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考不再必然改變命運

年年歲歲“考”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今天是2018年高考的第二天,今年是“千禧一代”的00後們成為高考主角的開始,975萬考生將參加今年的高考,是近八年來高考人數最多的一年。


在恢復高考的第41年,在經歷了41年“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競爭後,“高考改變命運”的口號還像從前那般令人信服嗎?

當高考不再必然改變命運

1971年9月21日,風和日麗。


一輛開往咸陽的大卡車上,坐著一個21歲的年輕小夥。他剛剛結束了為期三年的知青生涯,即將被招入陝棉八廠的前紡車間當搬運工。看遍沿途風景的他,不曉得是否也看到了自己未來的模樣。


在飛揚的棉絮中,小夥一干就是七年。如果沒有後面事情的發生,或許他會專心做一輩子的搬運工。


1977年8月,剛剛復出的總設計師主持召開了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做出了恢復高考的決定。次年,北京電影學院到西安進行全國恢復高考後的首次招生。得知消息後,搬運工小夥帶著自己的攝影作品跑到北影招生的考場。慶幸的是,高考是公平的,優秀的人不會被無緣無故埋沒。小夥如願考上了北影,開啟了他人生新的征程。


後來,小夥成為了一代名導,2008年北京奧運會,震撼全世界的鳥巢開幕式便是他的傑作。

當高考不再必然改變命運

這是一個“高考改變命運”的典型案例。自高考制度恢復以來,高考長期被廣大人民群眾視為“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人們聽到過太多高考成功逆襲人生的故事,也見證過太多寒窗苦讀一飛沖天的傳說。


從上小學開始,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在接受著父母和老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諄諄教誨與理念灌輸。對於我們自己來說,12年寒窗苦讀,拼了命地背單詞做題目,就是為了未來某天,金榜題名那一神聖時刻能夠降臨,從此一路開掛,事業有成,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然而,在經歷了41年“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競爭後,“高考改變命運”的口號似乎已經不再像從前那般令人信服。越來越多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放棄高中、大學,直接選擇投身於技工學校去學習一門手藝和技術來謀生,而一些上層家庭則是更傾向於讓孩子從小就進入每年學費高達數十萬的國際學校,等到中學時期就送他們到歐美髮達國家繼續接受最優質的教育,至於國內的高考,他們根本不會考慮。

因此,高考依然是那個高考,時代卻早已不是那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