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龍泉:全力打通促農增收致富“綠色通道”

牢牢把握綠色主基調、發展主旋律、富民主目標,讓“葉子”變“票子”、“活樹”變“活錢”、“青山”變“金山”——

龍泉:全力打通促農增收致富“綠色通道”

  “年紀大了,別的幹不了,養蜂是最好不過了!”昨日上午,在龍泉市竹垟畲族鄉蓋竹村,73歲的村民何蘭芝忙著查看蜜蜂生長情況。不時有蜜蜂在蜂箱間飛來飛去、進進出出,望著屋旁擺放得整整齊齊、疏密有致的十隻蜂箱,何蘭芝樂得合不攏嘴。

  去年10月,作為龍泉中蜂養殖“十箱萬元”扶貧項目的幫扶對象,在當地甜蜜蜜蜜蜂養殖合作社社長張啟旺的指導下,何蘭芝等20戶低收入農戶開始養起了土蜂。按照土蜂蜜現在的市場價格計算,待到端午前後完成採蜜,預計養殖戶年均增收至少萬元以上。

  千方百計為促農增收創造條件,不斷拓展農民增收致富門路,是實施鄉村振興的要義所在。近年來,龍泉牢牢把握綠色主基調、發展主旋律、富民主目標,實施百億現代農業產業培育、百個景區村莊創建、百家文化禮堂引領、百村善治示範、百村增收富民“五百工程”為載體,以更高標準、更高質量打好鄉村振興“特色戰”,著力推動產業興、農村美、農民富。

  增活力、添動力、破阻力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促農增收的根本動力

  春日暖陽下,走進上垟鎮花橋村鑫龍香榧專業合作社的香榧精品園,只見成排的香榧樹整齊地排列著,其間還套種著茶葉、果樹等經濟作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花橋村村委會主任、合作社社長鄭自友,指著蜿蜒起伏的基地說:“2013年,我以403畝林權流轉證作抵押,從上垟鎮的信用合作聯社貸到了近百萬元。”用這筆貸款,解決了建設香榧精品園的燃眉之急。如今,香榧基地的面積已經擴大到2600多畝,種植有5萬多株香榧,通過發動周邊村民參與種植、管理香榧,並參與分紅,發展出了一條屬於花橋村的特色致富路。

  讓“葉子”變“票子”,“活樹”變“活錢”,“青山”變“金山”。近年來,龍泉堅持以改革增活力、添動力、破阻力,不斷推進農村金融、農村產權制度等重大改革。去年,當地新增“三權”抵押貸款3億元,發放扶貧小額貸款8000餘萬元,林地流轉2.2萬畝。

  在實施農村“三權”抵押貸款試點中,龍泉還開我省先河建立村級擔保合作社,試水由當地村民共同出資組建合作社,農戶的山林、農房、土地等資產,經過村級擔保合作社價值評估,可直接到當地的農信社申請貸款,不需要再提供擔保,充分盤活了農村的“三權”資產。目前,龍泉已成立9家村級擔保合作社,累計為528 戶農戶提供擔保貸款9363.8萬元。

  作為全省26個加快發展縣(市、區)之一,龍泉有集體經濟薄弱村263個,佔到麗水市近四分之一。打好鄉村振興“特色戰”,實現綠富美,關鍵還要不斷增強內生動力。去年以來,通過巧施盤活資源、農旅融合、物業興村、村企聯盟、產業富村等強村“十計”,全年消除省定集體經濟薄弱村152個,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73%。

  查田鎮淤頭村原先村集體收入每年不到5萬元,該村以“荷”為媒,農旅融合走出農民增收新思路,建成特色農家樂3家,日平均招待遊客量達300多人,並建成“龍泉市中小學生戶外素質拓展基地”、真人CS項目。去年,實現村集體年收入15.08萬元,經營性收入5.79萬元。

  為打通促農增收最後一納米,龍泉還大力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向鄉鎮(街道)“四個平臺”、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延伸,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1023項,佔比達96.6%。

  優一產、接二產、連三產

  把發展生態產業作為促農增收的關鍵之舉

  公式石街道爐地垟村,漫山遍野的茶樹覆蓋著綿延的山脈,這裡採摘的原生態茶葉,將被統一打上“地垟紅”品牌對外銷售。

  “從2008年合作社成立至今,我們經歷了賣茶青、做綠茶,再到制紅茶的過程。”爐地垟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發介紹說,去年,通過參加龍泉當地組織的赴武夷山學習紅茶製作工藝技術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合作社的製茶工藝水平。如今,合作社通過直接租賃、聯合建設等方式流轉茶園600畝,輻射帶動周邊茶園1000畝。

  要實現農民持續較快增收,就必須加快構建綠水青山之上、藍天白雲之下的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實現生態價值最大化。近年來,龍泉立足好山好水好空氣的獨特優勢,大力推進“竹茶菌蔬”等生態精品農業提質增效,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

  通過優一產、接二產、連三產,生態農業成為當地群眾的“綠色銀行”、生態工業的“綠色食糧”、生態旅遊的“綠色畫廊”,實現了三產良性互融,走出了農業“接二連三”的發展道路。

  “只有水好、空氣好,才能種出品質一流的好石斛。”在位於西街街道周村“唯珍堂”仙草園建設現場,一幢已初具雛形的大玻璃房內,熱帶植物、小橋流水與中式亭臺交相輝映,形成了自然與人文景觀水乳交融的幽雅園林風格。

  基地負責人吳紀賢表示,在綠水青山的滋養下,不用打廣告,基地平均每月接待來自上海、杭州、寧波等地的遊客就有一兩千人。仙草園建成後,這裡還將成為集展示、銷售、示範、餐飲等功能於一體的鐵皮石斛養生文化旅遊示範園。

  周村“唯珍堂”仙草園,只是龍泉市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條,實現農業“接二連三”的一個縮影。農業的發展,也滿足了以竹木加工產業為代表的當地工業企業原料需求。據統計,去年,龍泉竹木加工產業規上企業產值30.8 億元,同比增長8.6%,佔龍泉全市規上企業產值的19%。

  以文化吸引人,以特色留住人。同樣因地制宜、表現精彩的,還有寶溪鄉溪頭村。依託龍窯復燃的千年青瓷文化、世界高端的竹文化和優質山水生態資源特色,通過舉辦全國鄉村“鬥春晚”、以及央視《鄉村振興戰略大家談》等活動,溪頭從容地走上一條鄉村休閒旅遊的陽光大道。據相關統計,去年,溪頭村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200%,其中外國友人達上千人次,各項旅遊收入約3500萬元,同比增長240%。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把實施精準幫扶作為促農增收的奠基工程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精準施策是基礎。

  為此,龍泉把提高幫扶質量、促進低收入農戶全面發展放在首位,通過精準識別認定低收入農戶9786戶,按照“一戶一策”實施精準幫扶。

  山綿綿,水潺潺,雞鳴於園,犬吠於野,漫山遍野的櫻花樹……來到住龍鎮住溪村的赤嶺自然村,彷彿走進了一幅寧靜祥和的田園牧歌畫卷。然而,就在2014年以前,赤嶺自然村超過90%的青壯年依然靠外出務工為生,村中勞動力匱乏,大部分田地閒置。

  2014年,返鄉創業的周志康看中了赤嶺這塊生態寶地,通過統租反包方式,向赤嶺自然村全村20餘戶農戶流轉土地1400餘畝,打造華東最大的櫻花景觀森林公園。

  櫻花景觀森林公園項目的實施,為赤嶺眾多留守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村裡一批年齡相對偏老、勞動能力相對偏弱的低收入農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不同於其他項目,該項目還積極鼓勵農戶以土地入股。該項目每年直接發放給農戶的土地租金就達29萬餘元。同時,在項目正式盈利後,每年還將把10%的利潤直接分紅給農戶。

  低保戶葉方祥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不僅每年擁有了5000餘元的固定土地租金,足不出戶的他,還獲得了一份看山護林的兼職工作。他笑著說:“真是顧家賺錢兩不誤,最主要是天天有事做,每天都很充實!”

  在龍泉,像赤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目前,當地正在積極探索“先富帶後富”模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鼓勵農民以資源資產入股等方式,既讓老闆富,更讓百姓富。

  針對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能力薄弱的特點,龍泉還將異地搬遷作為精準扶貧舉措來抓,以“搬得下、穩得住、富得起”為目標,以地質災害隱患區、緊水灘庫區、巖樟水源保護區、鳳陽山自然保護區等區域的住房困難群眾為目標,大力推進整村搬遷和安置小區建設,推進山區群眾異地轉產轉業,增收致富。

  去年,龍泉在全省首創異地搬遷安置小區“市場化+”運作模式,全年實現異地搬遷4206人,“上城花園”項目不到6個月房屋就全部結頂,實現了百姓、市場、政府“三方滿意”。

  在一系列暖心之舉下,龍泉的“生態移民”真正成為了“幸福移民”。去年,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達10.2%。其中低收入農戶收入增幅更達16.7%,連續6年保持15%以上的快速增長。(記者 鍾根清 潘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