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油彩,描出风云际会;西皮二黄,演尽阴晴圆缺。

京剧虽然是国粹艺术,虽然我也是中国人,但对于京剧的印象,长期都仅仅停留在《智斗》上,那还是因为用它的音乐制作了一个手机铃声。不过也因此认真听过几遍《智斗》,最清晰的记忆是阿庆嫂的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人一走~茶就凉~~”。这些年虽然也跟朋友一起去看过几场折子戏,但记忆都不深刻了,甚至完全想不起,找不到曲目的名称。

粉墨油彩,描出风云际会;西皮二黄,演尽阴晴圆缺。

2018年春节前后,我却对京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追根溯源,大抵是年前跟朋友们一起去看了一场折子戏,一段是《玉簪记》中的经典曲目《秋江》,另一场是《石秀探庄》,《秋江》是从川剧中改编过来,说的是女贞庵中的小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的爱情故事,庵中老道姑发现了他们的恋情之后,以赴考为名将必正撵走,而陈妙常则冲破庵规,去追赶心上人。在秋江畔,妙常招呼老艄公摆渡过江,老艄翁跟社会上的一些黑车司机有的一拼,不断跟小道姑开着玩笑。在剧中,京剧演员把道姑娇羞的神态模仿的惟妙惟肖,尤其两人合作模仿波浪的起伏、小船儿颠簸的动作令人记忆深刻。

《石秀探庄》是从徽剧中改编过来,描写的是石秀和杨林在三打祝家庄的时候,前去探路的故事。祝家庄道路难走,宋江派石秀杨林探路,石秀成功地从钟离老人处探明了祝家庄盘陀路的机关,除了石秀的英雄形象,剧中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祝家庄的那几个小兵丁了,他们把地痞流氓的形象刻画的入骨三分,尤其脸上的妆容与步态,高度抽象了人物的特征,让人对京剧这项国粹佩服不已。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知道,这两出京剧都是经典的开蒙戏,比较全面的包括了唱、念、做、打各个部分,又有强烈的表演性,能够让京剧爱好者快速的走进京剧。

粉墨油彩,描出风云际会;西皮二黄,演尽阴晴圆缺。

这次观演以后,让我对京剧发生了兴趣,就想多了解下京剧。春节期间,我搜索了一些京剧经典曲目放在手机上,跑步的时候可以顺便听听。实话说,跑步的时候听京剧,跟噪音基本无异。直到有一天,耳机里响起“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生丽质难自弃”这两句的时候,内心忽然升起一种久违的感动。这两句唱腔和歌词搭配的极为精确,演绎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咏叹,“自顾自怜、我见犹怜”的感觉跃上心头。从此之后的将近一个月,我被这支曲子深深的迷住了,它垄断了我的耳机。

梨花开,春带雨

梨花落,春入泥

此生只为一人去

道他君王情也痴 情也痴

天生丽质难自弃,

天生丽质难自弃

长恨一曲千古迷

长恨一曲千古思

《梨花颂》的歌词虽然简单,但几乎描写了杨贵妃生命的全部,一个美丽的女人就如同“春带雨的梨花”,生命如同梨花一样美丽而易逝。人生的幸运之处,不外乎遇到了知音、赏识自己的人,杨贵妃则遇见了痴情的唐皇。天生丽质能有所托,不枉此生。此生定然为他而来,为他而去。人生的可贵之处大概也在于从一而终,一往无前的精神,“此情不渝”是与这种精神相通的。这段歌词虽短,但是描写的却是人生的全部,极为凝炼,令人共鸣。

粉墨油彩,描出风云际会;西皮二黄,演尽阴晴圆缺。

但《梨花颂》并不以词来取胜,它让人欲罢不能的是词曲的结合,第一句“梨花开,春带雨”和第二句“梨花落,春入泥”,就是西皮、二黄两种声腔的结合。歌曲在平稳的曲调中进行,在“春入泥”的“泥”字上,把“梨花落”让人略感低沉的情绪中拉出来,高亢与低沉相互不断的起承转合,画外音直入人的脑海:人生不就如此吗?从泥土中来,到泥土中去。对短暂的人生的感慨,在随后的“此生只为一人去”和“道他君王情也痴”两句歌词和曲调的结合中,提升到“从一而终,一往无前”的意境。在唱腔上,“此生只为一人去”延续了开始的平缓,而“道他君王情也痴”这句的节奏则出现了一些变化,开始变得紧张而略显低沉,第一遍“情也痴”三个字也因此而不好把握,在后面的学唱中,学了很多遍才掌握了技巧,而“情也痴”这三个字唱第二遍的时候,则舒缓而上扬,一起构成了咏叹。让人感慨人生的际遇,“此情不渝”的坚贞。而在其后两句的“天生丽质难自弃”中,更是把这种咏叹发挥到一个极致:前一句西皮,后一句二黄,先抑后扬,似乎杨贵妃就在你耳边感慨:别说我祸国红颜,天生丽质,这都是我的命,我的命。“自顾自怜,我见犹怜”的感觉让人无法忘记。曲终最后两句则继续了这样的咏叹,但是更为舒缓,曲罢人散,绕梁不绝!

粉墨登场,演尽几番风云更迭;

西皮二黄,多少聚散与圆缺。

此情可鉴,都在戏里几转日月;

此心不变,听我恋歌唱几阕。

在网络上搜索《梨花颂》,会有很多个版本,我认真比较了之后,觉得胡文阁演唱的最为完善,梅葆玖先生演唱的最为精到。前者如书法中的颜体,后者如书法中的欧体;前者如西洋油画,细腻生动,后者如国画山水,老辣到位。“梅派”的艺术特点是“不强调特点”。梅兰芳先生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提出“因材施教”、“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声”、“创作应在师承千人的基础上,走自己创新发展的路”,这直接推动了京剧的发展,梅先生的理念是超前的、科学的。这在《梨花颂》中表现的更是淋漓尽致。《梨花颂》词曲结合完美,又把西皮二黄腔与交响乐队结合起来,唱腔婉转、气势恢宏、意境华美,虽然我没有看过《大唐贵妃》的实景演出,但杨贵妃妩媚多姿又张弛有度的身影早已烙印到我的脑海。我想这也许这是京剧的神奇之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