在1891年以前,距今已120多年曆史了。

乾粉坊的經營

宋明珍老人回憶,她家住縣城平太路26號,是一間很小的瓦房,據說是宋公公買下的,家裡的乾粉坊就在這間矮小的房子裡興辦。如今房屋已經幾異其主,雖昔日的乾粉坊舊址已變成高樓,但關於它的故事依然感人。

宋公公初到荔波,並非就想在此地安居樂業。離鄉背井闖蕩多年,一路兵荒馬亂,來到交通閉塞,但卻相對平靜的荔波,讓他感到安全。因此,他決定留下來,靠自己的手藝,過安穩日子。不久,他用多年的一點積蓄,買了間小房子,一年後,與城郊蒙氏成了婚,辦起了乾粉作坊。

那時荔波手工藝十分落後,做乾粉也是前無古人。宋公公憑藉在老家學會的手藝,做乾粉、鍋舔買賣,完全是為了謀生。宋家乾粉賣出後,最初還有人嫌麻煩,但不久就深受人們歡迎,逐步成為縣城人喜歡的食品。當時縣城人口少,宋家每天大約做一斗半米(相當於現在20斤)的乾粉,晴天多一點,陰天少一點。雖然沒有專門的鋪面,但人們都會上門來買,有的買回家自己吃,有的買去送人,無論辦喜酒,還是走親戚,都當著上好的禮品。平常一天要賣十幾斤,到了趕場天,所有的陳貨都會賣得一乾二淨。因此,常常有人事先來訂做。宋家從不乘機抬高價格,也重來不偷工減料,即便後來縣城又有幾家做乾粉的,也沒有哪家比得上宋家。人們都稱讚宋家乾粉精細柔滑、鮮潤可口,貨真價值,久而久之,人們就給宋海庭取了一個響亮的外號叫“宋乾粉”。

為了滿足顧客需求,也為了養育子女,宋家三代都十分勤奮。做乾粉很講究,工藝十分複雜:泡米、磨漿、蒗粉、蒸熟、曬乾、切細、捆把等,每一道程序都是靠手工,樣樣都要精心把握。那時宋家每天一般都要加工20多斤大米的乾粉,要加3斤煮熟的米飯,和在一起,用清水泡一晚,第二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把泡好的米磨成漿,然後才按部就班的操作,每一道程序都馬虎不得。

那時做乾粉用的燃料全是柴草、木炭,為了節約成本,宋家父子就自己上山要柴草,有時一天要跑兩趟,都是肩挑背託。有時還會進山伐薪燒炭,父子倆輪流在山裡守候,回家的也要熬更守夜加班做加點。乾粉必須“幹”,太陽天可以日曬,如果遇上陰雨天,就得用炭火烤,有時為了烘烤,整晚都不能閤眼,辛苦及至可想而知。

宋明珍老人深切地告訴筆者,她們三姊妹都幫過老人做乾粉,但老人只讓她們做一些簡單的。那時每斤乾粉賣一毫錢,家裡老小七口人,省吃儉用還是很困難。宋公公去世後,父親獨自經營幹粉坊,由於做乾粉的人家逐漸增加,母親就做一些針線活來填補家用。但父母還是盡力供她們讀書,希望她們長大後過上好日子。宋明珍老人沒有辜負父母,她在荔波讀完小學後,聽說榕江國立師範學校招收公費生,就堅持要去報考,母親向別人借了四斤棉花,換得16元錢,給她作為食宿費。從此,她就離開了父母,離開了乾粉坊。沒想到一去就是若干年,更想不到這一去就是與父親的永別。

宋氏乾粉坊的終結

宋家乾粉坊在荔波縣城刻苦經營幾十年,不僅豐富了縣城的飲食品種,還帶動縣城的商品的多樣化。1949年宋海庭去世,其妻改嫁獨山,曾經聞名遐邇的“宋乾粉”和他的乾粉終結了。

往期精彩回顧

「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荔波轶事」第一家干粉坊

監製:全媒體中心 黎以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