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美猴王之明、清、現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洪武窯(1369-1402年)明洪武二年開始燒造,始稱官窯。洪武窯土質細膩,體薄,釉裡紅製品最有名。釉裡紅瓷器是一種用銅紅為呈色劑,在白瓷的素坯上描繪花紋,再罩透明釉於高溫條件下燒成的釉下紅彩瓷器。其燒製工藝與釉下青花相似,製作相當複雜,釉下的呈色極不容易掌握。銅紅金屬在高溫下容易揮發和在釉中擴散,必須十分準確地把握適度的火候,溫度過高銅紅會全部地揮發;溫度過低,釉色汙暗泛黑。明洪武釉裡紅器,髮色豔麗純正的極少,一般都為深紫紅中微微泛灰色,更多的是燒成赭灰色或紫褐色。


這件明洪武釉裡紅玉壺春瓶,撇口、長束頸、溜肩、垂圓腹,圈足。通體以釉裡紅描繪花紋,裡口繪卷草紋邊飾,頸繪豐滿的蕉葉,腹繪四株纏枝蓮,枝條隨意延伸,起伏自如,具有明快的節奏感。近足處是一週寬肥的蓮瓣,花瓣內單線勾描渦卷紋。胎釉潔白緻密,器裡釉層厚薄有勻,並有下垂的流釉痕。底足平切,釉不均,薄處泛黃,細看足內白釉上有細如髮絲的刷抹痕。胎體雖經極力修整,但仍可看到接坯痕,用手輕撫頸下,腹中部有明顯的凸起稜線,是分三截接坯成型的。

真假美猴王之明、清、現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明洪武 釉裡紅玉壺春瓶

真假美猴王之明、清、現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底部

清康熙仿燒洪武釉裡紅玉壺春瓶,是以真品為藍本全力摹制的力作。形制完全相同,只是頸部略細長,腹微瘦。造型帶有康熙本朝瓷器的秀美靈巧,不如明初時的古樸渾重。胎骨和底釉顯現出康熙瓷器細、硬、潤、白的突出特徵,釉下紅彩是純正豔麗的鮮紅色,為洪武玉壺春泛灰的淺紫紅色調所不能相比。由於頸部略細,所繪蕉葉紋也變長,主莖脈沒有留白的中空現象,蕉葉的邊緣則成圓軟的弧線。腹部的主體繪飾的是四季花卉,但在技法上是以料水的濃淡來表現層次,葉子畫的短肥寬大,多呈三瓣形狀;蓮瓣略瘦,而且各自獨立,互不干擾,裡心繪的附加紋飾也不是單線勾畫,而是康熙朝蓮瓣常見的塗紋方法。底足足牆略高,足根圓鼓,足內角與底平面呈90度直角,底釉青白透亮,釉面平滑細潤,帶有康熙器底修坯規整,胎質堅硬的典型特徵。裡口釉亮緻密,厚薄一致,沒有絲毫垂釉現象。清初的接坯工藝日臻完美,從器外觀察或用手撫摸都找不到任何接坯痕跡,它較真品更完好更精緻。

真假美猴王之明、清、現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清康熙 仿明洪武釉裡紅玉壺春瓶

真假美猴王之明、清、現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底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在1990年接受了一件捐贈的釉裡紅玉壺春瓶,較真品略矮,形制十分相似,花紋也照真品繪製,底足平切,腹有接痕。只是通體的白色底釉白中閃青灰色,釉下的紅彩不是紫紅、褐紅、鮮紅,而是桔紅色。針對這件捐贈品,同行中引起一番探討研究,因為它既有真品的某些特徵,也有仿品的蛛絲馬跡,為了求證,借用了科學測試手段,結果分析數據接近真品。對於桔紅色調釉裡紅的解釋,開始認為可能是由於海水的浸泡民,使銅元素產生了化學變化,因而泛桔紅色。但後來經過分析取得了一致意見,認為鹼性的海水浸泡只能讓原有的紅色更加晦暗無光,而不可能越腐蝕越鮮亮,所以桔紅色調是不可能的。再細看紋飾畫法死板、拘謹,顯出許多人為加工的痕跡,在反覆的對比研究中最後確認;這是一件憑藉現代科學手段製成的仿品。所以在鑑定古陶瓷時還要產足於經驗,再參考科學分析數據綜合判定。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複製古瓷的胎釉成分及結構並不是一件多難做的事情,但是要想恢復古瓷所體現的那種歷史、藝術、社會的精神風韻,目前還不能輕易做到。

真假美猴王之明、清、現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現代仿品

真假美猴王之明、清、現代釉裡紅玉壺春瓶

仿品底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