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有恢复的必要吗?

大观品读

恢复繁体字是开历史倒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帮人以弘扬传统文化之名嚷着要恢复繁体字,这是不可能的,违背汉字发展规律,倘若非要执意恢复繁体字,可以说是开历史倒车。

首先,汉字一直在简化。汉字的原始属性是一种记录、传递信息的工具,这种工具一直在朝着越来越方便人们使用的方向发展。例如汉字从篆书变成隶书,隶书变成楷书,都是为了使用方便,而且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中都伴随着汉字简化,目的是方便使用,如果谁说要恢复繁体字,那就干脆回复到小篆算了。

第二,汉字简化并不是简单的做减法。可以说现在使用的很多简体字以前都有的,只是规范了一下,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比如说“万”字,有人认为是“萬”的简体字,其实不然,“万”字古已有之,所谓的汉字简化只是把“万”定位规范字,事实也证明,“万”字使用起来比“萬”方便的多。

第三,汉字不可能逆生长。就如同现在收割麦子用收割机而不用镰刀,倘若谁说要弘扬农耕文化为名提倡全国所有的农民使用镰刀而放弃使用收割机一样,那是开历史的倒车。

但是并不是说繁体字一无是处,喜欢繁体字可以去学书法,书法作品中出现的字一般都是繁体字,当然书法是艺术,艺术和实用是两回事,就如同“台湾的乌龟”,简体写起来就是这么简单,可是繁体呢,“臺灣的烏龜”,谁写谁知道。


书法雅集

关于恢复繁体字的必要性,近十年开始讨论起来,尽管支持的人还是少于反对的人,但终归是引起关注,也有部分有识之士呼吁恢复繁体字,这是好事,通过辩论,至少还有恢复的可能性,毕竟现行的简体字实施已经六十年了。

文字对于地球上大多数的人来讲,不过是个符号,在这个角度来讲,不管是拉丁文,还是阿拉伯文,只要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使用者都是一样的。

但对于汉文化圈的人来说,汉字却不只是个符号而已,传统的汉字尤其是繁体字承载大量的意义,字字意义深远,形象而生动,让人望文生义。


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正是汉字,几乎所有的文化形式都离不开汉字。比如诗歌,可以通过朗诵来让听者产生诗意和音乐美感;但通过阅读又能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每个汉字都含有诗人创作诗歌时的信息,对于使用典故的诗歌更是需要通过阅读才能理解;而通过书写诗歌特别是书法作品,又能最大程度还原诗歌的视觉美感。

所以首先要反对的是汉字拉丁化,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阉割。


如果这一点,大家都认同的话,我们接下去再说汉字简体化。

简体字从推广者的初衷来说是好的,实际上也加速了扫盲的进度,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都落后的五六十年前,实施简体字不应受到过分的批判。

但是,当今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技术手段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繁体字的学习和再学习完全不成障碍,繁体字替换简体字也不是完全行不通的工程,关键还是大家想不想恢复繁体字。

对于大多数人来谁,使用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可以的,毕竟现在真正需要提笔写字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甚至很多人提笔忘字,大多数人大部分时间的文字交流是借助手机和电脑,关键还是在于文化战略决策者和参谋者。

在此也顺便提下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曾经在1975年开始推行,但在1986年又宣布废止。那次的简化更彻底,也简化得更不像汉字,几近阉割。


最后,明确表个态,笔者支持恢复繁体字。在阻力太大的情况下,可以先恢复部分简体字,那些字实在失去了“她们‘’的本义。


六甲番人

《部分恢复繁体汉字大有必要》(一)五十年代汉字的简化是急功近利的事,把旧中国普及文化和学习汉字的人多人少,归罪于汉字笔划太多是急为片面和伪科学的,这也受了胡适新文化运动影响,当时多少文化狂人想消灭汉字,看看香港台湾和华人世界仔繁体字代代相传,就知道普及文化这和学繁体字没有任何冲突,繁体字是古老的祖先发明创造出来的,凝聚了祖先们的智慧在其中,我们理应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二)繁体字可以很好的解释和说明这个字的由来,因为古人就是根据形声、指示、会意、象形等造出的,对每个汉字的历史变迁,对字义的深刻理解,是做为一个中国人最长久不变的人生乐趣,对了解历史,探索古代文明实在是可以借鉴很多。你现在看明清民国留下的上千条楹联,每一个字和词都要从字义理解了,那样得来的是中国文化的全部基因,是非常幸福和振奋人心的知识。

(三)当今社会浮躁,礼崩乐坏,对传统的文化的复兴和传承显得更为急迫和必要,中国文字更是承载文化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学习繁体字好处多多,值得大力提倡和积极支持。前两天我教三年级小孙子学汉字,发现现有的教材已经把繁体字标在旁边,这是笫一部,以后的中国,可以部分的恢复几十个常用的繁体汉字,各种纸网媒电视台文化类节目都要做促进派,在简化字旁加注繁体字,长此下去收獲必豐,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国家及教育部必须重视起来。








长江39563631

问题:你认为有必要恢复繁体字吗?

繁体字也叫繁体中文,和简体字相对应,是汉子简化运动之前的一种字体,广义上指中国古代的字体,包括隶书、楷书、行书、篆书、草书,狭义上指的是1956年之前,中国的通用字体,繁体字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且传承有序,目前港澳台还在使用这种字体。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简化字,广义上的简化字是古代出现过的俗体字或者异体字,现在一般指的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字体。

关于要不要恢复繁体字,最近的争议比较多,著名的导演冯小刚曾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的繁体字,他说:亲”的繁体是左边一个“亲”,右边一个“见”,组成了“親”;“愛”是在“爱”中加了一个“心”。这两字的含义是亲要相见,爱要有心。结果简化后变成了“亲不见,爱无心”。认为很多字简化以后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变得索然无味。


繁体字是自然的传承过来的,和中国上古的文字都是相通的,认为的简化不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当下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形式。

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简体字方便实用,写起来、记起来都简单,但其实真正复杂的繁体字并不多,大部分繁体字都比较好记。

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我觉得有必要部分恢复繁体字。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啦。


不二斋

还有人不断的提恢复繁体字,包括一些人大代表,脑袋有点水了,那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想去了解简体字的来历,他们可能还以为简体是近代凭空创造出来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创字大师,也一定思想家大师级的了。

1、汉字的发展,几千年来,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楷书(繁体、简体),本身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

2、简化的目的主要是便捷书写、信息快速传播;

3、简体字不是现代人新创造的,现在的简体字基本上魏碑、唐贴中能找到;

4、简体字大多从草书简化、简单字合并繁杂字、俗体字传承而来,不必把繁体与简体割裂。

5、大陆自推行简体字方案以来,起到极大的扫盲作用,对汉语国际化也产生积极效果;

6、互联网,特别移动互联网普及以来,简体字的传播优势已经显现。

网上总是流行台湾人攻击简体汉字的段子,下面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厂空空等,其实是攻击者不懂中华汉字文化的传承,好象简体汉字是大陆凭空生造出来的,看看本文下面配图的字:

[爱],由草书局部简化而来,草书中心字常常只用一横草过,

[干、后、厂]等简体字形,早在甲骨文时就有了,只是用简单字形合并了复杂的字形,

[亲]字,在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碑贴很常见,当时简体亲字被称为俗体字。

亲,本来就有至亲、靠近、亲近的意思,有见无见都不影响表义。

现在大陆的学习简体,同时很容易认识繁体,是一种最好的模式,就象大陆人能看懂港台的繁体报纸,而港台却读不懂大陆的报纸。所以不管是联合国还是其它众多国家(特别是欧美、东南亚国家等)都是支持简体字汉语的。

按问题中所说,简体字就不是中华文化了,还说消灭了训诂说,是不是一种笑话,大学中的训诂学教授都失业了?

从简体恢复到繁体,是逆潮流、逆社会发展趋势的,也不可能逞的。



汉字谷主

曲解了文字的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注重传承是应该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到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丢弃,越是盛世,越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


但现在有很多打着弘扬文化旗号的行径,让人啼笑皆非,恢复繁体字就是其中之一。

繁体中文即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如果说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那你让前面三千年的文化和文字颜面何存?而且即便是繁体字本身,也是一直在变迁中。

文字是符合,是工具,是一种形式,有价值的是文字承载的活的文化,而非文字本身,不要曲解文字的意义。


关于训诂


先进文化的载体

我们说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这没有错,具体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诗歌,曲艺,书法,书籍等等,而五千年里文字在不断演变,融合,但都没有妨碍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始终盯着车上的货物就可以了,至于是什么样子的车再拉货重要吗?我们推行简体字这么多年,可曾丢了哪些文化?即便真的丢了,又是因为简体字吗?如果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不关注了,你更换一种文字,难道大家就会重拾古风?



哲学追求

先人造字的历程和文字演变的过程本身就记录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古人们世界观,科学观,文化观的变迁记录。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但不要把这个伟大的过程等同于繁体字,那是结果之一,我们要研究和记忆的是过程,如果只是记住了繁体字,但不知道文字的演变又有什么意义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点最可笑,我们总是嘲笑棒子天天意淫,什么都是他们创造的,我们瞧不上这种行径,那我们自己就不要把这个名头看得那么重要。申不申遗,对于文化的传承有实质的意义和影响吗?是我们的,终归是我们的,如果我们重视,自然会代代相传,如果不重视,就算申了遗,国民却不关心,有什么用?文化是静水潜流,不是纸面上的头衔。


凝聚更多的华夏儿女

如果因为简体和繁体,导致了华夏儿女的分隔,我能想到的只有台湾了,就他们大面积使用繁体字,且不说少数服从多数,台湾不和我们团结,不回归我们怀抱,不是因为我们不使用繁体字吧?为了2300万台湾人民,让13亿大陆人民更改文字使用习惯,付出的成本有多么高昂可曾计算过?文字这东西,从来不是影响分裂和统一的因素,你看朝鲜和韩国,文字统一吧?凝聚了吗?


在书法中的优美

的确,我也很喜欢看繁体的书法,但我不认为简体的书法不美,也许差了一些味道吧。但是书法,现在是一门艺术,不是老百姓过日子,国家发展天天要用的东西,作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当然可以学习和使用繁体字,也期待更多美好的作品诞生,我们愿意欣赏,但不能因此就拉上所有人一起玩。如果这样说,国画是不是也要强制推广和取代引入的画派?


计算机输入法降低了繁体字推广门槛

这一点我认可,但恰恰是这一点否认了笔者前面所有的论点。如果连你自己都认为现在这个计算机的世界不需要书写,那恢复繁体字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样使用的是拼音,只不过打出来的符号换了一个样子,但是谁又会去在意这个样子的差异呢?谁又会去在意它后面的文化和美感呢?


我们五千里的历史有着很多即便在几天看来也无比优美的成就,繁体字,汉服,国画,诗词,但时代是在不断进步,如果高效地前行是主流,我们在提倡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也不应该逆流而上,武断地回溯降低生产效率的方式。传承的是文化,不是载体,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在刀枪剑戟的封建社会,在如今这个移动互联的信息社会,我们的文化都不曾中断,都不曾因为承载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演变而丢失,以后也不会。


爱陪娃的熊叔

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记录下来。于是,人们便结绳以治,或画一些简单的图画来记录。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忘记了结绳和图画所记录的意思,不知道记录的是什么?于是,有了黄帝时期仓颉造字。方便了人们生产生活。可见,文字的出现就是方便人类记事和交往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现其他国家的文字各种各样,不方便人们认识和使用。于是,秦始皇便下令统一文字。从此,我们的文字统一起来,方便了人们学习认识和使用。可以说文字的统一,是秦始皇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之一。

在人们学习和使用文字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汉字的笔画太多,不方便认识和使用。由此,在非官方的文字使用中,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对有关文字进行了简化。尤其是出现了行书和草书之后,开始了大量的运用,成为约定俗成的字,这就是简化字的由来。只不过是非官方的。

民国时期,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对汉字进行简化的必要。对汉字进行简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九三五年八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表,收录简化字三百二十四个简化字。这是中国大规模推行简化字。简化字的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简化字收录最多时达到了一千七百个汉字。最后,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终止了这项运动的发展。由此,可以看来文字简化的重要性。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识字运动。让全国人民甩掉了文盲的帽子。此项运动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壮举。让我们看看当时所做的工作:

一、一九五二年二月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成立;

二、一九五四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收字七百九十八个,简化偏旁五十六个,并废除四百个个异体字;

三、一九五五年二月二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二百六十一个字分三批在全国五十多种报刊上试用。

四、同年七月十三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

五、同年十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减少为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减少为五十四个。

以上,就是我国党和政府为了简体字所做的工作,自简体字推行以来,给人们使用文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现在,有十几亿的中国人在使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在使用。台湾和香港由于历史原因没有使用。

现在,有些人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要求恢复繁体字,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什么简体字影响了中国特有的书法了,申不了遗了,要恢复传统文化了等等。试问,你知道什么是传统文化吗?简体字影响书法了,古代书法大家王羲之就用简化字,也流传了两千多年,他的书法成就难道不比你高?参加简体字工作的专家学者没有你有文化?要求恢复繁体字的人简直可笑之极。


冉兄说事

,


海岱山夫

近年来,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之纷争不断,也有不少人,甚至砖家学者提倡恢复繁体字,从文化的角度来讲,繁体字是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内涵的,但是从文字的发展源流来讲,就算是繁体字,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历朝历代都有改动,只不过现行的简体字,对繁体字改动比较大而已,50年代以后,国内就开始推行简体字,目前除香港台湾等地区沿用繁体字,以及中国古文字研究,书法艺术方面使用繁体字之外,大部分华人,大部分场合都使用简体字了,在外交场合对中国的简体字也是认可了的,所以如今重新恢复繁体字使用并不适合事宜。



那么,我们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文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据公开的考古材料证实:汉字发明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而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这就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这将近六千年的演变历程是:半坡陶文→东夷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这个脉络基本清楚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演变了。

繁体字也就是指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著差异。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钱币都是不一样的,直到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后,由李斯改造的隶书才成为统一的文字,在东汉盛行,这才与现代繁体字字体较为接近。这种繁体字,虽然历经各朝代的演变,但是直到20世纪都是中国及华人地区通用的书写文字。



那么繁体字又是如何简化的呢?

近代的汉字简化,最早源于1909年,陆费逵在其文章中《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首次提出。1920年至1922年,钱玄同等人又提出八种汉字简化原则。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这就是近代以来繁体字简化的大体情况。



我们现行的简体字是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审定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收录认可的简化字暂时共有2235个。也就是我们目前通用的常用字。



这就是我们汉字和繁体字简化的情况,那么今天不禁要问,这些繁体字还需要恢复吗?我认为是不需要全面恢复的,因为文字的沿用历朝历代都在改造,已经不是汉字最初的形式了,所以现在的简体字也是符合当代现实情况的,况且这并没有改变字词的意思。文字的演变不是文化的倒退,而是进步!



但是在不可否认,繁体字在当代的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仍有其价值和使用空间,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所以仍保留着繁体字的使用,同时也允许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继续使用繁体字!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恢复什么繁体字,直接恢复甲骨文象形字好了。

有些简体字失去了原本汉字的形意等等传统,进行微调就是了,在文字没有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前,恢复以前的文字简单说是瞎胡乱,开历史倒车,严重来说就是保守落后,做事不过脑子。

说句难听的,文化传统是不可能永存的,文化和传统只有适应当时社会的才能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文化传统是必然会被淘汰的,钟鸣鼎食,脍炙人口,桑间濮上,退避三舍这些都是有着当时社会环境的,现在哪一件能重来?

文字也是一样的,是必然会跟着时代向前走,可以肯定的说未来的文字绝对不会是现在的字体,但也可以肯定的说也不会是繁体字,要不然,我们是恢复甲骨文还是金文,是大篆还是小篆,就是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文字也是承载着文化内涵的,是不是同样也给恢复了?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走,而不是为了走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