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人性最美的部分

蒋勋:人性最美的部分

勳衣草丨蔣勳美學社

後臺回覆“音頻”收聽蔣勳老師精選合集音頻

關注

這些年來,全世界都呼籲要保護古蹟。我覺得不只是臺灣,全世界的古蹟都說明了一件事:過去人類在蓋房子時的心態,是希望這個房子能夠維持好幾代安居樂業。

像桃園新屋鄉范姜家族的百年古厝,你可以看到從渡海到臺灣之後,這個家族長時間居住在這間古厝裡,所以他們在建築材料的選擇、空間的經營上,都以人做最大的考量,因為他們不是為了賣房子,是為了人、為自己的家族、為自己的後代,打下百年的根基。所以這些房子如果能夠保留下來,會是建築上很好的一課,讓我們知道以前人是在什麼樣的心情下建築房子,而我們今天的草率、隨意,最後對人會產生多麼大的傷害。

我想這些部分可能是我們在談居住品質、居住美學的一些比較深遠的意義,也希望很多朋友能夠真正幵始從自己的家慢慢擴大,開始關心到整個社區、整個社會。

人類各種不同的文明在建築美學上的表達非常非常地明顯。

譬如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代表了印度建築美學的巔峰。中國的紫禁城、長城或者蘇州的園林也都是建築,都跟環境周邊的設計有關。

蒋勋:人性最美的部分

泰姬瑪哈陵

很多朋友去過日本,我們在京都、奈良,或是大阪可以看到很多座深受唐朝影響的寺廟,呈現出一種高雅和幽靜,從中體會到建築代表一個文化集大成的表現。

我相信很多人去巴黎一定會去拜訪聖母院、凡爾賽宮、羅浮宮,不管那些是教堂或宮殿,基本上都是建築,這些建築使用什麼樣的材料?築架起什麼樣的結構?建築出什麼樣的形式?完成什麼樣的空間?為什麼這些建築上千年來或者幾百年來,人們不斷地去學習?因為它們蘊涵累積了非常多人類生活的品質。所以你會羨慕古代的人生活在這樣的空間裡,他可以有這樣美好的生活。

除了教堂、寺廟、宮殿外,也包括對以往民居的研究,像林徽因與梁思成,算是在中國研究民居的最早一代。

我自己去過安徽民居,發現明朝、清朝在安徽居住的一般老百姓,竟然已經很注重生活品質了。我去拜訪在安徽黃山腳下幾個村落,小小几百戶人家,一條小河蜿蜒流過。

每戶人家每一天要到河邊淘米,洗衣服,甚至要在這裡刷馬桶。我們知道淘米是為了吃飯,刷馬桶是清潔排洩物。在那兒,居住的環境有一些共同的約定,例如不能在上游刷馬桶,否則下游的人家怎麼辦?都不能用這個水了!所以在下游不至於汙染環境的地方大家可以清洗馬桶;上游水源最清澈,讓大家洗米或洗衣服。

蒋勋:人性最美的部分

安徽宏村古村落

我在那個村子裡有很大的感動,幾百年前一個小小的村落,都是小老百姓,可是他們會訂出一項生活品質的公約。再想想看我們今天,社區裡車子該如何停,垃圾該如何處理,處處都發生問題,其實最需要的是一份社區的公約,如果社區裡沒有一份道德公約,法律規定訂得再嚴也是沒有用的。

我們都聽過所謂的“路霸”,有人強佔家以外的空間,變成自己的停車位......在這樣的狀況裡,就算城市規劃得再好,美感也都被破壞掉,因為大家缺少了共同認知的道德感。談到居住環境的品質,今天我們最大的難題,也許就是在這麼小小的島嶼上擁擠了這麼多的人口,個人空間跟公共空間很難做出明顯的區隔。

可是我想去過日本的朋友,絕對跟我會有同感:日本也是一個非常擁擠的地方,東京絕對不會比我們的城市來得空曠,也是非常擁擠,但我會被日本人的守法跟道德性所感動,就像他們排隊的秩序,以及每一個人遵守自己的空間跟他人空間的關係,那秩序是什麼?秩序就是你的尊重。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居住空間本身是難度很高的教養練習。

日本的居住空間往往比臺灣還要小得多。我到日本友人家裡,發現他們一家幾口人住的空間比臺灣小很多,可是乾乾淨淨。有時候他們的院子小到只有一米見方(建築學上,管立方叫見方。一米見方就是一米立方),可是他會懂得在底下鋪著白石頭、種一支竹子,回家時看到那一支竹子映照在白粉牆上面,完全像一張水墨畫般,非常地美。

當時我就聯想到古老中國的建築空間裡其實有類似的手法,像蘇州園林,經常在白粉牆前種一支竹子,稱為“以竹為畫,素壁為紙”。樸素的牆壁當紙,以竹子作畫,竹影子打在牆上就是一幅畫,不必另外掛畫了,這些都是營造居住環境品質跟空間的方法之一。

蒋勋:人性最美的部分

我會希望自己開始重視住家環境後,就不要只是各掃各的門前雪,我們也要開始去幫助清掃別人家門前的雪,這個社區才會好起來。

我曾經居住在一個大學的宿舍裡,即使是那樣高級教育品質的區域,未必能夠解決居住品質的教養。常常有人晚上偷偷把垃圾丟到公共空間裡;在一個孩子玩耍的小三角空間,堆滿了垃圾。

可是,那時候就看到一位老太太每天早上在掃校園,她是某一位教授的眷屬,年紀已經很大,滿頭白髮。我就去跟她聊天,說:“你幫大家掃地喔!”她說:“我不是幫大家掃地,我最近在練書法,就用掃把寫顏真卿的《大唐中興頌》。我把馬路當作一張紙,掃把當成毛筆,我每天在這裡寫顏真卿的字,在練功吶!”

我聽了很感動,她明明是在幫大家處理校園裡的髒東西,卻會用開心的方式說:“我在練功。”

我相信這是非常不同的教養。

教養有時候是一種人性的反省,就是你活在這樣的空間裡,願不願意將這個空間處理好,讓自己跟別人都感覺到快樂,並且也影響到周邊的人。

後來大學裡一些年輕學生也認識了這位老太太,開始跟著她一起掃地,每個學生都說:“我們跟老太太在學書法。”

這是很有趣的一個故事,其中讓我看到人性最美的部分。後來這個校園的角落,至少在他們每天“寫書法”的這個角落,你會覺得很乾淨,不再有亂丟的垃圾。

這是人性!你走過一個乾淨的地方,覺得地上這麼千淨,就不敢亂丟東西;可是如果是骯髒的地方,大家心想本來就這麼髒了,再丟也無所謂吧!可是,我們能不能扮演一個把東西撿起來的人,而不是丟下去的人?如果地上已經有九十九張紙屑了,我撿起來一張,就剩下九十八張,但如果我再丟下一張,就變成一百張了。我覺得維護環境品質最重要的,其實應該回頭問自己,在這個環境裡我究竟扮演什麼角色?我能不能再多一點對環境的關心,使周邊的品質更加改善?讓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多做一點提醒吧!

蒋勋:人性最美的部分

蔣勳老師用質感聲音,帶你一起發現文學之美,生活之美。願你在喧囂時代,與偉大的靈魂在書中相遇,找回最純粹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