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28载浓浓“村晚”情

“十九大精神放光芒,新的时代新思想;中国特色不能忘,要把中国建富强……”2月14日,腊月二十九晚上,陈贵镇天台山村下庄屋湾的文化礼堂门前,早早地围满了来看“村晚”的村民。台上快板演得投入,台下看得热闹,精彩的表演引来阵阵喝彩声。

【新春走基层】28载浓浓“村晚”情

歌舞、戏曲、话剧、小品、杂技、走秀等20余个节目,全部由村民自筹自编自导自演。自办“村晚”,这个传统在湾子里已经延续了28个年头。

她至今能回忆起28年前自己第一次踏上这乡村舞台时的兴奋,后来不再满足于表演,做起了晚会组织者,从村民郭盛龙手中接过接力棒。

郭盛龙是下庄屋湾“村晚”的发起人。1990年春节,20岁的郭盛龙和自己的几个发小,办起了第一届“村晚”,“我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就组织这种文艺活动,现在农村文化活动少,大家每年打牌也没意思。”郭盛龙笑着说。

就这样,没有舞台,利用湾子里破旧的祠堂;没有幕布,他四处“化缘”,5块、10块拼凑着买来一块大布,缝缝补补就成了幕布;没有装饰,自己剪了几张彩纸贴在幕布上,借了彩灯、塑料花瓶摆放在舞台上;没有话筒,借来了学校的扩音器……

郭盛龙说,当时虽然没有什么音响、灯光设备,都是清唱,也没有鲜花,但有的是掌声和热情。大家用歌舞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喜悦和对新年幸福的憧憬。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郭盛龙和其他几个年轻人每年都安排春节期间给父老乡亲办一台充满草根气息的晚会,多则10多个节目,少则7、8个节目。

如今,20多年过去了,大家的经济、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外出工作的人多了,在家的人少了,“村晚”却一直持续至今。他们找到了另一个坚守的意义:乡情和乡愁。

“通过办晚会,凝聚乡情,把人心凝聚起来。记住乡愁,把根留住!”郭盛龙说,“村晚”之所以一直能办下去,源于大家的乡土之情和挥之不去的乡愁。半年前,就有身在外地的老乡给郭盛龙打电话报名参加,说今年要回老家,给大家唱一段黄梅戏。

郭盛龙的女儿郭濛今年25岁,是大冶市一所重点高中的英语教师,早在几年前,她就开始担任晚会的主持人。“我是看着村里的春晚长大的,爸爸他们这代人在我们基因里种下了烙印。我们年轻一代更有活力,跟得上时代节奏,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参与,把‘村晚’这个棒子接好。”她说。

为了更好地留住乡情,2016年,下庄屋湾村民们提议一块儿吃年饭。年饭设在祠堂,只要在家的人都来吃,今年摆了57桌。“吃完年饭,再看春晚,让乡情更浓郁。”郭盛龙说。

“春风聚宴豪饮千杯人不醉,好戏连台高歌一曲岁长安”,这是下庄屋湾祠堂大门上张贴的春联。乡情和乡愁在这里得到延续,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情是故乡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