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史書上的張飛一點都不猛?

因《三國演義》的描述,那個急躁勇猛的張飛早已歷代相傳,家喻戶曉。志載曹操奪荊州時,劉備敗於當陽。張飛率騎拒戰,曹軍不敢近。後隨劉備攻取益州時,其又任軍騎將軍。時與後世尊為“武聖”的關羽同稱“萬人敵”。遍覽志史,無不描述張飛是一位缺墨乏文大遜儒雅的猛將。

為什麼史書上的張飛一點都不猛?

其實,這位猛張飛還是頗通書藝的。陝西岐山現存一通碑刻,青石質,寬167釐米,高38釐米,正文隸書。其文曰:“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隸文後附一小跋,顏體,胡升猷書寫,曰:“桓侯立馬勒銘。相傳以矛刺石,作字在四川渠縣石壁。今壁裂字毀。光緒七年六月,撿家藏拓本重鉤上石。侯之精靈如在目前,非徒愛其書法之工也。”

為什麼史書上的張飛一點都不猛?

《三國志》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曹操命張郃領兵三萬進犯巴州。劉備令張飛率卒萬人迎擊於濛頭(即八濛山,在今四川渠縣)。張飛以少勝多,把名將張郃打得大敗而逃。當時他非常高興,便以石代紙以矛作筆,在八濛山石壁上,刺鑿下與這通“立馬銘”正文相同的兩行隸體大字,以示紀功勉士併兼羞曹軍。

為什麼史書上的張飛一點都不猛?

此方漢代摩崖石刻,惜因年代久遠,山石裂崩,刻文損毀。清末,四川灌縣望族胡升猷家中富藏,精於鑑古。其依家藏原拓將“立馬銘”重新鑿刻於八濛石壁上。可惜如今八濛山連清代重刻的摩崖也不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