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2018年6月2日,在河南禹州鳩山鎮魏井村的牡丹坪古村落,今年的麥收正在緊張地進行著,與其他地方的快速機械化收割不同的是,這裡的麥子仍然需要人工來收割。圖為村民蔡聽和妻子正在往騾子身上拴麥捆兒,為了把麥捆綁結實,不至於半路散落,蔡聽只好抬起腳蹬在騾子身上,用雙手使勁地拉繩子。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蔡聽一家有六畝八口人的田地,這些田地有大大小小11塊,零零散散地分佈在村莊周圍的溝溝壑壑間。也正是因為這種地形和地塊,麥收只能人工進行,機械作業無法開展。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這頭騾子蔡聽家養了多年,每年的麥收它都出力不小,按農村的說法,騾子力氣很大,馱著二百多斤的麥捆應該不是問題,但是也架不住路遠和坡陡,在它上坡吃力的時候,蔡聽的妻子還趕上去推一把。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蔡聽家打麥的地方竟然在自家的屋頂,這座用石頭圈起來的“窯洞”,屋頂渾厚抗震,所以打麥子一點問題都沒有。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把騾子身上的麥子卸完,蔡聽的妻子顧不得進屋喝口水,又開始了下一趟馱運。家裡的麥子靠他們夫婦倆用鐮刀收割,再用騾子一捆捆馱回家,即使天氣晴好,也需要一星期的時間。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沒有畜力的人家,就只能靠人力來擔了,今年62歲的蘇長川老人扛著一根兩米多長的扁擔,正往山上走去。他種了一畝二麥子,在親戚來幫忙之前,老蘇已經開始了一個人的麥收。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一畝二的麥子,一個人手割肩挑,最快也得四天,才能把這些麥子運到打麥場上。蘇長川已是花甲之年,面對一百多斤重的擔子,他已是力不從心,起挑的時候要雙腿先跪著直起腰,然後用鐮刀把撐著地,緩緩地站直雙腿。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在起挑之前,蘇長川在麥地旁折了一根楊樹枝,去掉枝丫後當做柺杖用,剛出地塊就是一個陡坡,他必須藉助工具,還要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往前挪。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一擔麥子一百多斤,他年輕時能輕輕鬆鬆地一口氣挑回家,如今年紀大了,路上要歇上兩三回。坐在路旁的石塊上,蘇長川自己捲了一根紙菸,吸上幾口,就繼續上路了。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用脫粒機打麥,是整個收麥過程中最“現代化”的環節,和一擔一擔運麥相比,這是個“輕鬆活”,雖然脫粒機的效率頗高,但是沒有六七個人玩不轉,此時大家都會相互幫忙,這也最能體現左鄰右舍之間的情義。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麥收時的飯食,以簡單為主,由於出力大、流汗多,所以吃的一定要耐飢和解渴。炸油饃,滾稀飯,調個豆腐卷或者黃瓜,一家人就坐在打麥場旁邊的樹下用餐,龍口奪食的時節,一刻也不能耽誤。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麥子打完的人家,會抽出來時間垛一下麥秸垛,這兩位老人人手一把桑木杈,一個人往垛上挑麥秸,一個人在垛上擺麥秸,這是個技術活,垛得好了麥秸一年都不會漏雨腐爛。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同樣是一粒麥子,在這個村莊要付出更多的勞動,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大家都要做到顆粒歸倉,特別是老年人,容不得一粒麥子落到地上。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收割、扎捆、運送、脫粒、揚淨再到暴曬,每一年的收麥季,大家時時刻刻關心著天氣,大人小孩齊上陣,所有的事情都沒有這件事大。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作為禹州市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這裡交通閉塞山高坡陡,但民風淳樸、物產豐富,在打麥場邊生長的這些杏子,個大又酸甜,可惜大多數只能熟透掉落而爛在地裡。

在河南這個地方還在用最傳統的方式收割麥子

收完麥子就要趕著種秋,在一塊剛剛收割過的麥地裡,村民們已經開始播種玉米了,一步一揚鋤,汗滴落下土,雖然腳下的土地總是讓他們多付出幾倍的努力,但他們從未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