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廢食召”的真相:唐玄宗“廢寢忘食”召見了杜甫?

“天子廢食召”的真相:唐玄宗“廢寢忘食”召見了杜甫?

杜甫平生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曾受唐玄宗的隆重召見,命宰相試文章,集賢學士組團觀摩:“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這件事讓杜甫吹了一輩子,元稹還幫他寫進了《墓誌銘》:“甫,字子美,天寶中獻三大禮賦,明皇奇之,命宰相試文,文善,授右衛率府胄曹。”

新舊《唐書》的詩人本傳都沿襲了這種說法,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既然唐玄宗如此愛重杜甫之才,為什麼沒有當即授給他官職,而是讓他繼續坐了幾年的冷板凳,才授給一個右衛率府胄曹的芝麻綠豆官呢?因此“明皇奇之”的說法,有大可懷疑之處。

所謂的“明皇奇之”,是元稹根據杜甫《壯遊》詩中的“天子廢食召”推測來的。從字面上理解,看似是形容皇帝求賢若渴,廢寢忘食,但實際上“廢寢忘食”這個成語出現的時代較晚,北宋司馬光《遠謀》才首次出現:“臣竊見國家每邊境有急,羽書相銜,或一方饑饉,餓莩盈野,則廟堂之上,焦心勞思,忘寢廢食以憂之。”

“天子廢食召”的真相:唐玄宗“廢寢忘食”召見了杜甫?

當然,“廢食”的典故還有更古老的出處,《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這便是成語“因噎廢食”的由來。不過很多學者認為“因噎廢食”與杜甫詩句“天子廢食召”詩意無甚關聯,所以歷代注家並未將此作為“廢食”的典故出處加以註釋。

天寶十載(751)正月,朝廷舉行祭祀老子、祖先、天地的三大典禮,典禮結束後,杜甫寫成《三大禮賦》,投延恩匭,並經韋濟保舉,順利獲得了九月制舉的應試資格。然而九月的這場制舉,眾考生無一得中,史稱“通場下第”。

這批考生從社會底層選拔而來,整體素質偏低,不僅當場查獲“私懷文策”的作弊者,竟還有考生髮揮失常,鬧出笑話:羅嘉茂交了白卷,遣返劍南;崔慎惑、劉灣牛頭不對馬嘴,保留學籍,放歸本郡。(事見《冊府元龜》卷六百四十三)杜甫本想借此機會躍上龍門,沒想到“竟與蛟螭雜,空聞燕雀喧”(《奉留贈集賢院崔、於二學士》)。

“天子廢食召”的真相:唐玄宗“廢寢忘食”召見了杜甫?

因此“天子廢食召”這句詩並非讚美皇帝“廢寢忘食”召見自己,而是諷刺皇帝矯枉過正,“因噎廢食”!用現在的話說,不能因為幾粒老鼠屎,就壞了一鍋湯。類似的俗語還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等等。

杜甫擅長“明褒實諷”的藝術手法,筆者此前給大家介紹過相關案例,例如《麗人行》、《贈花卿》二詩。(感興趣的讀者詳見本人的另兩篇文章:《虢國夫人的“三宗罪”:美豔婦人如何斷送了一個盛世的王朝?》、《杜甫教你用唐詩怎麼說“你咋不上天呢?”》)

一件事在轉述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所損耗,“天子廢食召”經過了詩文、墓誌銘、史書的三次“轉手”,也就演變成了“明皇奇之”的傳說。杜詩有個好處,能彌補史書的失真,只要我們儘量從原始文本入手,不盲從妄信“二手”資料,就終會撥開迷霧,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還不錯,關注一下又不會懷孕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