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你爲什麼想逃離這個城市!

研之有理

蔣勳:你為什麼想逃離這個城市!

我們談到如何能夠在生活裡讓自己吃得更美一點,不只是用食物餵飽自己而已,同時設法使食物更精緻更美好些。衣服除了禦寒或者蔽體這些最基本的功能外,也希望對它們的材質、剪裁都能夠更瞭解更講究,穿在身上產生出個人的生命風格,如此才構成美學的條件。

當然除了食跟衣之外,我們更強調的是在居住品質上設計自己的家,增添生活的樂趣。很多的朋友因為草草率率佈置居所,或者釘上很多鐵窗,好像把自己關在監獄裡一樣,結果就愈來愈不想回家了。

所以我想如果能夠把居住的品質改善得更好、更具備美的條件,家的溫暖就會產生了。同時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的,是能夠把個人的家庭美學擴大,成為整體的城市美學。現在有很多朋友都居住在城市裡,在其中上班、居住,可是心裡卻一直會有想逃開的念頭,很想到有山有水處去住去度假,好像我們是不得已才留在城市裡似的。

我想若是大家都想逃開這個城市,這裡將永遠不會有改善的一天。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城市,瞭解我們和城市是息息相關的,瞭解我們除了將自己的屋內空間安排妥當外,打開自己的家門後所踏入的公共空間,其實就是城市的開始。

有些朋友家裡的擺飾非常講究,擁有名牌傢俱、漂亮的酒櫃書櫃,以及高級音響等,可是他們屋外樓梯間屬於公共空間的部分,卻橫七豎八放滿鞋子或堆放雜物,這個情形好像也變成臺灣公寓居住品質的一個特色。

去過歐洲、美國的朋友大概會知道,那裡很少有人會把公共空間變成一個髒亂待處理的地方。身為城市居民的我們,應該發展出公共空間的道德感出來,清楚明白公共空間該如何來使用。

現在一些比較進步的社區會安排美麗的花圃及一些運動休閒的空間,於是社區居民不必每天悶在屋子裡,下班後還可以帶著孩子在庭院當中散散步、走一走,

跟鄰居聊聊天,建立起互動親密的鄰里關係,我相信這也是城市美學一個新的開始。

在提到了城市之後我們立刻發現,現代化城市中一項很重要的美學教養,其實跟“行”這個主題頗有關聯。

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島嶼人口大量密集到城市中,開車族越來越多,一段時間後好像每個人談到這些大城市的交通都覺得行不得也,老被塞在路上;還有個難題是停車位難求,大家繞來繞去,可能一個小時後還找不到位子,於是生活的品質、心情的焦慮,都因為行的阻礙而發生了。

所以我覺得談到“行”的部分必須牽連到前面提過的城市美學,也就是說城市美學除了將居住環境的品質提升之外,同時也得規劃設計出人在城市當中的移動路線,否則交通部分就會發生阻塞,好像我們的血管被堵住一樣。

近代的西方城市在規劃城市整體社區時,認為交通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可是在這裡,不知道是不是房地產開發案的許多法規問題,或是政商之間某種不正常的關係,你經常發現一個上千居民的公寓大樓社區,對外聯絡道路卻只是小小一條馬路,這種現象就是沒有把行的問題考量在整個居住品質當中。而“行”的暢通,絕對是決定城市美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個城市中如果大家開車塞成一團不能動彈,大概沒有辦法談到“美”這件事吧!人們會因此開始吵架,一點點小擦撞便立刻到車後的行李廂拿出武器來威脅對方。這樣的畫面在城市中並不少見,也使你覺得大家性格變得暴躁、心情變得焦慮起來,人與人之間開始產生排斥跟仇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