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惨败,被骗传销窝,这个济南厨师现在要开1000家店,卖豆腐脑!

陈衍军就是笑着说自己的辛酸史的:

初中毕业,从农村老家出来打工,当建筑工,一个目标就是攒钱学门技术——厨师,后来果然干了十多年厨师,直到厨师长店长;

第一次创业开了家小饭店,倒闭,不仅赔光本钱,还欠了一屁债,3年没翻过身,一度不愿见人,落魄到在小摊上帮人炒菜养家、还债;

被朋友骗进传销窝,凭机智和运气逃脱,带着警察端掉窝点;

第二次创业是到饭店现磨现卖豆浆,最多时进了70多家店,一度济南饭店里现磨现卖的豆浆全是他做的;

他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主动放弃了这些,让一切归零……

开店惨败,被骗传销窝,这个济南厨师现在要开1000家店,卖豆腐脑!

01.

3月3日,陈衍军发了一条朋友圈:气派,恭喜辽阳龙泽国际店盛大开业……我们老陈家豆腐脑又一家店在东北扎根啦!

没错,老陈家豆腐脑,就是主动放弃在饭店里卖现磨豆浆、归零后,陈衍军新做的事。用他的话说,现在做的,是一辈子能安心做的事。

他不是开一家豆腐脑店,而且是要开1000家,用3年时间。现在已经开了400多家。

这和他刚从农村出来时的梦想,应该相去甚远。

1975年,陈衍军出生在菏泽郓城——水浒故事的发祥地,初中毕业,就跟着亲戚到天津打工。那个年代,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到城市,女的多半做服务员,男的干建筑。陈衍军就是在工地上干搬砖、推车子的活,都是出大力的苦活。

陈衍军说,自己算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

他觉得搬砖,亏才,不行,得学门技术。半年后,他来到完全陌生的济南,在第三粮库当装车工。这也是出大力的活,每袋面粉50斤,他一次要扛5袋。饭一般是白水煮面条,没油水,他一顿要吃1斤。

那年,他17岁,现在这个年纪的人,绝大部分是坐在教室,目标是考一所大学。他当时的目标是攒够了钱,去学厨师。目的地也很明确——蓝翔技校。

但直到去蓝翔学完厨师,他也没攒足学费。那时蓝翔是可以在学完结业时才交齐全部学费的,不过不交齐学费不能拿结业证。当时需要800元,陈衍军还差600元,准备向家里要,回到家,即又不好意思开口——家里实在太穷了。最后他借了上铺(技校同学)的钱,才拿出了证书。

这位同学算是陈衍军的老乡,济宁梁山人,郓城虽然属于荷泽,但陈衍军的家离梁山县城更近。这位同学当时在北京打工,后来两人很长时间保持了很好的关系。

即使放在当时,相比同龄人,陈衍军的辛酸也要多很多。

02.

这时候的陈衍军,梦想应该是当一个好厨师——厨师虽然算不上很体面,但收入不错。

陈衍军从小饭店干到大饭店,从普通厨师干到厨师长、店长,还边干厨师边承包厨房——这是圈内流行做法,特别是在当时。

对于厨师来说,一个梦想是到名店当厨师。

陈衍军显然也是这样想的——很快他成为净雅在济南第一家店——英雄山路店的厨师,而且是第一批外聘厨师。净雅曾经是济南最高档的酒店,以菜品和服务著称,全国也数得着,曾在北京等开过数家店,可惜近年突然倒塌了。

开店惨败,被骗传销窝,这个济南厨师现在要开1000家店,卖豆腐脑!

他在净雅干了3年。他说这段经历对自己影响很大,从心态到思想。在净雅总部威海培训时,他最初怀疑是传销,后来逐渐觉得那种标准、严格的要求是对的,能把人的潜力都激发出来。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净雅的标准化。后来他做私房菜,卖豆浆、豆腐脑,以及现在做的连锁加盟,一个基础前提就是标准化。

正像他自己讲的,他属于不太安分的人,常干着这个想着那个。不安分的人,确实可能会因不安分而遭遇惨痛的经历,但几乎所有人的成功都来自起初的不安分。问题的关键是,是只有不安分的心,还是用真的做出行动。

从当建筑工时想着学厨师,再到后面的种种行为,可以判定,陈衍军属于后一种。

刚开始进入净雅这样的名店干厨师时,他确实实现了暂时的梦想,但很快又有了新的梦想——出国。

他的目标是澳大利亚——当时的梦想是到国外挣更多的钱。出国费用是8万元,什么都通过了,除了英语——对于来自农村、初中毕业的他来说,这是一道很难迈过的门槛。最后,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行背起出国的行囊。

为了准备出国,他把净雅工作丢了——这可能是不安分给他带来的第一个苦难。

他决定创业。这里面,可能有他内心不安分的成分,其实也有被逼的成分。这也可能是他最灰暗的一段人生开始。

开饭店,几乎是所有厨师创业时的第一选择。

陈衍军在济南西部的段店南路开了一家小饭店,那是1997年。名字现在他仍清楚记得,叫“为民饭店”。当时济南还有中巴公交车,饭店就在一路中巴车的终点站,附近还有一个卫校。这给他们带来两类客流。饭店刚开始生意不错。

饭店是两人合伙开的,陈衍军负责炒菜,对方负责买菜、店面。慢慢地他发现,同伴买的菜价格偏贵。他找对方说,这样肯定不行。这样吧,饭店要么你干,要么我干。结果是,陈衍军干。

和伙伴闹翻,是很多创业者都曾碰到过的。但对陈衍军来说,看似赢了,其实无意中跳进一个坑。

很快,中巴车停运了;紧接着卫校增加了食堂;再接着周边开始修路。饭店生意一落千丈。刚开始他还想几万元转出去,好歹赚点,谈着谈着,最后实在顶不住了,500元转出去,自己只留了一个沙发。

“思想一下就垮了,不想见人。”当初开饭店的钱是东拼西凑错来的几万元,如今一次全赔了进去。那时几万块钱是大数字。

这可能是陈衍军最居灰暗的一段时间。

有点心灰意冷的陈衍军,选择了一种半逃避的做法——到北园夜市的小吃摊上给人炒菜,养家糊口,慢慢还债。夜市的小吃摊,可以想像得到是什么样,条件简陋,人群层次也不高。估计陈衍军的客人根本想不到,给自己炒菜的曾经是济南最高档酒店的厨师,曾干过厨师长、店长,

翻过身,他用了整整3年。

03.

另一段灰暗,更像一个小插曲。

2009年,他受人委托到淄博开一家饭店,既是厨师长也是店长。这是灰暗之后新的开始,不错的开始。

一个以前的厨师朋友找到他,说一起到河北沧州一家饭店承包厨房,让他过去看看。承包厨房,他多次干过。到了才知道是传销,而且进去容易想出来就难了。陈衍军没有被洗脑,但被控制住了。

1个多月后,他才觅得机会。他和“组织”说,想去银行取点钱。“组织”不放心,派一位女“干部”和其他人陪同,一路上女“干部”挎着他的胳膊,外人看起来像是夫妻。

陈衍军一直在找机会“逃跑”。路过派出所的时候,看到里面有人,陈衍军突然挣脱对方跑进派出所。对方一看,转身跑了。他带警察把传销窝点端了。

这是一段小插曲,听陈衍军现在说起来,像是在听故事。但对于他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转折——无声无息地走了,饭店没法回去,家人怀疑他被洗脑了,整天跟着。

“逼”出陈衍军的第二次创业——祸兮福之所倚,真的不假。

这是2010年。

这次他还是选择自己的本行——厨师,不过,和原来干的厨师不一样。

闲的那段时间,他在家里研究,做出了几道菜,统一叫“陈氏私房菜”,主打“私房鲽鱼头”;然后,他去和饭店协商,饭店只需要他的菜放进菜单,并给陈衍军一个操作间,客人点了后,双方按一定比例分成。现在看来,这种做法仍有些新意。

这时候,净雅的经历起了作用。陈衍军按标准把菜做成半成品,客人点菜时,他只需稍一加工即可。

味道不错,很快,他和3家饭店有了合作。

这种模式有点类似外包,或者像超市里蔬菜的联营。不知道陈衍军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创意?

“陈氏私房菜”小打小闹养家糊口还可以,因为毕竟要现场人为加工,标准化相对难。

很快,陈衍军有了新想法,爷爷辈就开始卖豆腐,自己从小耳濡目染,他想到在饭店里用类似的办法卖豆浆,自己捣鼓出了一套设备,然后采取和“陈氏私房菜”差不多几乎一样的模式和饭店合作。顾客点豆浆后,现磨、现煮,鲜豆浆三分钟就能到桌上。豆浆叫“陈氏老石磨豆浆”,他还把爷爷的照片作为Logo。

相比“陈氏私房菜”,饭店更加乐意合作。道理不难理解。顾客点了“陈氏私房菜”,饭店就要少卖一道菜,但豆浆是补充作用,饭店本来就没有豆浆。甚至,因为陈衍军的豆浆好喝,有些人为了喝豆浆专门到饭店来吃饭。饭店何乐而不为?

这让陈衍军有了一次成功的创业,算是第一次。

最好的时候,“陈氏老石磨豆浆”在70多家饭店里现磨现卖,主要在山东。“当年,饭店里现磨现卖的豆浆,全部是我做的。”他自己也说,很挣钱。

但他又说,没钱。他自认为碰到了一个瓶颈——每天一睁眼,就是请别人吃饭、喝酒、唱歌。“天天喝,也不是个办法。”

中央八项规定后,饭店生意不好,在饭店里现磨现卖豆浆也不那么好做了。

他逐渐撤出。

这一次是他主动放弃,其实是让一切归零——至少事上是这样。当然,和前几次的大败相比,这次他攒下了一定的本钱。

04.

陈衍军准备又一次从头开始,首先想到的还是和吃、喝的有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时候已经不那么缺钱了,开个饭店没问题。

这一次,他给自己定的一个框框是:做的东西,首先要问,老婆孩子能天天吃吗?能,就做;不能,就不做。在饭店干厨师的时候,对在饭菜里添加这添加那,他就很反感,觉得那样不行。

他先想到自己熟悉的鱼,酸菜鱼、火锅鱼、石锅鱼,等等,最后认为鱼不好控制,自己都不敢天天吃的东西卖给别人,“心里发虚”,放弃了;

他想过做鸡、做肉,同样的原因,也放弃了;

也曾因为想起妈妈小时候做的手擀面,想做面,连“高粱手擀面”的商标都注册了下来,最后也放弃了。

一天早上,他在火车站附近买了一杯豆浆,1元/杯,刚喝第一口,他立马判定是用豆粉冲的:这能喝吗?

这让他很快决定做回自己的老本行——中国人500多年前就喝豆浆、豆腐脑,只要控制好豆子,老婆孩子是可以天天喝的,符合他给自己定的标准。

十几天后,2014年过春节不久,他在佛山街开了第一家豆腐脑店,名字叫“老陈家豆腐脑”。产品就是“双豆+”,简单说豆浆、豆腐脑,加包子、鸡蛋等,“双豆”是核心。无论是豆浆还是豆腐脑,他们都是用传统的做法,比如必须明火煮,必须用铸铁的铁锅,且是开锅10分钟以上,他说这样的豆浆才有香味。

开店惨败,被骗传销窝,这个济南厨师现在要开1000家店,卖豆腐脑!

让陈衍军也没有想到的是,开业后,生意很火,天天排队。陈衍军说,这时候他才“找到能干一辈子的事”,因为这是老婆孩子天天能吃的。

很多电话来了,是要求加盟的。那时候,陈衍军其实连什么是连锁都还不知道。第一个加盟的是朋友的朋友,他象征性地收了一些钱,门头也是风格“差不多就行”,他教怎么做豆浆和豆腐脑。随后是亲戚,哥哥、侄女、外甥等,几乎是每人一家店。

要求加盟的人多了,陈衍军发现这是商机,才请人搞了一套包括合同等在内的标准,后来证明被忽悠了,自己又花了十几万元到南方上了专业的连销加盟的课程。直到现在,他仍然认为,这十几万花得相当值。正是根据课上老师所讲的实战课程,他制订了一套赢利系统和加盟、运营等系统,同时开发出了煮豆浆的设备。

之后,陈衍军算是正式放开加盟。店面增加很快,两三年超过了400家,仅在济南就超过了80家。煮豆浆的设备,陈衍军拿到了国家的发明专利。

店面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他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最初决定做豆腐脑、豆浆时,认定自己能控制的——豆子。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上很多大豆是转基因大豆。

于是,2015年,陈衍军开始到东北找大豆。东北是中国大豆最重要的种植基地。也是这一年,他们加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后来成为理事单位。一个卖豆腐脑的,成为国家协会的理事单位,让很多人不理解。

2016年,他们开始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的讷河市种大豆,是和当地农民联合种植。豆种是中国农科院的“中华1号”。最初是4000亩,去年又增加了3000亩。

开店惨败,被骗传销窝,这个济南厨师现在要开1000家店,卖豆腐脑!

他把种豆子称为“留住中国的种”,因为即使是在黑龙江,在产量大得多、价格低得多的转基因大豆围剿下,传统品种的大豆种植年年大幅减少。

这两年,他每年都会跑几趟讷河,都是为大豆种植的事。

05.

陈衍军认为,豆子是豆浆、豆腐脑的灵魂。他们现在对豆子有一套很严的使用标准,从豆子的直径到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水分含量等,都是按照自己的要求来,比如,蛋白质含量必须在42%以上,水分含量要在10%以下,等等。

大豆的问题解决后,他才重新来考虑开店的事。

事实上,最初几年的加盟是很粗放的。这一点,陈衍军自己也承认。

正是因为粗放,2015年的时候,很多朋友断言,陈衍军的公司活不过2016年。当时,一位当初一起干的合伙人离开了。对方嫌陈“挣了钱也不分”。而陈的想法 ,现在还不是分钱的时候,比如他认为找大豆、控制大豆质量,就很重要,比分钱重要。

重新重心放回到考虑开店的事,陈衍军不像刚开始时光想快开多开,他不想再那样粗放了,决定把店升级为2.0版。

这是一个外界看起来颇具野心的计划——百人千店计划,从2017年6月起已经开始实施,3年完成。

看起来,他们现在已经有400家,从400到1000家并不是太难。但陈衍军说,店还是豆腐脑店,但店和店不一样。原来真的很粗放,店是弱关联的,更像是他们收加盟费,然后给加盟者商标使用权,传授一套赢利技术。2.0是由总部强控制,从形象设计,到产品控制,再到系统对接,都按新标准来实行。

“百人千店计划”和原来的模式也大不一样。他准备采取合伙人的模式,在各地(南方口味偏甜,他的计划是“暂时不过江”)寻找100个合伙人,合伙成立公司,然后每个合伙人辐射10家店。他们和合伙人之间有一套关于店面收益、加盟费、管理费、物品利润等的分成办法。目前辽宁、新疆、内蒙、山西等地已确定十多位合伙人。从最近半年多的试行情况看,只要找到合伙人,拓展效果相当好。

3月3日,陈衍军朋友圈发的辽阳龙泽国际店开业,只能算是这个计划中一颗小棋子的落地。按照他的计划,3年内完成开1000家的计划,接下来是运作上市。

这可能是他20多年前到天津搬砖时,后来饭店倒闭时,被骗进传销窝时,想都不敢想的。

其实,说到这些时,陈衍军虽然是笑着说的,但能看出辛酸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