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南风几时

为什么有些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如下:

所谓的亲密关系,是心理学流派中的一个分支,也被称为关系心理学。本意指的是不限年龄与性别的两个人相处和谐融洽的关系,而在现今,如指异性之间的关系,比如情侣恋爱、夫妻伴侣等之间的关系。

那么,个体难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原因,其实有很多:

1.回避型依恋人格,又叫做逃避型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是无能应付。产生这种人格障碍的,多数是因为在幼年时期,与自己的亲密抚养者没有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故而会渐渐地放弃了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从而在成年后也会失去这种需求,或者可以说这种需要被其压抑在内心深处了。故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2.沉陷在以往的痛苦经历当中,难以让自己感到释怀,故而会打心底里去排斥可能出现的同样的遭遇。比如某个体因为受到了关系的另一半背叛或是伤害,所以就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异性都是这样的人,一旦建立起了亲密关系,就很可能再一次被背叛与伤害。这类人主要是因为过往的伤害对自己而言,体验太过于糟糕,故而直接抗拒关系源。而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

3.个体心理感到自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拥有美好的亲密关系。比如认为自己相貌丑,而追求自己的人又是一个很好看的人,因此形成的落差让自己难以去接受这样的关系,平衡感情。

难以建立起亲密关系,是有因有果的事情,但是要建立起亲密关系,其实也是需要双方相互吸引才可以的,所以倘若不是因为没有追求者,不妨先看看自己所喜欢的那类人是有什么闪关点吸引自己的,而自己身上是否存在着某种特质能够吸引到这类人。

总而言之,关系本是一门大学问,需不断思考与进阶才是。

以上。祝生活愉快!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郑燕云】原创,转载请联系。


每日谈心

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需要长久,关爱的亲密关系,并且经常与他们愉快交往,从而保持我们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亲密关系给我们归属感,归属需要的满足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这个观点已经没有任何争议,幸福感与金钱没有本质上的关系,唯有亲密关系。而当我们的归属需求被满足,我们追求其他人际关系的主动意愿就会降低,所以亲密关系不在多而在质量。

建立亲密关系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当我们开始依赖他人的同时,也冒着很大的风险。亲密关系肯定可以带给我们支持和关心,但可能造成伤害,我们真的会害怕

我们害怕的原因可能跟我们的依恋类型直接相关。每个人的依恋类型不同,而不同的依恋类型会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产生各异但是同样重大的影响。依恋类型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行为,是从与他人交往的经验中习得的。心理学家巴塞洛缪提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分别是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

,从名称的字面意思我们就能够大概判断出我们自己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心独处和不被人接纳。

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

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者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而受到伤害。

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者让人依赖。

说到这我们会发现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做呢?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三种心理武器

第一个是接受暂时的孤独,如果你现在处于孤独感强烈的阶段,那么提升对人际交往态度的很有必要的,可以尝试询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你是否还对建立亲密关系保持信心?你开始怀疑美好感情的真实存在?你愿不愿意再给其他人走近你的机会?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消极的,那么无论你尝试交往再多的人,都只是提供了你的想法都是正确的证据,所以在没有接受孤独是暂时的这种状态之前,不要贸然尝试新的社交关系的建立。

第二点是增加目的性弱的真实活动。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之所以很多朋友都是沉淀于学生时期,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友谊大多基于陪伴,我们似乎并没有使用什么社交技能,就莫名其妙和Ta成为了分不开的好朋友。

所以我们现在要创造这种真实的互动,但一定要避免过强的目的性,比如这次邀约就是想拿下对方,那多半都是充满压力而以失败结束的。我们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对Ta的好奇和了解的期待,这样反而更容易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第三点是警惕自己的占有和批判。完美无缺的关系是不存在的,再亲密的关系也少不了磕磕碰碰。如果我们通过前两个步骤幸运地结识了志同道合,可以继续发展的关系,我们也要始终保持对对方的尊敬和欣赏,而不是评判的态度。


安慰记

胡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想成为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华大心理陪你助人自助!

有朋友问,恐惧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指恋爱关系、朋友关系。不敢谈恋爱,看似自信,其实自卑。从小跟父母的关系也挺疏淡。这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处理?

这样的情况通常由来已久,可能自己意识到它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但就是不知该如何下手。虽然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每次遇到想要与之建立亲密关系的对象时,就会下意识地有各种念头冒出来。比如,觉得自己不好,或担心自己会不会让对方感觉不舒服,又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展现自己等等。在这样那样的情绪作用下,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力量,阻挡着自己与对方关系的深入。



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通常来说,两个独立的人一开始素不相识,当两个人有了共同的目标而共事后,便成了伙伴关系;除此之外,这两人可能会因为在生活层面有所交集并且有了相似的话题与价值观而成了朋友关系;进一步,随着相互了解的加深,除了话题和兴趣共享之外,还能分享彼此的感受、过往经历以及对人对事的姿态并获得共鸣——这时候,两个人可能就走入了知己关系;如果两人是适龄的单身男女,又恰好心生好感,则可能接着发展成为恋人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不同人对友情的定义如何,也不论同性还是异性,不可否认的是,朋友关系的确是两个人走向亲密的一个标志。如果当两个人处于上述的“伙伴关系”状态下时,你未曾感受到恐惧;而当你们进入“朋友”状态时,你会感受到不适或焦虑的话,不妨首先试着问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对方的某个特质让你觉得不舒服,还是对方的一些举动让你本能地想去回避;同样的情况在不同的交往对象身上都遇到时有着哪些相同点;如果他们按照你所理解或者所担心的方式深入下去的话,在你不加以抗拒或回避的情况下,你觉得会发展成什么样,会感受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这些画面的真实性又可曾去验证过……


同样,关于恋人关系,你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思路来感受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恐惧与焦虑的内容与画面。当然,相比起朋友关系来看,恋人关系更近了一步。某种程度上说,在恋人关系当中,随着两人距离的不断拉近,你采取的与对方互动的方式与你从小到大跟父母或身边亲人的相处风格有着更密切的关联。换句话说,它很可能与你恐惧的源头更为接近。


此外,由于你“从小跟父母的关系也挺疏淡”,这就意味着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于亲密关系本身缺乏足够的体验,因此,对于建立类似的亲密关系本身也就可能缺乏概念,进而不知所措、进退两难、退缩……这就好比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被拉到台前让其指挥一场音乐会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有可能担心和害怕别人在这方面看轻自己,觉得自己不正常、奇怪等等。我猜测,你说的不自信,甚至自卑也是由此而来的吧。

由于来信的信息有限,我不清楚你的具体情况,尤其是你的亲密关系恐惧在恋爱、朋友等角色中是怎样的表现与个人风格。每个人的感受背后的东西都有所不同支撑,而上述的分析只是基于一般情况下可能的解读。希望这些分析能让你有所感悟与思考,并能在行动上朝前迈进一小步。这或许是打开死结,让自己朝着良性循环发展的第一步。当然,如果你觉得靠自己一个人推动这一切有困难,我也建议你不妨考虑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与专业咨询师的一对一工作,也许能有助于你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思路和道路。祝你一切顺利!

作者简介:
胡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立足当下,探索问题的深层原因,激发个体内在的动力,实现内心的成长,与另一个自己和解。
如果您认可咨询师的分析,可以关注我们的头条号,私信留下联系方式,向作者提问咨询。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人际关系的处理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学会的一项技能,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们需要长久,关爱的亲密关系,并且经常与他们愉快交往,从而保持我们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亲密关系给我们归属感,归属需要的满足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

在我们每一个人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创造这种真实的互动,但一定要避免过强的目的性,比如这次邀约就是想拿下对方,那多半都是充满压力而以失败结束的。我们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对Ta的好奇和了解的期待,这样反而更容易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而生活中不免出现一些反例。有的人因为过度强调“亲密关系”而用力过猛成了“假性亲密关系”。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因为有些人害怕承认“我真的在乎你”,害怕在承认后会被对方伤害、被拒绝、被抛弃,于是以假性亲密关系抵御这种恐惧和焦虑感,不给对方伤害自己的可能。


假性亲密关系事实上是不健康的,在这种关系中的人,可能会习惯于压抑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自我认知被规则所限制、害怕展示真正的自己,因而无法和他人建立真正接纳和理解的深度关系。

不管如何,我们每一个人都还是十分渴求亲密关系的。虽然建立亲密关系很困难,而且当我们开始依赖他人的同时,也冒着很大的风险。亲密关系肯定可以带给我们支持和关心,,让我们更加有勇气。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亲密关系意味着信任、接纳、美好与爱。那么有些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往往是来自于他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并不是在信任、接纳和爱的氛围下的。

那么既然认识到了这个部分就需要去改变,去觉察自己内心的缺失。

有一个男孩,他感到和人接触就像隔着一层透明的、厚厚的玻璃墙,他虽然看的到别人,听的到别人的讲话,却总是感到和人相处有距离。

想与人亲近,又不知道该如何亲近,后来了解到这个男孩的父亲经常会辱骂他、指责他、打他,男孩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就挨打了,他的父亲是一个脾气暴躁,不会控制情绪的人。

那么男孩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退缩,不与人交谈,虽然内心很渴望与人建立联系,可是做不到。

当一个人内心缺少爱,他内心就会不稳定。当男孩逐渐长大后,他依然感觉活在他父亲的阴影下,在家里会小心翼翼,生怕惹到父亲生气。

他感到生活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么他这辈子就完了,于是开始想改变,他要求母亲和他父亲离婚,因为他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了。

然而母亲并不想离婚,通常情况下母亲会有依赖特性,会去考虑离婚了又该和谁过?没准再找的人还不如现在的丈夫呢,哪个男人不会发脾气啊,他也有好的时候啊!于是她就会劝儿子。

可是男孩知道家里经常吵架是常态,安稳才是不正常的,总提心吊胆的生活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并且男孩的父亲也会殴打母亲,只是母亲会经常原谅父亲,她会去想自己的错,是否是自己招惹了对方发脾气?

男孩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久而久之对母亲也会感到厌烦。我们看一下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当他去建立亲密关系时,他会怎么做?

往往是初始阶段还是能相处很好的,可是再接触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问题,他会自动地模仿他父亲的模式去行事,因为越痛恨一个人越会成为那个人,他也会因为情绪失控做出伤害与他建立亲密关系的人身上,并懊恼不已。

男孩想到得先自己成熟起来,才能拥有成熟的人际关系,但是家里就是污染源,该怎么解决呢?后来男孩成功说服了母亲离婚,他不想再被他父亲伤害,他告诉母亲无论以后怎么样,也不要再和这个男人过下去了,因为不值得。母亲也越来越发现这样的环境是对她自己和她儿子都是不好的。

经历了艰苦的离婚后,男孩和母亲都瘦了很多,但是母子俩感觉得到,今后的生活会步入正轨。母子二人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相依为命,虽然偶尔也会吵架,但是会想到如果与家暴男分开了,可是模式依然又和以前一样,那么分开的意义是什么呢?

于是母子二人痛定思痛,开始改过自新,后来又组建了新的家庭,男孩的后爸给男孩的帮助很大很大。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他后爸给他人生指引方向,督促他改变性格缺陷,完善他人格,修正他德行,开启他智慧,他很有可能就成为了他父亲的翻版。

男孩现在成为的很好,与过去判若两人,男孩的母亲也变好了,很少情绪化,会体谅人,男孩慢慢变得温暖和友善,虽然偶尔还是会有原生家庭遗留的一些旧问题,但是他会去意识到并去改正。

人最怕的不是问题的暴露,越暴露越知道自己需要改哪些部分,怕的是不暴露问题,怕的是对问题抱持着无所谓的心态。

既不为自己的幸福人生意义考虑,也忽略他人的感受与需求,逐步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很好的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又把它经营好呢?

举这个男孩的例子是想说明:你的过去是无法改变了,可以改变的是你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态度,以及你今后想做一个怎样的人,你对现在和未来是有把控和决定的。

所以就需要调整认知,转变观念,努力去褪去来自原生家庭不好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焕然一新。

新模式在建立起来时,需要他人在身边的陪伴和帮助,因为他会在遇到问题时又用了旧模式,所以得让身边的人做到善意的提醒和温柔的坚持,帮助他重塑人格,唤起他内在的善与美好。

一个人能变好,是他能不断在身边感受到爱与美好。你无法给出你没有的东西,他以前是缺乏爱的能力的,那么他就不会给出你关心和呵护的行为。

所以只有你先去关心和呵护他,让他感受到温暖和善意,他才明白,哦,原来人际关系可以是这样的。

为什么我们看一些治愈类的动漫和电影会让人感动呢?是因为它们表达出了很多美好的元素是在我们生活中不常见的,所以我希望我们今后因为感动而流泪的更多一些,因为痛苦而流泪的要少一些;因为善意而表达微笑多一些,因为愤恨而皱眉少一些。

我们内心都是希望快乐的,幸福的,幸福是一种持续性的快乐的状态,快乐是心情的愉悦的感觉,愉悦是你内心平和的状态,所以我们才需要不断去学习智慧和修正言行来让内心达到平和,喜悦会在内心生发出来。

亲密关系中的磕磕碰碰是肯定会有的,在遇到问题时心平气和地去解决。只有我们先成熟起来,我们才能和爱的人一起来一场亲密之旅。


心灵之音的空间

有些人的确比一般人更难以建立亲密关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爱无能”。


有一种很典型的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他们在婴儿期,母亲对他回应不及时,表现冷漠。孩子长期受到忽视,容易发展出“回避型”依恋风格。他们因为从小跟人联结困难,或者后来经历重大分离,所以放弃与人联结而和事与物联结。如有的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人酗酒抽烟,有的人成为工作狂、学习狂。他们无法对人产证真正的信任,也很难从关系中获得真正的满足。


有的人表现出非常重视关系,非常在乎跟人建立亲密关系。然而他们也有可能“爱无能”。他们也许是焦虑型或者紊乱型的依恋风格。紊乱型依恋风格的人,从小在与主要抚养人打交道时,抚养人情绪多变甚至会有虐待的言行,会让孩子本身产生恐惧心理。一方面他又很渴望跟人亲近,一方面又特别害怕伤害。这些人常常在成年后也是忽晴忽雨,情绪变化太大,甚至会有暴力行为。跟他们建立亲密关系也极为困难。焦虑型的依恋风格的人,小时候有时受冷落,有时被抚养者很关心,造成他特别害怕被忽视。所以很急切地寻求被关注,缺少安全感。他们需要花很长时间滋养才能培养出稳定的情绪和安全依恋的能力。


真正的“爱无能”,是跟自己都没法亲密的人。许多人从小跟父母相处过程中,因为父母对真实的孩子视而不见,对孩子投入很多期望或者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孩子为了迎合父母形成了“假性自我”,就好像带着面具生活一样。比如他天性可能很敏感胆小,但父母期待他勇敢,于是他假装很强大。跟这种人建立亲密关系也极其困难,因为他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青音约

难以建立亲密关系,有这样的几种情况:

1.不喜欢对方的接近和亲密的举动,从而让亲密关系建立受到阻碍。
2.没在一起的时候很有好感,但是亲密接触之后就容易失去兴趣和好感,变得兴致缺缺。
3.太过于亲密,就容易把对方当成了发泄对方,从而让亲密关系变得很糟糕。

对于这些对于亲密关系有阻碍的方式,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分析一下心理活动:

第一种情况下,是一种“回避型人格”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可以说佛系恋爱的人群,他们其实也渴望亲密关系,但是太亲近,会让他们不舒服,并且觉得有危险。

在他们心理有一个亲密关系的安全距离,超出了这个距离的亲近就会让对方想要后退。

最好的方式,就是要缓步前进,试探对方的舒适区,然后保持这个距离,不要太逼迫对方,保持一个平衡的进展速度,需要多配合一下对方的步伐。

对于回避型人格来说,他们从小就独立惯了,你不能强行把他拉到你认为舒适的地方,这会让他想要快速逃离,即使他还喜欢你,也会选择离开。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自身的要求很高,如果主动追求自己的,一定程度上是不够吸引自己的,但是自己主动追求的人,在某些地方很出色能够吸引自己去追求。他们不喜欢对方的献殷勤,就像是叛逆期的孩子。

如果自己喜欢的人,突然变得特别热情,她也会觉得吸引力下降,然后慢慢的降低喜欢的程度。

第三种情况,是焦虑型的人格,他们会在亲密关系建立之初,就冲进了热恋的大海,然后迅速的点燃激情,最后爱火冷却,产生了焦虑情绪。他们害怕被人伤害,所以果断选择先发制人,以此逼迫对方选择放手,然后自己才会觉得安全。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自身对于亲密关系的抗险能力不够,不自信才会选择远离对方,这也阻断了自己与对方更多的可能性。


岁月不安然

为什么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这和安全感的缺失有关。

实际上我们在和一个人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的时候,都会本能地感到一种恐惧,因为建立一段新的关系意味着不确定,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进入到一段新的关系里面,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他是不是真的爱我,我们相处起来如果不合适不匹配怎么办……

每个人都渴望在关系里面是安全的,这不仅仅指的是身体上的安全,更加指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我们总会渴望自己的另一半能够理解自己,能够真的让我们在心理上觉得能够把我们所有的事情都讲给对方听,而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想法,并且能够接纳我们和支持我们。

可是,这样的亲密关系是很难得的。

大部分的亲密关系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对这个世界、对所有人都感到绝对的安全,所以我们才会在最亲密的人面前各种“作”。这正反映着我们对亲密关系的担心。

同样地,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实际上也是对亲密关系存在着恐惧或者担忧。一方面我们渴望亲密关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和其他人建立联系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又害怕,害怕在亲密关系中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从而会面临失落,甚至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其实,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这件事情,只是我们的潜意识在告诉我们亲密关系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才让我们止步不前。如果说,我们能够克服这种恐惧,或者说我们对于关系的渴望大于这种对可能会失败可能会失落的担心和恐惧,那么我们就能够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

更多的,只有我们真的感到内心的安全感,我们才能够建立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林海



暖心理

有些朋友虽然平时和人打招呼寒暄,谈天说地都没问题,但无论如何就是无法和人建立起亲密深入的关系,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我们的感觉造成的误解,“别人和自己不亲密”或者是“感觉别人和自己不亲近”完全是两回事。人都害怕自己会被社会集体拒绝或抛弃,对此都怀有恐惧心理,而越是害怕自己被社会孤立的人,越容易产生自己无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感觉,如果重视这种感觉,就可以给我们正面的力量。为了和别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而努力,但另一方面过度的思虑会抑制我们的行动,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不安全感,因此不必过度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在人际交往中大胆向前走就是了。

不过也有些朋友不是感觉上的误解,而是确实无法和人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

例如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单纯接触原理,也就是人与人只要单纯地多接触,也有相互产生好感的倾向。每天都要和大家见面的新闻联播,播音员,大多数人都会对他们抱有好感,这就是单纯接触原理起作用的结果,然而,只有好感不一定能建立亲密的关系,为了建立亲密的关系,还有很多优点,也许问题就在于无意识之中,你在回避这些要点。

所以为了更好的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增加跟人接触的频率,多跟别人接触,增加好感度,这样也便于建立亲密关系。还有根据心理学的熟知性原理,详细了解对方,找出共同爱好,比如对方喜欢吃香蕉,我们就会请他吃香蕉,这也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类似性原理。建立亲密人际关系时,多利用心理学的这些原理,对我们真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桑代克的猫er

现在人很注重个人隐私跟情感自由。

题主提出的亲密关系,其实是有很多种的。情侣间,夫妻间或者朋友兄弟闺蜜间的亲密关系,由于现代社会有太多被最亲密的人算计跟背叛的事例,很多人都把自己活成了仙人球,与其说是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还不如说是不知道怎么建立亲密关系,最真心的一方总归是最吃亏的一方,因为,最亲密的人才知道刀子往哪儿插才最疼。所以,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大家都选择先顾好自己,但社会里也不缺乏热心肠仗义之人。

如果对方不想跟你建立亲密关系,你可以理解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者对方认为你不够诚意,再或者,对方根本不想跟你建立亲密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