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一切都在商品化、物化


當社會的整體價值觀是“唯利是圖”,年輕人的價值觀也只會有一個字:利。

以電視節目來說,媒體關心的是有沒有廣告,會不會賣?這就會讓年輕人模仿到一切東西都是可以用“買賣”作為價值判斷的。社會在製造商品,人也變成商品,在商品化、消費化的鼓勵中,就會產生令人唏噓的結局。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如果要檢討的話,就應該視作整體的、全盤的檢討,而不是在個體行為上。因為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

其實,我們的社會對於人的商品化、物化,比歐美國家嚴重許多。你可以看到教育也在商品化,一切都在商品化,連宣傳公益都要靠廣告包裝。

這個現象讓我非常害怕,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一點,並以實際行動做一些制衡的話,就只能被牽著鼻子走,而那些令人錯愕的事也會繼續發生。我們無法期待打開報紙會看到什麼好消息,照這樣下去,結局只會越來越嚴重。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工業革命最先發生在英國,距今約兩百年,而制衡的力量也在實際世紀中葉出現。一方面科技發展得很快,資本主義興起,人們開始從農村往城市聚集,就在一座巨大的城市中,商品消費的觀念形成。

因為把大量的工人找來,就要付出大量的薪水,所以需要大量的生產。生產之後,當然就要有大量的消費,如果沒有消費,貨賣不出去,就賺不到錢,養不起這麼多的工人,工廠就會倒閉。


基本上,消費生產是一個連鎖的機制,一開始不見得不好,生產、消費,刺激更多的生產,就有更多的消費。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從一年生產出五百輛車子,到一年生產出五千輛車子,然後是五萬、五十萬,一直到一年生產五百萬輛車子的時候,怎麼辦?只好靠廣告競爭,刺激原本不需要購買的消費者購買。

於是消費和生產就變成一種惡性循環,而人也常常在不自覺中消費。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你為什麼要買這件衣服?為什麼要買這輛車?是需要,或是因為物質消費已經變成一種共同的價值觀?


人不可以為物所役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公元1840年左右,西方世界出現一種新的思想,我們籠統稱之為左派思想,也就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在於平衡資本主義。如果不從政治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其實是一種哲學,馬克思、恩格斯等人至今在哲學史上仍有其地位。

此外,無政府主義(安那其主義,Anarchism) 者如法國的蒲魯東( Pierre-Joseph Proudhon.1809 -1865)、俄國的克魯泡特金( Peter Kropotkin, 1842- -1921) 這群人,也都提出一個問題:如何制衡人的物化?

在他們的哲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檢查能力是:人不可以物化。意思是說,物質要發展沒有錯,可是人還是要做主人,不可以為物所役。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你買車子、買房子都沒有錯,可是不要到最後變成車奴、房奴,變成你在養它,而不是它在讓你幸福。

我要強調的是,經濟文明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沒有平衡的力量。

物質與人義是兩個極端,我不想從兩全其美的角度去思考,我認為人精神上的快樂與物質上的快樂,需要平衡;沒有絕對精神上的快樂,也沒有絕對物質上的快樂,走問極端的任何一邊,都可能導引出一種不健康的生活。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當你擁有個物質的時候,你要能清楚且不斷地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擁有這個物質?

譬如說你有一棟房子,住在這棟房子裡會讓你感覺到快樂,因為房子提供你生活的安全感,或是提供你視覺上的享樂,你可以看到山、看到水,感覺周遭環境帶給你精神上的滿足。這個時候你就是擁有物質。

相反,你買一棟房子的原因只是因為這個地區要修地鐵,房價要漲了,或是這邊的房子值得投資,錢途看好,這就是一種物化。房屋的價值不是由你在主控,你是被物質所擁有的。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如果你讀過《小王子》,就會很清楚孩子在形容房子的美,和一個功利的商人形容房子的美,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對於自己坐臥起居的地方,只是關心價格,我們就不會得到擁有那棟房子真正的快樂。

就好像有錢的人不一定快樂,如果他只是擁有空洞的數字,他的精神是匱乏的。


從“獨享”走向“共享”


一個成熟的社會其實就是兩股力量互相制衡。只有左派也不對,因為沒辦法生產、沒辦法消費,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社會主義國家最後還是要接受資本主義的挑戰。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大陸就很明顯,它一直用剎車的方式,最後發生問題,它無法前進。後來的改革開放,就是踩油門,刺激生產和消費,讓人民的生活更富足——可是同時 “左派”的力量還在。

我想,如果我們還不節制,發展出制衡的力量,有一天我們也會停擺,動都不能動。我在談的不只是政治,包括企業內部都應該有這樣的力量,才能夠談永續經營。

企業不是個人的,它是一個共同體,即使你有足夠的資本壟斷經營權,還是必須有一個 “共同”的觀念,就是左派思想,就是“利益均沾”的概念。企業一定會面臨從“獨享” 走向“共享”的轉型過程,因為將來工人也會自覺,他與企業共生,當然有權要求共享。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若我們的社會最終目標是永續,也應該要發展出共生共享的觀念。

歐洲在十九世紀就已經高度資本化,生產消費從良性循環變成惡性循環,從需要而購買變成大量的消耗與浪費。所以在1840年以後,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就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節制”的觀念。


其實孫中山的思想也是,他也是在講節制,因為他剛好在歐洲受到這股思潮的影響,他提出的民生主義是左派思想,不是右派思想,他同樣認為資本不應該放任,而是要節制。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三民主義本身就是傾向“節制”的概念,而不是不斷地刺激生產消費。

我想他們都已經預見了,資本主義不斷地刺激生產消費,最後若是個人發財,大家一起貧窮,最終就是殺雞取卵的結果。


維持社會的多元性

我們談論資本主義的問題、物化的問題,不是希望最後大家都奉行嚴格的禁慾主義,放棄所有的物質生活。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我有一些朋友的確這麼做,他們離開臺北到東部去,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穿棉布的衣服,每天到菜市場去撿人家賣剩下來的菜葉和水果。我很感動,也對他們有很大的敬重,可是我覺得那是一種很高的宗教修行,對一般大眾並不適合。

一般大眾還是會有一些小小的物質貪念,一些小小的情愛生活,這是很正常的,無可避免的事。

可是,我們都可以做點什麼,讓自己不要那麼輕易“服輸” ,如果說物化是一臺巨大的絞肉機器,我們可以選擇不要被捲進去。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這個體制一旦運作起來,整個自然環境都會被絞進去。這土地被開發、林木被砍伐,然後變成物質買賣。甚至是人文的東西,例如教育、道德、倫理也都可能被絞得支離破碎。

我們不是要責備誰喜歡一件漂亮的衣服,誰買了一雙漂亮的鞋子,而是如何面對這巨大的機器體制,當它一直運轉時,我們要怎麼讓年輕人有力量去思考、去判斷,進而去對抗。

我會佩服一些宗教界的人、哲學界的人、從事環保與社會運動的人,他們很努力想讓這部機器停下來,或至少不要轉得那麼快,把無辜的人都絞進去。因為這部機器非常厲害,若讓它毫無節制地運轉,恐怕你我都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

蔣勳:社會為什麼越來越物化?


我相信還是有很多有為有守的人,在他們的崗位上,努力平衡社會的物化趨勢,即使他們不完全成功,都是讓人敬佩的。他們就是所謂的先知、先覺,在一個社會里面,這批人所做的事情非常重要。

知識分子是要從一個充分了解社會、瞭解人性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以共生共享的概念,去阻擋社會物化的速度,並維持社會的多元性。


(END)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