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舞-安祿山與楊貴妃的別樣交集

胡旋舞-安祿山與楊貴妃的別樣交集

中華文明,根在河洛。在熠熠生輝的河洛文化中,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那就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樂舞文化。千百年來,無數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鍾情於此,他們在洛陽留下了許多與樂舞有關的故事。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舞蹈之一,原本流行於西域康國,“舞急轉如風”,俗稱“胡旋”,後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胡旋女》,描寫了胡旋女的舞姿。歷史上有名的胡旋舞高手是楊玉環和安祿山,兩個人可謂黃金搭檔,他們的胡旋舞使唐玄宗幾乎丟掉了大唐江山。

《胡旋舞》是著名的西北少數民族舞蹈。胡旋女所穿為寬擺長裙,頭戴飾品,長袖擺,旋舞起來時,身如飄雪飛如,龜茲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那種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綵帶飄逸,裙襬旋為弧形,這正是旋轉的瞬間姿態,以造成“迴風亂舞當空霰”的效果。

1 祿山胡旋疾如風

胡旋舞,是唐代著名的健舞(小型表演性舞蹈,節奏明快、矯捷雄健),原為中亞一帶的民間舞,從康國(亦稱康居,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傳入。隋代《九部樂》及唐代《十部樂》中均有《康國樂》部,稱其“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唐代詩人白居易《胡旋女》一詩中有“胡旋女,出康居”之說,說明了胡旋舞的起源。除專門表演胡旋舞的舞伎外,楊貴妃、安祿山等均善於表演胡旋舞。胡旋舞的伴奏樂器以鼓為主,其特點是舞者快速連續旋轉,縱橫騰踏應弦鼓,千匝萬轉不停歇。

提起胡旋舞,就要說到安祿山。唐玄宗時期的歷史很奇怪,看似大唐盛世,天下太平,卻埋伏著戰爭的危機。玄宗善於作曲,喜愛音樂。楊玉環擅長歌舞,“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連起兵造反的安祿山也是一代舞林高手,據《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安祿山)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史料記載,楊玉環和安祿山為了取悅玄宗,常常在宮廷裡眉飛色舞地跳胡旋舞。可以想象一下,一代帝王唐玄宗,唐玄宗的愛妃、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和起兵造反、要奪唐玄宗江山的大胖子安祿山,三人一起載歌載舞,是一種多麼奇怪的景象。

如果安祿山不造反,那麼天下太平,楊玉環和安祿山就可以繼續心安理得地跳胡旋舞,唐玄宗就可以繼續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心情舒暢地觀賞。 然而歷史不容假設,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和其部將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發動了旨在奪取中央政權的叛亂,即安史之亂。

當年十二月,叛軍攻陷洛陽。此後,安祿山坐鎮洛陽,在派兵西進的同時,於公元756年一月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元聖武。公元756年六月,叛軍直入潼關,接著就攻陷了長安(今西安)。 胡旋舞的表演戛然而止,唐玄宗帶上楊玉環倉皇西逃,楊玉環最終命喪馬嵬坡,安祿山失去了他最好的胡旋舞搭檔,不知他得知楊玉環的死訊後有何感想。

2 玄宗為玉環擊鼓

胡旋舞傳入內地後,風靡一時,在唐代宮廷尤為流行,成為男女最為喜愛的交際舞,長安、洛陽兩京地區學胡旋舞成了風尚,勢頭可與當下流行的大媽廣場舞媲美。 白居易《胡旋女》詩寫道: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搖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白居易好友元稹亦有《胡旋女》一詩:

胡旋之義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傳。

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

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

潛鯨暗吸笡波海,迴風亂舞當空霰。

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從白居易和元稹的《胡旋女》詩中可以看出,胡旋舞的舞者多為女子。據史料記載,唐代的胡旋舞有獨舞,也有三人舞和四人舞,後來也有男子跳的。 楊貴妃胡旋舞跳得極為出色,所謂: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圓轉。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白居易《胡旋女》)。

李白《清平樂》描述楊玉環: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白居易《長恨歌》說她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玉環不僅姿容絕代,還擅長吹笛、擊罄、彈琵琶,能演奏很多樂曲,很多專業的樂工都比不上她。

據說,楊玉環曾帶領一群胡旋女為唐玄宗表演胡旋舞,她們身上的衣服如彩虹般美麗,她們頭戴花冠,跳起快速多變的舞蹈,姣美的身段旋轉起來輕如柳絮。唐玄宗一時興起,接過鼓槌兒,全神貫注地為玉環擊鼓,竟把羯鼓都擊破了。

3 出土文物現舞姿

由於安祿山起兵造反,時人對安祿山頗為憎恨,並因此對安祿山擅長的胡旋舞進行了一定的批評。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和元稹都在詩中表達了對跳胡旋舞的反對態度。如白居易《胡旋女》詩:“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元稹《胡旋女》詩:“天寶欲末胡欲亂,胡人獻女能胡旋。旋得明王不覺迷,妖胡奄到長生殿。”從“迷君眼”“惑君心”“不覺迷”等字眼可以看出兩位詩人對胡旋舞和楊、安二人的痛恨。

胡旋舞究竟是怎樣的?對於當代人來說,除了古代詩人的詩句,一直未有直觀的畫面。資料顯示,洛陽出土過兩件帶有胡旋舞圖案的瓷壺,其中一件壺表施醬色釉,高17釐米、寬12.5釐米。壺腹正背兩面有著樂舞圖像,樂舞場面由5人組成,中間1人立於蓮花狀的小臺上,右臂上伸,左臂下垂,反首回顧,曲身作舞。右邊2人,有髭鬚者吹橫笛,另一人側身目視舞者,揚臂做拍擊狀。左邊2人,一人環抱琵琶,左手按弦,右手彈奏,另一人面向舞者,雙手擊鈸。5人均戴胡帽,身著短袖,腰間繫帶,足穿高筒軟靴,深目高鼻,顯然是當時的西域人形象。

唐代舞蹈主要分健舞、軟舞兩種,健舞主要表現矯健之美;軟舞主要表現柔和之美。《胡旋舞》屬於健舞。胡旋舞的特點是動作輕盈、急速旋轉、節奏鮮明。胡旋舞是因為在跳舞時須快速不停地旋轉而得名的。

《通典》卷146雲:“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元稹《胡旋女》詩云:

胡旋之義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傳。

蓬斷霜根羊角醫,竿戴朱盤火輪炫。

驪珠進珥逐龍星,虹量輕巾掣流電。

潛鯨暗嗡笪海波,迴風亂舞當空霰。

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才人觀者相為言,承奉君恩在圓變。

《新唐書·禮樂志》:“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轉如風。”在龜茲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那種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綵帶飄逸,裙襬旋為弧形,這正是旋轉的瞬間姿態。胡旋舞傳入內地後,風靡一時,在宮廷尤為流行,長安人人學旋轉,學胡舞成了一時的風尚。大約五十年的時間盛行不衰。

胡旋舞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伴奏音樂以打擊樂為主,與它快速的節奏、剛勁的風格相適應的。《通典》一四六卷記載:“笛鼓二,正鼓—,小鼓一,和鼓一,銅鈸二。”

洛陽出土的另一件扁壺,是1984年在孟津發現的,上面是一組7人的胡旋舞圖,後交由洛陽博物館收藏。壺高13.2釐米,寬9.3釐米。壺腹兩面各印有相同7人一組的胡旋舞圖案。圖案外部飾以珠紋,圖內上部正中有一蓮花瓣,下部有一蓮花狀臺座,從底部起勾畫蓮葉,向上左右伸展,延及壺腹部兩側,又形成兩個蓮花小臺座。正中蓮花座上立一人,似為女子正翩翩起舞,舞者頭部微微上仰,右臂彎曲向上伸過頭頂,左臂後甩過腰,右腿向後勾起,左腿微屈,腳掌踏座,軀體微屈,兩邊蓮花座上的兩個樂人皆拊掌擊節。

除洛陽出土的兩件帶有胡旋舞圖案的瓷壺外,1985年出土於寧夏鹽池縣蘇步井鄉一座唐代墓葬中的胡旋舞石刻墓門,則充分展示了胡旋舞的神韻。墓門畫面上舞者高鼻深目,束髮帶,上身穿緊身袖衫,下身穿貼腿緊裙,腳蹬長筒靴,各踩在一張小圓毯上,雙人對舞,舞姿略有不同,但都舉長巾,熟練揮動。從墓門雕刻圖案可知,舞者是兩名胡人,他們跳的是胡旋舞。

跨越千年時光,帶有胡旋舞圖案的瓷壺和胡旋舞石刻墓門,讓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認識胡旋舞,據此,我們可想象安祿山與楊玉環“疾如風”的舞姿。

唐墓壁畫的秘密:楊貴妃和安祿山都是舞蹈高手

大唐盛世,音樂歌舞大行於天下。在政府機構中,太常寺是管轄音樂歌舞的機構,下設太樂署、鼓吹署和教坊,負責藝人的管理、訓練和演出。專職的樂伎稱“太常音聲人”,盛唐時期,僅長安、洛陽就有上萬人之多。在宮廷中,供奉帝王的有內教坊以及專設的女樂機構雲韶院和宜春院。

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羶滿地洛,

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

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竟紛泊。

唐玄宗酷愛胡舞胡樂,楊貴妃、安祿山均為胡舞能手,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種。那麼,在唐代究竟盛行哪些樂舞?這些樂舞有沒有留下極其珍貴的歷史印記?講述唐墓壁畫中風姿妖嬈的胡樂胡舞。

唐玄宗為胡騰舞譜曲

“唐墓壁畫中‘胡騰舞’最形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蘇思勖墓的《樂舞圖》”程旭說,唐玄宗喜好樂舞,設立梨園東部,樂工稱梨園弟子(後世民間戲曲界供奉唐玄宗為祖師,並稱演戲者為梨園弟子即源於此)。此外,在王公貴戚以及大官僚的家庭中,也養有私人樂隊,供主人在家庭宴會上娛樂和招待賓客。《樂舞圖》的墓主蘇思勗為唐開元、天寶時的高級宦官,官居銀青光祿大夫,故這幅壁畫表現的是墓主人生前燈前月下,華筵之上,樂伎即席表演尋歡作樂的景象。

《樂舞圖》原繪於墓室東壁,這是一幅中外樂舞交織的壁畫:漢人樂師用胡漢不同種類的樂器奏起歡快的胡騰舞曲,胡人舞師伴之跳著奔放的胡騰舞蹈。畫面展現了唐代胡漢民族藝術融合的盛況。胡騰舞者居於畫面正中,無疑是畫面的主角;兩廂的樂隊,則起烘雲托月的作用。樂隊成員,皆似漢民族模樣,衣著也為漢人衣冠,但所執的九種樂器中,既有西域使入內地的胡樂樂器如箜篌、篳篥、琵琶、銅鈸、橫笛(又名“橫吹”、“羌笛”),還有漢族傳統樂器箏、笙、排簫和拍板。據考證,演奏的音樂應當就是唐玄宗新創的“胡部新聲”。這種“胡部新聲”開始是今新疆地區的舞樂,後來東傳至甘肅河西一帶,經河西漢族人民加以改造,並融合了漢族舞樂的特點而有了新的創造。開元、天寶時這種“新樂”、“新聲”盛行於長安與中原地區,成為朝野上下最為喜愛的樂舞形式。

“漢人樂師用胡漢不同種類的樂器奏起歡快的胡騰樂曲,胡人舞師隨之跳著奔放的胡騰舞蹈,展現了一幅胡漢民族同臺樂舞的情景和中外樂舞交織的畫面。這正是唐代各民族友好交往、和睦相處的生動例證,是不同文化藝術交流與融合的真實再現。”《樂舞圖》如實反映了盛唐時期高官貴族的行樂生活,直觀再現了當時流行樂舞的風貌,畫面看似簡單,內涵卻十分豐富,並且有時代典型性,是我們研究唐代樂舞、認識唐代社會的很有價值的史料。

楊貴妃、安祿山愛跳"胡旋舞"

"胡旋舞"是唐代流行的中亞舞蹈,西域的康居、米國等國的統治者將善舞的“胡旋女”作為貢物獻給唐王朝,深得唐王朝帝王貴族的喜愛。

據史料記載,胡旋舞的舞服一般為緋紅色襖、錦衣錦袖、綠色或者白色褲子,紅色皮靴,各色佩帶,手臂之上佩戴金銀飾品。可以想象:在激昂奔放的鼓樂聲中,胡旋女揮舞飄帶、急速旋轉,加之金銀配飾光爍耀目,令觀者陶醉其中。據程旭研究,胡旋舞以獨舞、雙人舞最為常見,也有三四人舞的。舞蹈者多為女子,無論是名媛淑女還是小家碧玉,都樂此不疲,後來男子也加入了學跳胡旋舞的行列。正如白居易詩中所描述的“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像楊貴妃和安祿山都成為著名的胡旋舞表演者,可見唐代社會對胡旋舞的推崇和喜愛。

唐代流行男女雙人共舞胡旋,雖然楊貴妃和安祿山曾是雙人胡旋舞的高手,遺憾的是沒有圖像資料證明。幸運的是,2008年西安警方破獲了一起重大盜墓案,在繳獲的一個移動硬盤內發現了一些古墓文物影像資料,其中長安區少陵塬唐墓中的樂舞圖尤為珍貴。圖中共繪13人,除去樂隊,中間一男一女分開站在圓形地毯上跳舞,整個樂舞置於山水畫中,氣氛和諧熱烈。根據文獻資料和樂舞場景分析,此舞應是唐代風靡一時的男女雙人胡旋舞。

安祿山何以成為胡旋舞大師?

范陽節度使安祿山驍勇善戰,屢立戰功,但是,總也得不到重用。一天,聽人講起飛將軍李廣的故事,這個大男人不禁淚如雨下,———難道我註定要和飛將軍一樣,終生玩命卻得不到任何回報?他想起了自己的一個家丁不久前向他介紹的那個叫做楊國忠的地痞無賴,那人鬼精靈得很,說不定會有什麼主意。可是家人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酒肆、妓院,四處打聽不著此人。後來聽說居然是當今皇帝寵妃楊貴妃的遠房哥哥,已經進宮做官去了。這消息讓安祿山差點死過去———這麼一個無賴,居然也當上了官?!而且據說是身兼數要職。

  安祿山託人打聽到了楊國忠的住處,不惜血本送上了一份大禮,向楊國忠表達了自己戰功赫赫卻不得重用的遭遇,楊國忠看見大禮,自然是深表同情。他又覺得安祿山驍勇善戰,是個值得培養的對象,楊國忠便把安祿山引薦給了楊玉環。楊玉環見安祿山生得勇武,頓時喜愛不已,並向他傳授了一個升遷秘笈———當今聖上喜愛胡旋舞,你如果會跳這種舞,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展示,比在疆場上立戰功重要得多。安祿山忙問到哪裡去學?楊玉環當即為他跳了一曲。安祿山哪受過這種待遇,跪在地上大呼“娘娘千歲千千歲”。那舞蹈極其輕盈,跳起來疾如飛鳥。安祿山萬萬沒有想到體態如此豐滿的娘娘千歲居然會跳這樣的舞蹈,心中佩服不已。後來,楊玉環為他引薦了一個民間胡旋舞師,專職教他。安祿山跳這樣的舞蹈實在是勉為其難。

  但為了達到目的,安祿山不惜力氣,五年寒暑終成一代胡旋舞大師。此後,楊玉環專門為他安排了一次在皇帝面前顯露的機會。史載,安祿山體重330斤,“腹垂過膝”,走路時,需要侍從“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但超級胖子安祿山對玄宗嫵媚一笑,說一聲“獻醜了”!,就閃入“舞池”,以腳點地,隨著音樂旋轉起來。剛開始,他轉得較慢,但過了一會兒,他就變成了一隻高速旋轉的陀螺,以至玄宗等人已經看不清他的臉,所見到的只有一個超豪華的肚皮,跟一隻上了發條的青蛙一樣,轉個不停。就這樣一直轉了100多個來回,定住身子後,唐玄宗不住叫好,指著他的豪華肚皮好奇地問:“你腹中裝的什麼東西,如此龐大,跳起舞來卻又顯得如此輕盈?”安祿山這個超級馬屁精,出口便答:“沒有其它東西,只有一顆忠於陛下的心。”玄宗被拍得舒服,頭腦一熱,喊出“祿兒”,安祿山借梯上樹,便認了比他小二十多歲的楊貴妃為乾孃。

學跳胡舞風靡大唐

“唐朝人追求胡風胡化的風氣,從宮廷到民間,從都市到鄉村,從地方到軍隊,從街頭到府邸無處不在。”程旭說,胡人的生活習俗滲透到了唐朝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個階層,人們穿胡服、吃胡食、聽胡樂、看胡舞、說胡語。更有甚者,追求胡人生活習俗的熱情,竟然使一些貴族能夠忍受那種很不舒服的帳篷生活,他們在城市裡也搭起了帳篷。就連詩人白居易也在自家的庭院裡搭起了兩頂天藍色帳篷,他在帳篷中招待賓客,並且還得意地向客人們解釋帳篷如何能夠對人提供保護,免受冬季寒風之苦。

在這場追尋胡風的浪潮中,胡樂胡舞當屬一朵藝術奇葩。在唐代,只有皇室宮廷、王府、高官私邸中才有資格備有樂舞伎,因此在唐墓壁畫中繪製樂舞圖是主人身份地位的體現。在迄今為止發掘的一萬多座唐墓中,繪有壁畫的約有120多座,其中22座墓中繪有樂舞圖。程旭研究發現,除了胡騰舞、胡旋舞外,還有渾脫舞,枯枝舞等對漢族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門類都有較大影響。白居易詩中所描繪當時“臣妾人人學圜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

熱烈奔放的胡舞既迎合了唐代朝野追求時尚,樂於創新的時代精神,又感染愉悅著長安城中的士族百姓。唐人在封建社會是一個樂觀、豁達、向上、善於創新的群體,他們對於樂舞的重視和喜愛遠遠超過了其他朝代,在繼承、吸收和借鑑的過程中,不斷地創新,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唐代的樂舞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