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当政,哥哥孙策子孙的结果都如何?

宜男

孙策生前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名叫孙绍,女儿姓名不详,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孙策的政治遗产理应当由孙绍来继承,但问题是,孙策去世之前,孙绍年龄太小,据说还不到说话的年纪,属于典型的孤儿寡母,在外有强敌内有忧患的情况下,孙策哪敢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江东基业。因为,这不明摆把自己老婆儿子往火坑里送么?

在这种背景下,孙策便让刚满18岁的孙权继承了自己的政治遗产,而孙权也不负重托,最终在江东开国称帝。但是,从当时的法理上来说,孙绍作为孙策唯一的儿子,他才是江东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更重要的是,当年孙策虽然将江东基业托付给孙权,但孙策一系的军政力量却依然存在,随着孙绍逐渐长大成人,他自然会成为孙策一系的少掌门人,并在东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自然是孙权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站在孙权的角度来说,也不可能把皇位还给孙绍。但问题是,孙权又不能公开否认孙绍是法理继承人的事实,因为,如果孙权敢否认这个事实,那就等于公开承认兄终弟及的权力继承原则是可以成立的,那孙权死后,他的弟弟岂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继承孙权的权力和地位,到时孙权的儿子,岂非也只有像孙绍一样靠边站。

也正是因为此,孙权在称帝后,追封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却只追封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孙权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他的皇位是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属于父死子继,而不是兄终弟及。而且,如果追封孙策为帝,那孙绍至少也得封个王才合适,那孙绍的势力就会更大,这个显然是孙权不愿意的。所以他只追封孙策为王,那孙绍封个侯也就足够了。而事实上,孙权称帝后也只给孙绍封了一个吴侯,而他自己的儿子却大都封王。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瓦解孙策一系的力量,孙权还亲自为孙策的两个女儿挑了三个女婿,大女儿先嫁给了顾绍,后改嫁陆逊;小女儿则嫁给了朱纪。表面上看,孙权对孙策一家那是格外照顾。因为他为孙策女儿所挑选的这三个女婿,那都是标准的牛人,他们要家世有家世,要地位有地位,要能力有能力,要才华有才华,基本都属于文韬武略兼备的牛人。

但实际上,孙权的这种做法,显然是把孙策一系的力量给瓦解了。因为,孙策的儿子孙绍,面对这三个牛气冲天的姐夫、妹夫,估计是不敢站在居中位置对他们发号施令的。这也就意味着,孙绍作为孙策一系的少掌门,却连自己最核心班底的妹夫和姐夫都搞不定,那孙策一系的力量还算完整吗?至少也是一分为三了!

客观来说,孙权的这种做法虽然不厚道,但除此之外,实在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结局。因为,孙权的权力就是从孙策那里继承而来的,这个谁也无法否认。如果孙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他和孙权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到时候恐怕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但现在,因为孙策的这几个女婿实在太牛,孙绍这个少掌门就会显得越来越暗淡和普通,那孙绍在孙策一系中的地位就会明显下降,因为这三个女婿,肯定不会愿意给孙绍当小弟。这样一来,孙策一系的力量就会被分散瓦解。当然,孙策儿女的地位也算是换了一种形式保存下来,因为不管怎么说,有这样三个牛逼的女婿,也足以让孙策的子孙享有应有的尊荣和地位。


小玲子说点史

孙策是三国时最有魅力的人物,短短几年时间,几乎从零开始奠定江东基业。这么一位有为青年,又容貌俊美,气质超群,时称“孙郎”。郎在当时是“小伙子”的意思,有才有貌称为郎,并不是长得帅就行。

孙坚遇刺身亡,孙策年仅十七岁,尚无战场经验。他是孙坚长子,按说可以继承孙坚乌程侯的爵位,但他让给了最小的弟弟孙匡。

孙策创业异常艰难

孙坚安葬父亲后居住江都,名士张紘在江都避难,正替母亲服丧,孙策多次去请教对时局的看法,他一再表示无可奉告。孙策下跪道:“先生大名远播,众望所归,求你裁决,何不指点一二?若成功,得报父仇,全是先生之力呀!”就这样,孙策有了第一位重量级的谋士。

当时孙策20岁,无一兵一卒。他向袁术求情,袁术没有交还他父亲旧部,让他自己到丹阳募兵。孙策带着吕范、孙河,在丹阳招募了几百人,在泾县遭到当地豪强袭击,人马损失殆尽。孙策回到寿春求袁术,袁术把孙坚旧部一千多人交给孙策,孙策才正式成为一名将军。

孙策把政权交给孙权,源于江东现实

孙策去世时,江东不仅时局不稳,连家族势力都在捣乱。一方面深山老林里的宗部不服从,地方豪强借机想要驱逐孙氏集团;另外世家大族们为自身荣华富贵,都想脱离孙氏集团投靠曹操的中央。

孙权的堂兄、孙静之子孙暠,时任定武中郎将,驻扎在乌程(今浙江湖州),他整顿军队,欲南下袭占会稽。孙策嫡系、会稽郡功曹虞翻听闻,遣人对孙暠说:“讨逆大人(孙策)英年早逝,我等当然要支持孝廉(指孙权),我已经率全城将士登城固守,下定了替孝廉除害的决心,望你三思!”孙暠知难而退。

孙暠明目张胆搞分裂,还有暗中跟曹操勾结的,此人就是孙权堂兄、孙贲的弟弟庐陵太守孙辅。孙辅给曹操写信,请求曹操率军南下,送信的人转而向孙权报告,孙权大怒,将孙辅的心腹全部斩杀,将孙辅软禁。

孙权还有个庶弟孙朗,后做到定武中郎将,与曹魏作战时故意烧毁己方茅草,致使军资短缺。孙权大怒,将其革除宗室户籍,并禁锢终身。

托孤孙权,是正确选择

孙策临终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也看出来,孙权是守业型的人物。孙权的军事能力一般,五次亲征合肥都失败。又嘱托到:“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赤壁之战,听了周瑜的,果然取胜;但是在荆州、刘备的问题上,孙权一直不信周瑜,而是信任主张孙刘联合的鲁肃,果然得不到荆州。

孙权并未加害孙策后人。孙策有二女一子,长女嫁给江东四大家族之一顾氏的顾邵,次女嫁给朱纪。儿子孙绍,表现不算突出,孙子孙奉因卷入谋反被孙皓诛杀,至此孙策绝后。


九州历史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年仅26岁,此前他已经扫平江东,建立了基业,正想趁着官渡之战的机会偷袭许昌扩大地盘,不想天不假年,撒手归西。

孙策留下三女一子,其中儿子叫做孙绍,由于当时孙绍年仅十岁,孙策不得已把打下的江山交给弟弟孙权,《三国志》记载: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当年孙权年仅十七岁,但已经隐隐有明君的迹象,孙策传位给他既是不得已,也是知人善任,孙权后来的表现十分给力,就连视天下英雄与无物的曹操也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上位以后对哥哥的子女还可以,三个侄女:

老大陆孙氏,嫁给了东吴名将陆逊。

老二顾孙氏,嫁给了吴国重臣顾雍的儿子顾邵

老三朱孙氏,嫁给了吴国武将朱冶的儿子朱纪。

孙绍,被封为吴侯,之后因孙登(孙权皇太子)之子孙英被封吴侯而改封上虞侯,死后由其子孙奉继承爵位,孙皓主政期间,孙奉因遭到猜忌被杀!



日慕乡关

孙权、孙策与江东

孙权是吴国太祖,谥号是不是文,也不是武,是“大”,是千古大帝唯一人。

他有兄弟五人,其他4人年寿不永,好像好运气都被他占了,他一口气活了71岁——古代的71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执掌吴国政权52年,是三国风流人物中活的最久,掌权时间最久的人。

不过孙策为人刚烈,好侠任性,在一次外出打猎时,被之前的仇家许贡的门客刺杀,受重伤,不久去世。临死前,传位于孙权,并说: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对孙权,寄予厚望。

所以,《三国志》陈寿说:(孙氏)且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

孙权建政追尊父兄

孙权当政时,年仅18岁,他的对手是曹操和刘备这样的江湖老手,一开始曹操和刘备也欺负孙权是个生瓜蛋子,以叔叔(他们都是孙坚辈的)的名义颐指气使,比如曹操写信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开玩笑似的威胁孙权。

孙权内有张昭,外有周瑜,曹操、刘备都没有能占多大便宜。如此勉力经营近30年,在曹操死了、刘备死了、曹丕死了,到了曹睿时代,孙权终于熬成了叔叔级,这才称皇帝,建立吴国政权。

在建立吴国政权时,孙权按照礼仪,需要追尊自己的祖先为皇帝。一般皇帝都会追尊至少三代,像司马炎就追尊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立了三庙,而孙权因为孙坚和孙策在汉朝都只是校尉级的小军官,因此就只立了他父亲孙坚一庙。至于孙策,也只追封一个王爵。

孙策都只是王爵,那么孙策的儿子孙绍,也就只能降低一等,被封为侯爵,连个世袭罔替的待遇都没有。

《三国志》评价:(对孙策)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孙权认为他兢兢业业做了30年,才把江东基业从6个郡扩大成4个州,江东的帝王基业是自己打下来的。对于他的父亲孙坚,孙权也只是出于礼法,追尊为帝。他对自己的祖先都很“俭”省,又何况对兄长呢?

真相:两可之间

陈寿生活在晋代,他还没有看到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惨象,一场让人触目惊心的王室成员大屠杀,其原因也多少也与司马炎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位先祖有关。司马懿倒还好,司马师是伯父,如果追尊司马师是皇帝,是否意味着司马昭的皇帝是兄终弟及?那么司马炎的叔伯兄弟子侄都有资格来要求皇位了。由此,造成了绵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直接将西晋王朝好不容易恢复的一点元气精神给打散了,司马王室自相残杀殆尽。

孙权只追尊孙策为桓王,那么就意味着,孙策的后代没有资格要求皇位,对孙策的子孙后代也不失为一种保护。孙权忍受了骂名,成全了兄弟之义。

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70年后,他的孙子,孙皓当政时,因为民间谣传孙策的孙子孙奉当为皇帝(民间谣言也能害死人),仅仅因为一句谣言,孙皓即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了孙奉。

孙权对孙策的子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皇室的事情,涉及到权利争夺,不像平民老百姓那么简单,说不上好坏。生在皇室,做不了皇帝,能平平安安地活着也不错(奥斯曼土耳其有一个制度,苏丹选定了一个皇子继承皇位,就会杀掉其他皇子)。

对孙策的女儿,孙权倒是不错,都许配给了江东大族的公子。皇室公主,也是皇帝们姻亲的一种手段,因此也说不上好坏。

姑且听陈寿的把,孙权,于义俭矣!反正孙权也被指摘了2000年,也不差今天吧。


而知而行

《孙策传位于孙权之后,只因为一句谣言,其孙子将孙策后代赶尽杀绝》:

三国时期的东吴,虽然历史上对其评价并不高,但是东吴却是当时实力非常强大的一方,东吴实力是远远超过蜀汉的。并且东吴的人才也有多于蜀汉,东吴数次以少胜多都是依靠人才做到了。而这一切都离开孙权和孙策两兄弟,孙策打下来了江东的基业,孙权则负责守住孙策的基业。

当年孙坚死后,孙策只得投靠袁术,最后不堪屈辱的孙策用玉玺换来兵力,通过自己的神勇打下了这江东基业,被称为小霸王孙策。而孙策起家仅仅可以说是依靠几副铠甲,没有孙策的身先士卒,就没有孙家的江东天下。所以孙策算得上是真英雄,而不像曹操所说的继承父亲基业,非英雄也。

而具有侠客风气的孙策,却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被仇家刺杀,重伤的孙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临终前将江东交给了其弟孙权。临终前还对孙权说:“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从这段话中就可以知道,孙策对孙权寄予厚望,而孙权也确实是做到了。

但是对待孙策后代的问题上,孙权却是非常不厚道的,孙权称帝之后,只是给了孙策儿子一个爵位,而且还是不能世袭的。虽然这其中的考虑又很多,但是根本就是孙权要防止出现同室操戈的悲剧,也就是孙权再为自己的儿子派出障碍。通过封爵这种方式,使得孙策的后代远离皇位,这其实也是害怕出现权臣,一旦如此那么孙策的后代就是最好利用的。

而孙权对待孙策的女儿,则是通过嫁给江东大族来拉拢人心,比较联姻这种方式是当时拉拢人心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孙策的女儿就被嫁给东吴的大族,但是这个结果还算是比较不错的,毕竟没有将其远嫁给偏远地区。不过这一切都是孙权在的时候,孙权对于孙策后代是缺乏保护的,明明知道他们容易卷入政治斗争。

在孙权死后,同室操戈的局面还是上演了。孙权的孙子孙皓当政期间,由于孙皓的昏庸,导致了民间传出了谣言,称天命要求孙奉为东吴之主,而这则谣言被孙皓听到之后,直接以谋反罪诛杀了孙奉一族,而孙奉正是孙策的后代。可怜孙策一生为东吴开疆拓土,后代却是如此下场。


小司马迁论史


从古至今,权力和地位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有的统治者和宗室后代甚至为了它不顾一些相应的感情关系而同室操戈,相煎太急,拼的鱼死网破,最终两败俱伤。

比如三国时期曹操的两儿子曹丕曹植,袁绍、刘表的两儿子。为了夺得大权,不惜反目成仇,斗的你死我活,但在其中却出现了一枝独秀,出现了政权界的一股清流,那就是孙坚的两儿子孙策和孙权。

这两兄弟并不像以上几者那样窝里斗,反而是互相珍重对方,相处和睦,尤其是孙策对孙权可谓是宠爱有加。在孙策花费几年时间将东吴发展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却不幸惨遭仇家报复,被毒箭射中脸部,身有重伤,不久就病危而亡。但在快要断气的时候,富有声誉的江东小霸王孙权将其帅印授予给了年仅十八的小弟孙仲谋。


本来孙策可以将其位置传给其子孙绍,但这一做法使得大家不得不赞叹孙策的广阔心胸,贤明之处,其母也言道:“其弟太小,不能将此重任赋予给他。”他便答道:“母亲放心,弟才胜儿十倍,定能治理好江东。”

并且孙策对仲谋言:“带兵打仗,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运筹帷幄,治理江东,守住这份基业,我不如你。”句句在理,评价中肯。当时的张昭和周瑜如同孙权的左右手,辅佐东吴的内外事务。

孙策可谓替孙权铺好了路,就等着仲谋在其上自由驰骋了,或许是孙权也想要有一番大作为,不想被说是吃着父亲和哥哥为其打下的老本,于是在管理好江东的同时,不乏将战略眼光望向远处,比如据地自守的同时,在察觉到关羽势如破竹差点逼得曹操迁都的关键时刻,仲谋处在温水煮青蛙的环境,其也料想到如若曹操败北,下一步就是东吴惨遭蹂躏。


说时迟那时快,仲谋与曹操取得交流结成孙曹联盟,关羽迫于包围之势不得不退兵自守,不料荆州也被攻占,二爷只能退守麦城在逃亡途中遭受孙权手下的吕蒙绞杀,命丧黄泉。

可见孙权实有攻城掠地之能,其才不可小觑。

我们回到题主问题上来,对于孙权如何对待亲哥的后代,在当时来讲也称得上是仁义了,至少没有因其的存在威胁皇权而将皇室子嗣赶尽杀绝,这就称得上是仁至义尽了。

在孙权称帝以后,仲谋将孙策追为长沙恒王,按照惯例,其应被追为帝名,但仲谋这样做可能是为了突显自己为江东立下的汗马功劳,不被后人所遗忘。对孙策儿孙绍也是给予虚位并没有实际权力。当时这样做也是合乎逻辑的。权力也应集中于一身,便于发号施令。


但在其后几世子孙,感情也拉远生疏,基本上是无多大血缘关系,相互之间权力的争夺也是比较激烈,甚至出现了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的情况,比如孙绍死后,他唯一的儿子孙奉继承了爵位,当时东吴的执政者是孙权的孙子孙皓,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孙皓随便找了个理由,便把孙奉给除掉了,令人唏嘘不已。


智化冰川

孙策一子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孙权登基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为上虞侯。

孙策三女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权以兄策女配逊。”

一女由孙权许配陆逊为妻。

《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权妻以策女。”

一女由孙权许配顾雍之子顾邵为妻。另有一说顾邵死后,孙策之女转嫁陆逊,不过未找到正史记载,顾不予采信。

《三国志·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 》:“才弟纪,权以策女妻之,亦以校尉领兵

。”

一女由孙权许配朱治之子朱纪为妻。

孙策孙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绍卒,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

孙绍死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爵位。孙皓为帝时,谣传孙奉应为皇帝,于是孙皓将其诛杀。


平凡2850

孙权对其兄孙策子孙的处置并没不厚道的地方。这是维持政权稳定的必然措施。如果孙权真想把他们保护的更好,反而应该在晚年时,剥夺他们的爵位,给他们大笔钱,将他们送出东吴,让他们去隐世居住。古代的王室内部斗争,是很难避免的,往往都是血淋淋的,离的越远越好。生在帝王家,终只有一人得享尊荣,其他人都是不幸的,远离它,偏僻处隐姓埋名,衣食无忧,逍遥自在才是美事。


沉140769451

孙策,孙伯服少年英才,以国宝御玺为抵押,从袁术那里借三千精兵,过江东扫平割据势力尽得江东之地,被曹操封吴侯,讨逆将军。孙策治军严明,军纪严明,后被仇人所伤,死时只有二十六岁。孙权临死时,他的儿子孙绍年幼,无力主管国家事务,身逢乱世为避免出现大权旁落,打下江东被他人占据的局面,决意把位子传给兄弟孙权。兄终弟及是古代权力接替的传统。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经常出现。如夏朝共历十四世,而十七后。孙权的确少年英物继承父兄之基业领有江东之地,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操,夷陵之战打败刘备七十万军队,后来还当了皇帝,曹操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兄终弟及的缺点是哥哥和弟弟的后代为了皇位会发生冲突,甚至出现兄弟相残的不幸。孙策和孙权的后代也不可避勉这种不幸发生。孙策有一子孙绍,孙权对这个侄子还箅不错,229年,孙权当上皇帝后封孙绍为吴侯。后来太子孙登子孙英受封吴候以后,孙绍改封上虞候。孙权的孙子孙皓当上皇帝以后,孙第的孙子孙奉也继承了上虞候。孙皓沉弱酒色,专于杀戳,变得昏庸残暴,非常不得民心,而孙奉为人豁达深浮众望。有一段时问传说孙皓病故了,,当时民心都归向孙奉有立主之意,后来孙皓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怒把孙奉给杀了。



关东侠客

孙权当政时,对待孙策的追封和孙策的子女确实有点不太厚道,但是至少保证他们得以善终。

孙权称帝后,并未追封兄长孙策为帝,而仅仅是追谥为长沙王。孙策长女先许配给顾雍的儿子顾劭为妻,顾劭死后改嫁陆逊,吴国“长公主”的两次婚姻都是孙权许配的,长沙王的女儿俨然成为“大帝”笼络东吴士族最好的政治筹码;小女儿许配给朱纪,朱纪是东吴开国元勋朱治的儿子,大将军朱然的弟弟,仅官至校尉(三国时期相当于低级军官)。

而对待唯一的侄子孙绍,孙权始终没有放弃防备过,仅仅封吴侯了事,而且还因孙权太子孙登之子孙英被封吴侯,孙绍被改封上虞侯。死后由其子孙奉继承爵位,此后事迹不详。孙奉在孙皓在位时被诛杀,而那个时候孙吴都快亡国了,孙奉仍死于帝位流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终孙权一朝,孙权对孙策的身后事处理和对待孙策子女的处置上面确实不太厚道,始终无法让人信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