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打着「现实主义」洒狗血?

转自网络,实在精辟!


《安家》(原名《卖房子的人》)卖相很好,因为它有 " 收视女王 " 孙俪。
然而," 娘娘 " 一开始的霸气宣言就让不少人反胃了。
" 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孙俪摇身一变成为了房地产中介精英店长。

《安家》,打着「现实主义」洒狗血?


除了孙俪六年后首部现代剧集外,融合了经典日剧翻拍、现实主义题材、都市职业剧、编剧六六等创作光环,《安家》无可非议地被看成 "2020 年第一品质剧 " 的有力争夺者。
可剧集自首播后,话题热度虽然在每日攀升,但口碑评价却一直泥泞不前,仅维持在及格线上下。
云合数据显示,《安家》播出前两天(3 集)未挤进 " 有效播放 "、" 全舆情热度 " 双排行榜前十,第三天才提升至第八位,与同期《完美关系》形成较大的热度差距。相伴随的是豆瓣评分在开局仅有 6.4 分情况下,两天时间跌落至 6.2 分。
" 节奏慢 "、" 对日剧不和谐翻拍 "、" 演技尬、台词别扭 " 甚至 " 海报设计丑陋 ",都成为了豆瓣差评的主要论点。《安家》播出前期似乎就要淹没在负面评论中。
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在《安家》的口碑评论,基本分为两个派,一种是观看过原版日剧的剧迷观众,一种是未观看过,将其单纯当做现代都市职业剧的普通观众。
前者受原作影响,对《安家》要求更为苛刻,所关注的是中日两版的迥异,对原版的借鉴是否合理,翻拍、本土化是否得当。而从目前的口碑发酵中,《安家》的翻拍并没有令原版剧迷的满意,其负面口碑也多出于此。


未观看过原版日剧的普通观众,更多是将目光聚焦在演员演技和故事剧情上,遗憾的是从目前的舆论中,以孙俪为首的主演演技均不被网友认可。" 孙俪演技不沉稳,没有魅力,角色虚假 " 等评论在前期层出不穷。

《安家》,打着「现实主义」洒狗血?


 豆瓣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安家》自首播后多次在充满疫情相关话题的热搜中拥有一席之地。
据统计上线 10 天《安家》共生产出 23 条热搜词,累计热搜次数 1857 次,位列同期剧集第一。除去剧情热点外,针对 " 现实主义 " 话题的讨论也十分高涨。
如 " 博士买房 "" 假结婚 "" 房产证该写儿媳名字吗 "" 中国原生家庭 "" 职业真实面貌 " 等等,凭借这些话题热度维持,《安家》自 2 月 24 日开始逆袭。
据云合数据,《安家》截至发稿全网累计播放量已经突破 4.75 亿,正片有效播放量市场占有率达到 4.63%,位列第 2,而全舆情热度榜已经超越《完美关系》位列全网第一。


聚焦对 " 现实主义话题 " 讨论,成为《安家》最强吸睛点。剧集针对社会各种现实问题的展现,并借以 " 房产中介职业 " 形式展现,让部分观众感到新颖,有意义,编辑六六的 " 现实主义光环 " 又再熠熠生辉。


但时过境迁," 现实主义题材 " 已不是免死金牌,《安家》播出至今口碑难以翻身,与精品剧还有很大差距。
单纯制造热点和填鸭式堆砌现实话题的玩法已不再流行。观众需要更精准的人设,更清晰的故事脉络,更深入浅出的主题思想,单一却不单薄的精品剧,而不是再集家庭、职场、现实主义于一身的综合剧。
国产翻拍剧、职业剧并不好做,《安家》播至中期,围绕在其身边的诸多话题已经值得我们关注。


01 《安家》靠 " 中国式狗血现实主义 " 赢了 ...... 吗?
《安家》不能够吸引到日版剧迷观众的喜爱,几乎是注定的。《安家》的整体故事架构,人物走向,细节处理都在很大程度上做了本土化创作,与原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且均融入了现实主义元素。


《安家》的主要编剧是六六,其代表作品《蜗居》《心术》均是经典现实主义题材。同时六六还是原创编剧代表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众难以相信《安家》翻拍自日剧。六六此前采访时表示,因为这又是一部和《蜗居》相仿、可以透过房子观察社会的作品,才被触动。




这也是为什么《安家》自项目立项以来都极力避讳 " 翻拍日剧 " 话题,而是极力营销 " 现实主义 " 原因。如今来看,片方的营销方向无疑是精准、正确的。
播出至中期,原作剧迷观众已失去耐心不再关注《安家》,负面口碑相应减少,继而因 " 现实主义话题 " 的热点频出,令普通观众眼前一亮。


《安家》第二集中,海清饰演的医院主治医生博士毕业,但一家五口人只得蜗居在一个 60 平米的小房子里,与精英丈夫多年来居然也买不起上海房子。


剧中一句 " 如果连这么优秀你们,在这座城市也买不起房子,那也太不公平了。" 刺痛不少观众,让网友大呼太过于现实了。# 博士毕业也买不起房子 # 登上微博热搜。

《安家》,打着「现实主义」洒狗血?


《安家》海清剧照


在接下来卖房环节中,严叔带着儿子儿媳签约的时候,儿子突然说要加上老婆的名字,从老严夫妇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犹豫。虽然老两口最终妥协,答应添加。但针对 # 房产证该不该加儿媳妇名字 # 的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至今获得 4.2 亿次阅读。相关的政策解读,案例分析也相继被搬出,成为热议焦点。




店主 " 徐姑姑 " 徐文昌(罗晋饰)为了能都再买房源,与妻子张萌假离婚,却遭遇婚姻背叛,成为一时笑柄。却再度将利用政策灰色地带,进行 " 假离婚 " 的社会议题再度被搬上桌面进行探讨。


" 房似锦 " 的家庭情况披露,亲妈 " 潘贵雨 " 狮子大开口,开口直接索要一百万,走投无路的房似锦还跟自己的领导借钱,其母亲还不肯善罢甘休,闹到了公司,还说拿不到钱就要天天来打扰房似锦工作。角色的厌恶程度,令观众发指。


随后,# 安家 原生家庭 # 登上微博热搜,即苏明玉的妈、樊胜美的妈之后,房似锦的妈成为国产剧三大恐怖家长。" 原生家庭 " 对子女的影响伤害,再次被网友广泛热议。
在播出仅 16 集时间内,《安家》就密集的对中国当下多个现实社会议题进行探讨。且先不论这些原创故事可信程度以及效果如何,单就在 " 无差别 " 抄袭成风的国产翻拍剧大环境下,已实属不易。


除了整体剧情对 " 现实主义的关照 ",《安家》中还存在大量的 " 真实社会 " 细节展现。" 房地产中介传销式宣传 "" 房地产中介与小区物业行业之间潜规则 "" 九八五代表的职场社畜真实状态 " 等等。这些对现实问题的直射赢得部分观众的瞩目。
但必须指明的是,对 " 现实主义 " 创作,并不能成为免死金牌。可以为作品带来热度,却不能提升剧集的整体水平。随着剧情的推进,《安家》这种 " 填充式、密集的现实主义故事展现 " 其真实性也一直在被诟病。
海清饰演的角色与丈夫都是精英阶层,数年犹豫不决的房子,仅凭房似锦一日的嘴皮功夫光速下单,令人难以信服。房似锦将新装修的房屋,推荐给孕妇的做法,不能让人接受。" 撬单事件 "" 假离婚 "" 帮助小三 " 等也都成为诟病焦点。
播出至今,《安家》热度经历了一波过山车轨迹,从早期的一致负面评论,口碑一致跌落谷底。而行进至中期又因对 " 现实题材 " 讨论,让《安家》没有走进 " 死胡同 ",热度、口碑稍回暖。几乎每一天都能生产出多条热搜话题。但豆瓣评分始终无法提升,短暂升至 6.3,却迅速回落。《安家》距离精品剧还相差甚远。剧中 " 故事、节奏、人设、表演、摄制 " 等多方面创作都存在瑕疵。


02 职场剧人设是高分根本,喧宾夺主的《安家》无法成精品
《安家》(原《卖房子的人》)翻拍自 2016 年、2019 年播出的日剧《卖房子的女人》。


原版日剧讲述了:日本某城,经营着一家悠哉的房地产门店," 佛系 " 课长带领着一群 " 混吃等死 " 的手下,无法做出成绩,面临闭店。而传说中的天才销售 " 三轩家万智 " 被总部派来担任领导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经典语录就是:" 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

《安家》,打着「现实主义」洒狗血?


 日剧《卖房子的人》剧照
单看人设介绍,几乎与《安家》完全一致,其实 " 照搬 " 并不是原罪。如何保留原剧精髓,并进行合理本土化创作才是关键。而在这两点,《安家》都没有让观众满意。以孙俪为主的职场人设崩塌,导致《安家》丧失原作最重要的魅力,继而成为不伦不类的 " 职业剧 "。
其中最令剧迷不能忍受的是," 房似锦 " 对于日剧原版女主 " 三轩家万智 " 角色的 " 本土化 "。
在日剧中,女主几乎是一个没有感情的 " 机器人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她都不苟言笑没有一句废话,再配合僵硬的肢体,魔性、中二的表演成为她独特标签。剧集中她所有时间都在为了卖房子奔波,不近人情却不可挑剔。这也是原版日剧最大魅力所在,让观众深刻认知到 " 她真的只为卖房子而生 "。
而《安家》中的房似锦,褪去了漫改式性格,虽然更 " 接地气 ",但让观众大呼 " 没内味 " 啊。虽然依然是女强人,却少了神秘性。虽然也咄咄逼人,不容侵犯,却让人感觉是什么都要插一脚的 " 事妈 "。
日剧女主无论对客户还是同事都是一副面孔,不会因人而异,只通过专业技能卖房子。而 " 房似锦 " 对待客户笑脸相迎,极力奉承,而面对同事则是趾高气昂,丝毫不近人情。虽然可以解释为 " 中国特色 ",却让角色魅力全无。


日剧女主做事有原则,同样是 " 撬单 " 事件,她会提前多次警告:" 你卖不出去的房子,我来卖!"。而 " 房似锦 " 则是完全暗箱操作,事后不仅没有愧色反而自鸣得意。
虽后期剧情解释为家境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却依旧让观众难以接受其合理性,进而散发至对《安家》" 职业剧 " 属性的全盘否定。

《安家》,打着「现实主义」洒狗血?


日剧《卖房子的人》剧照


《安家》为 53 集电视连续剧,而原版日剧两季才有 20 集,其故事节奏差异可想而知。而正如上文所说,日剧《卖房子的女人》在有限的篇幅内,所有的故事内容都在为了丰富人设。
日剧中,以一集卖一套房子的节奏行进,每个故事对在对日本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进而对女主 " 三轩家万智 " 的人设进行全角度塑造。期间除了卖房子,也会增加生活篇幅,但均是为了各个角色人物服务。


而在《安家》中,第一套房源正式签约就用了 4 集篇幅且隐藏着后续故事。在此期间充满了办公室之间插科打诨以及对房似锦管理方针的展现,期间 " 现实主义 " 故事的大融合,也观众难以琢磨,剧集到底想要讲什么?如此缓慢节奏难以令剧迷观众接受之余," 房似锦 " 也没有形成鲜明的人设。


如果说,日剧是以 " 单元案例 " 为主,穿插角色的生活百态来丰富人物性格。那么《安家》则更像是以 " 卖房 " 为媒介,主要讲述角色的人生起伏,讲述中国当下现实主义故事,两者在本质上有重大区别。
单从剧名也可以看出一二,日剧《卖房的女人》《卖房子的女人的逆袭》主要突显 " 女人 "。而《安家》则更处于一个 " 大命题 " 之中," 安家为一生之本,这个过程中将浓缩中国当下的社会议题 "。
无论是《安家》,还是同样备受争议的《完美关系》,这一届的编剧都喜欢用桥段、家庭伦理、狗血故事等传统的方式去讨好观众,而这个做法,在一部精品的职业剧里已然行不通了,这样的做法已经被时代抛弃。


对于观众而言,需要更精准的人设、更清晰的脉络,集家庭剧、伦理剧、职业剧等为一体的综合剧集已无太大市场。

PS:分析的很有道理,你觉得呢?

《安家》你看了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