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稅開闢“綠色通道” “山貨大王”創業步入快車道

本微訊 在甘肅隴南康縣,有兩首順口溜很出名:一個是“能吃苦的鄭文山,一杆舊秤背上擔,一輛破車山裡顛,一條麻袋裝山貨,一年四季人不閒,一毛一毛賺萬元”,這是“山貨大王”鄭文山創業時的真實寫照。

另一個是“紮根山區找市場,勤奮淳樸受誇獎,山溝特產銷四方,回報家鄉美名揚”,這是如今康縣人對鄭文山的評價。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從1986年返鄉創業至今,這個當年全村第一個“萬元戶”,已經發展成為甘肅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興源土特產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全國脫貧致富帶頭人”“中國創業之星”“甘肅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獲得者。

當年磚瓦結構的舊廠房也早換成了現代化工廠,公司選址康縣王壩工業園區,經營的黑木耳、核桃、茶葉等60多種當地土特產遠銷全國,產品商標被評為甘肅省著名商標等。

國稅開闢“綠色通道” “山貨大王”創業步入快車道

新舊廠房對比照

“1996年,我籌錢租了這個廠房。那時候一到下雨廠房屋頂的青瓦就會漏雨,屋裡返潮,農產品也放不了多長時間。”提起當年的舊廠房,鄭文山感慨地說,“從過去到現在,憑藉國家的好政策,我發展到今天。尤其是汶川地震後的這十年,也是我們公司快速發展的‘黃金期’,我趕上了好時候” 。

今年58歲的鄭文山,出生於康縣城關鎮趙壩村。1977年高考落榜後,他南下廣東打工。看到廣東賣的土特產品價格昂貴,想到家鄉便宜的山貨,鄭文山嗅出了商機,毅然返鄉創業,下定決心要讓康縣山貨走出大山。

“揣著跟信用社貸款的2千元錢,騎著一輛自行車,我開始跑遍全縣收購木耳、香菇等山貨。晚上拿麻袋揹回家晾曬加工,再拿塑料袋封裝,到集市上擺攤兒銷售。一年騎壞了兩輛自行車,卻賺了一萬多元錢,成了當地第一個萬元戶。”就這樣,鄭文山鼓足了信心,幹勁更足。

1996年,鄭文山籌資金200萬,辦理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租下廠房成立了康縣興源土特產經銷中心。2006年,他又註冊成立康縣興源土特產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成為一般納稅人。公司具備開發票的資質,產品隨之進入超市銷售,改變了以前在集市上零售的現狀,銷售門店也開始慢慢向全國各大城市擴展。2013年,他的公司銷售額髮展至被列入“規模以上企業”,因為發展需要,他開始選址籌建新廠房。籌資1800萬,加上當地政府扶持的130多萬,嶄新的綠色廠房建起來了,這下鄭文山的心裡更激動了。

國稅開闢“綠色通道” “山貨大王”創業步入快車道

鄭文山展示一棵價值5500元的康縣靈芝

2014年,迎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東風,鄭文山積極響應全省號召,開始電商銷售,而這背後,是如火如荼的“雙創”熱潮。隴南市國稅局搶抓“國家級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地區”發展機遇,緊扣“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主線,創新服務模式和政策落實舉措,在全市落實各項涉農稅收優惠政策和創業創新制度機制。

康縣國稅局通過在辦稅服務廳設立“農民工創業就業服務窗口”和返鄉創業服務崗,實行諮詢、受理、審批“三優先”服務,落實政策減免,加上政策輔導和產業規劃,幫助康縣三河壩鄉埡合村返鄉農民工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精選白芨種植創業,支持三河壩鄉馬家山村返鄉農民工養殖蜜蜂,還助力康縣“雙創”事業樹立了像鄭文山這樣的典型,激發了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情。

國稅開闢“綠色通道” “山貨大王”創業步入快車道

康縣土特產展品

2016年,康縣被列入首批“國家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的範圍。

國稅開闢“綠色通道” “山貨大王”創業步入快車道

康縣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石成(右三)瞭解康縣木耳加工包裝情況

“原來領發票整個流程需要3個小時,現在只需要半個小時就領上了,大大節省了我們納稅人時間成本。”興源土特產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財務負責人李金平說道。

鄭文山也開始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先後培育出近20戶特產種植大戶,與200多戶簽訂常年購銷合同。他還出資指導、帶動11個鄉鎮的村民脫貧致富。電商銷售帶動全縣電子商務發展,僅在2017年,銷售收入比2016年同比增長30%,帶動康縣2000多戶種植戶、實現收入1200萬元,戶均增加收入6000元。

國稅開闢“綠色通道” “山貨大王”創業步入快車道

工人鄭學英篩撿康縣木耳

國稅開闢“綠色通道” “山貨大王”創業步入快車道

鄭文山熱心公益事業發展

“支持本地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的康縣農民工返鄉創業,也是我們國稅部門助力全市脫貧攻堅工作,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稅收槓桿作用,促進本地經濟良性循環發展,所有老百姓脫貧致富,是我們的目標。”康縣國稅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石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