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转战二线城市 拿地趋理性

土地是房地产行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往往代表着一个区域未来的楼市走向。今年1-4月份,全国范围内土地市场所呈现出的态势同去年截然不同,二线城市重新成为房企拿地主战场,这似乎也意味着在未来一两年内,全国楼市格局将面临一次新的调整。

房企转战二线城市 拿地趋理性

今年以来,二线城市重新成为房企夺地的主战场。据悉,从销售额排名TOP 50房企今年前4个月拿地所在城市来看,二线城市备受关注,占比达67%。而另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1日,50大热点城市卖地金额高达1.32万亿元,同比上涨49%,其中,有46个城市土地出让金超过100亿元。

目前,很多省会城市的库存规模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同比下跌,近期的政策调控,使得此类城市明确提出积极增加供地补库存的需求。而其中最受关注的城市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TOP50房企拿地投资集中的城市以重庆、长沙、成都、武汉等地为主,这些城市出台的“引才政策”引起大量人口流入从而激发了购房潜在需求。房企投资拿地也因此成为焦点。

二线城市纷纷“抢人”,这说明中国城市人群已经出现了迁移意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房企进入二线城市也是市场的必然选择。

房企从经济发展前景、人口流动趋势和房地产调控的严厉程度这三方面寻求最佳平衡点,也是其寻找市场机会的关键。今年各地的“引才政策”,在加速精英人群流入的同时奠定了楼市需求走热的基础。自2016年”9·30”新一轮紧缩调控开始,主要针对投资需求旺盛的一线城市,部分热点的二线城市虽然也触发楼市调控,但相比一线城市力度明显偏轻,为楼市保留了一线生机,由此引来房企的重仓投资。

房企转战二线城市 拿地趋理性

与此前二、三线城市爆发的夺地大战不同的是,房企的态度明显要理性不少。与成交额仍然呈现上涨态势相比,土地溢价率则出现了下滑。从热点城市来看,土地溢价率基本平稳,大部分城市溢价率均保持低位,基本上在10%左右,明显低于2015-2017年平均30%的溢价率。

由此可见,楼市调控政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城市通过配建的方式,适当压缩了溢价率。中小城市虽然也确实有高溢价的现象,但对于全国土地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对此,这一轮的二线城市土地热,对于未来房价的影响是有限的。各地方城市以限购、限贷、限价等措施,落实“房住不炒”对新房市场的均价水平起到了有效控制。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房企在“冲规模”的同时也开始衡量成本与回款周期的问题,不计代价的拿地和盲目扩张势必在未来造成土地成本的提升,从而影响销售和回款周期。即使是对于需要做规模化的企业来说也并非一个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