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

公元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了大決戰,元軍以少勝多,南宋滅亡,標誌著古典傳統中國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征服。據此有人認為“崖山之後無中華”,事實上,元世祖忽必烈滅金,佔據中原和中國北方後積極漢化,以中國皇帝自居。以南宋頭號忠臣文天祥為例,他不否認元朝取代宋朝,但在他眼中一直認為元朝是北朝,北朝滅南朝是一次正常的改朝換代。因此,崖山之後無宋朝,而中國還在。

為什麼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

那麼是什麼人說出這樣的言論呢,錢謙益在《後秋興之十三》寫到: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日本人據此炮製出“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口號,錢謙益是個沒有氣節的人,而日本人的話更沒有說服力。他們要用這種文化炮彈,在精神上摧毀中國人對自身文化、歷史的認同和優越感,而且就是這麼做的。

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是欺軟怕硬的,一旦被征服就甘心做小弟,現在是美國,千年前是唐朝。在中華文明圈裡,日本一直都是中國的學生,尤其是大唐盛世的時候,即便到了宋朝,日本也把中國當作神話一般的存在。直到有一天宋朝亡了,這對於日本人來說是“毀三觀”的大事件,全國哀悼之後,日本人隱隱的認為,中國亡於蠻夷,也不過如此罷了。

為什麼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

作為中華文明圈裡的優等生,日本一直以小中華自居,元朝徵日本失敗之後,日本萌生了自己的帝國夢。明朝建立後,日本人覺得朱元璋能打敗蒙古人值得敬畏,但已經不是之前的崇拜了。日本要求和明朝建立平等的國家關係,而不是藩屬國,明朝是拒絕的。日本派出倭寇騷擾,並在萬曆年間入侵,可惜戰場上失利了,但日本的野心越來越大。

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後,對於日本人又是一次震驚,日本對中國的態度,由對明朝的敬畏、試探,變成了對清朝的鄙視。連朝鮮的李氏王朝也想要反清復明,但推翻清朝談何容易。日本則顯得比較理智,他們提出了“華夷易位論”,中華正統已亂,滿人作為夷狄入主中華,滿清統治了100多年,中國已經變成夷狄,而日本則以中華自居,連朝鮮、越南也自稱為中國。

為什麼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

在清朝國力強盛的時候,尚能維持秩序和平衡,但到了晚清,隨著雙方國力的此消彼長,中日爆發了甲午海戰。日本發佈《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文中說:滿清氏元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此語是否認清政府的合法性,也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的祖宗。

整篇繳文其實就是說,中日都是中華,同種、同文、同倫理。但中國被滿清非法佔領了,我們是來解放你們中國的人,解放後兄弟我就回日本去。當時許多漢族知識分子和軍民抗日熱情下降,反而期待日本戰勝,藉此推翻清政府。戰爭結束簽署馬關條約,日本人不承認這是中日戰爭,而是日清戰爭,清朝不能代表中國,清朝只是夷狄,他們只是對清作戰,而不是對中國作戰。

為什麼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

李鴻章站在中華正統的立場上據理力爭,試圖告訴日本人,清朝才是中華正統,日本人只是中國曾經的藩屬國,充其量只是個小中華,要搞清楚狀況。但日本人的回答讓李鴻章難以回答,清朝代表中華正統,那你們的衣冠禮制和皇族血統,哪一方面遵循周禮了!馬關條約,象徵著中華文明圈,在文化和軍事上的雙重終結。

日本和中國裝兄弟的姿態持續到巴黎和會,在一戰中日本趁機佔領德國殖民地山東,當時宣傳自己不是為了佔據領土,而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日本勾結英國取得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日本已經自稱中華,再綁定孔孟,華夷真的要易主了。如夢初期的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北洋政府不敢在巴黎和會上簽字。

為什麼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

在日本變成工業強國之後,以中國為主導的東亞中華文明圈基本上崩潰,日本人要重建一個以日本為核心和主導的東亞文明圈。要實現這個帝國夢,就要提供理論依據,類似於“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日本人要用這些文化炮彈,徹底摧毀中國人對文化和歷史的認同,心甘情願做日本東亞文明圈裡的順民,在文化和精神上都自卑自賤,甘願匍匐在日本人的腳下。

為什麼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

很慶幸日本戰敗了,抗日戰爭帶給中國的,不僅是肉體上的毀滅,還有文化和精神上的重創,從華夷易位論,到大東亞共榮圈、支那人、東亞病夫、劣等民族、民族劣根性等,這都是日本人的文化炮彈,他們導致中國人缺乏自信、自我懷疑,以致崇洋媚外。所以請不要再說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了,日本宣傳這些的時候都是別有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