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文化一席談

大西安文化一席談

西安位於北半球,在亞洲的東部,中國的腹地,關中平原的中心,渭河流域的中段。北鄰渭河和黃土高原,南依秦嶺,有涇渭灃滻,灞澇滈(HAO)潏(YU)八水環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得這裡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經濟繁榮、商業發達,幾度成為中國的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據考古證實,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已有藍田猿人居住,新石器時代,這裡已經有了“華胥古國”,近年來,根據楊凌考古發現,西安這座城市可以上推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大西安文化一席談 西安鐘樓

西安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城市,是古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最早的西安不叫西安,而叫豐鎬或鎬京,期間經歷了周秦漢唐,前秦後秦,西晉西魏,前趙新隋等十三個朝代,以及後來的宋元明清等,名字也先後稱長安、大興、京兆、新城、西京、奉元等,而真正叫長安的始於西漢,約公元前202年,劉邦在西安建都,取了當地長安鄉之名,謂之長安,意思是長治久安;而西安這個名子則始於明洪武二年,明政府改風元路為西安府,一直延續到今。

大西安文化一席談

西安鼓樓

由於歷經戰亂、自然災害、人口遷徙等原因。如今西安聚集著53個名族,800多萬人口,主要是漢族、回族、滿族、和蒙古族,是個民族雜居的地方。從地域上說,主要有陝西人、河南人、四川人、山西人、東北人、寧夏人和新疆人。

從現有建築的風格看,有秦漢隋唐風格,有元明清風格,有青藏高原的異域風格。具體有秦朝的阿房宮、漢朝的臥龍寺,隋朝的青龍寺和華嚴寺,唐朝的大雁灘,小雁塔,大清真寺,宋朝的八仙庵,明朝的鐘樓、鼓樓、清朝的城隍廟,異域的廣仁寺等。這些建築風格迥異、各有特色,如秦漢建築木質較多,以框架結構為主;隋唐建築規模宏大、規劃嚴整、氣派宏偉、整齊而不呆板,華麗而不纖巧;明清的則形體簡練、細節繁瑣、拱鬥圓柱較矮較細等.

大西安文化一席談

西安大雁塔

由於西安一直以來,人口較多,民族多樣,也呈現出了宗教的不同,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五大教,這些教派互不干擾、相輔相生,有著很好的成長和發展。在西安,最多的方言是陝西話和河南話,其次還有山西話、四川話和東北話;唱的主要是秦腔,另外,還有亂彈、皮影、木偶戲,表現較為突出的是戶縣的農民畫。西安這個地方的文化名人層出不窮,如賈平凹、陳忠實、路遙等;書畫大師有劉文西,王西京等;秦腔大師有蘇長泰,蘇哲民等。

西安的主要飲食是麵食、米類、肉類、豆類。在大街小巷見到最多的是麵條、饅頭、鍋盔、包子、豆腐腦、油條、還有肉夾饃、羊肉泡、葫蘆頭、水盆羊肉等,主要蔬菜有白菜、蓮花白,黃瓜、西葫蘆、豆角、辣子、茄子、西紅柿、芹菜、洋蔥大蒜等。大西安文化一席談

唐僧取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西安這個地方的各地人表現出了不同的性格特點:陝西人豪爽大氣、熱情誠摯、一身正氣;回族人信仰執著、團結乾淨、處事低調、做人謙遜、善於商務;河南人吃苦耐勞、頭腦靈活、創意開闊;四川人,吃大苦耐大勞、百折不屈、性格頑強;山西人精明能幹、與時俱進、順勢而為;東北人愛憎分明、敢做敢為、不屈強勢、俠肝義膽。大西安文化一席談

西安兵馬俑

近三十三多年來,隨著改革的開放和深入,西安的文化建設,飲食生活、書畫藝術、文學作品、戲曲歌唱等如雨後春筍、日新月異、蓬勃發展,呈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相信隨著西鹹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西安的文化建設必將再上新的臺階,更加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繁榮昌盛。

2017年12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