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前段時間,朋友圈在瘋傳這樣一篇文章《深圳兩套房,面臨失業,中年財務危機有多可怕?》,無論標題還是內容,都有點駭人聽聞的意思。轉這篇文章的,大多也是處境類似,在一線城市奮鬥,有家有室的大老爺們,

雖然座標不同,大家的焦慮總是相同的:如果家庭主要支柱倒了,家人怎麼辦?

由於身在保險行業,作為為人夫、為人父的家庭支柱,精算君也總在考慮怎麼更好的抵禦風險,照料家人,比起失業,我認為更可怕的是:早亡風險。早亡險在哪?為什麼用定壽抵禦早亡之險?定壽適合誰,又該怎麼買?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問題。

什麼是“早亡”?

早亡在國際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由於世界各個國家的平均壽命不同,所以人們對壽命的期待值也會有所不同。但從保險的角度來講,只要尚在承擔家庭收入責任的年齡,因意外或疾病離世,都會對家庭財務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所以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把早於退休年齡去世的界定為早亡,考慮目前法定退休年齡大概率會被延後,我暫定這個年齡為70歲吧。

下面,精算君做個簡單的測算,看一下目前中國的男女性,早亡的概率是怎樣的。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 根據中國保監會發布的《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10-2013)》中非養老類業務一表(男/女),計算不同性別、年齡的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累計死亡發生發生概率。

可以看出,35歲時,男性在未來30年內死亡的概率會達到14.05%,在40歲早亡的概率更會突破20%,雖然女性概率略低,但也維持在不低的水平,早亡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在成年時期,無論男女,在家庭中都會擔任一個生產者的角色,成為家庭經濟的支柱來源。此時,如果一旦早逝,無論是對年幼的子女,還是待贍養的父母,都是巨大的打擊。

一個35歲左右的成年男子,典型的“四二一”家庭模式,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此時遭遇早逝,這樣的風險,具體量化到財務上面,會是怎樣的呢?

我們害怕的早亡風險,其實是什麼?

家庭支柱早逝,意味著主要收入來源被切斷,整個家庭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可能難以滿足,飲食、居住、兒女教育等等方面的資金都會出現缺口,這個缺口有多大?

下面,我將具體和大家算一下這筆帳。

以故事中的深圳為例,2012年深圳家庭人均消費的情況如下圖所示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 以上數據來自深圳市統計局《深圳統計年鑑2013》

基本生活支出

我們抽取食品、居住、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以及教育,這五項基本生活支出,可以得出人均生活支出為20696.23元,按典型的三口之家推算,加上雙方老人,一個深圳家庭在2012年平均基本生活支出為144873.61元。

考慮近幾年的通脹情況,根據深圳公佈的CPI指數,精算君可以推算出,到目前為止,這筆家庭基本支出將大概為16萬元。

還貸支出

這一部分在現代家庭裡,已經是司空見慣,一般集中在房貸和車貸的支出,由於車貸一般期限較短,不會在較長期限內對家庭產生過大的財務影響,我們這裡著重看房貸。

假設,一個家庭房貸金額為150萬左右(商業貸款),貸款25年,按照等額本息方式還款,按最新的基準利率,可以估算出每個月的還款金額將在8681.68元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上述假設,基於財務安排相對合理的普通家庭,在一線城市,月供上萬的例子並不少見,這對於以男人為支柱的傳統家庭,無疑是更大的風險隱患,遭遇早逝之後,家人很有可能會面臨賣房還貸的困境。

加總之後,我們可以粗略估算出,一個“四二一”式的一線城市家庭,如果揹負房貸,那麼每年最起碼也需要25~30萬來保障家庭基本生存,而為了維持一個失去支柱來源的家庭,平穩的運轉3~5年,這個數字至少將是75~100萬,這也就是一個普通家庭失去主要經濟支柱的風險空洞。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而為了將家庭支柱早亡對家庭財務帶來的這種巨災風險降到最低,人們理應會想到壽險。壽險是以被保險人的死亡為保險金給付條件的保險,簡單來講,就是被保險人身故就賠。在眾多險種裡,壽險可以說是責任相對最為簡單的產品,也是每個投保的家庭都會接觸到的產品。

雖然精算君從未單獨科普過壽險,主要是鑑於產品比較簡單,大家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並不是保障內容方面,往往是在壽險種類的選擇上。

這個問題我有在《精算師怎麼選?終身壽險 VS 定期壽險,返還型 VS 消費型》裡,曾經進行過詳細的講解。熟悉精算君的用戶,不難發現,無論是在過往的文章,還是知乎Live中,精算君都主推定期壽險,而究竟為什麼,我們下面就拉出來聊一聊。

精算君為什麼喜歡定壽?

在美國個人理財教科書中,Arthur J. Keown曾經說到:定期壽險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滿足個人的人壽保障需求,而這正是保險的真正的目的。它可以在你最需要保障的人生階段,為你提供可以負擔的起的足夠保障。

在發達的美國保險市場,定期壽險一直都在壽險業中佔有重要的席位,如果只是在特定時間內需要一份充足的保障,人們更傾向於這種責任簡單明確、價格易負擔的產品。

可以說,定期壽險和精算君心中保障功能最大化的理想產品不謀而合,以有限的投入獲得對家庭財務安全影響最深遠的壽險保障,這種優勢可以說是定壽與生俱來的,為什麼?我們可以從產品的定價秘密中找到答案。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精算君曾經在分析生命表升級影響時,有講到過。像終身壽險,人終有一死,人的壽命對其價格的影響,遠沒有定期壽險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利率風險不再是保險公司銷售定期壽險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因此保險公司在定期壽險預定利率的選擇上,可以比終身壽險更靈活、極致,有條件進一步降低保費。

對於預定費用率,不少保險公司已經直接將定壽產品的設置為0%,這是因為這類型產品相對簡單,無需過多的銷售培訓和人力投入,通過有效的線上渠道,就可以完成保險銷售。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至於最關鍵的預定死亡率,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對投保人群的有效篩選、健康體檢等方法,設置更加合理的定價假設,提供更公允的保費價格,讓有著健康生活習慣、穩定收入的人,享受更好的定期壽險保障。

基於以上原理,定期壽險從產品設計上,就決定了它可以做到裸價,保費就自然會更親民。普通消費者即使不能像精算君一樣深扒定價的奧義,但選擇定期壽險,把握一個原則就行:價格公(pian)允(yi)

發揮了保險最大善意的定期壽險,在中國來說,最適合誰買呢?

誰適合:為脆弱的中產而生的保險

看起來什麼都有的中產階級,同樣要為住房、子女教育、醫療和養老的壓力而奔波,在變換的市場環境下,累積的財富顯得十分薄弱,種種社會成本之下,他們反而成為負荷最重的一群人。在這些家庭中,男性角色往往承擔著更多的壓力,擔負著絕大部分的家庭責任,遭遇早逝事故,將會切斷家庭收入的生命線,無疑會成為整個家庭的巨災風險。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上有老,下有小,房貸壓在身,對於普通家庭而言,定期壽險,可以利用有限的預算,在同等保費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保障,確實是轉移早亡風險最佳工具。定壽有著槓桿率高,性價比高的特點。即使是經濟狀況不太寬裕的家庭,也不會造成過大的保費負擔。

除了中產之外,對於某些結構不對稱的家庭而言,比如經濟收入集中在某個人身上,這種類型的家庭支柱,無論男女,在一定程度上定壽都是他們的“剛需品”。

定期壽險怎麼買?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保額

根據自身的家庭財務目標,考慮到家庭基本的生活支出,包括生存、子女教育、贍養父母的花銷,以及房貸等債務情況。結合自己的收入情況,按年收入的5~10倍來確定,一線白領的定壽保額可參考上面的推算,可以考慮配置到50~100萬左右。

保險期間

精算君因為考慮到未來延遲退休的可能,一般建議保至60-70週歲。

交費期

通常這種保障型產品,建議交費期選擇在20-25年左右。

保乎 · 小結

過去國內由於極力推崇終身壽險,是因為剛好正中大家期待“總能有返還”、”財富傳承“的下懷。定期壽險,這種純消費型的產品也並不符合中國人的消費口味,而且由於保費較低,很難引起保險公司的研發推廣動力。

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新時代下的中產,被推上社會和家庭責任的風口,在承擔多重壓力之下,所謂的財富傳承,已經不是他們所最需要的。最需要的,是怎麼最大程度的保障家人生活質量。

定期壽險,作為抵禦早亡風險的有力工具,利用有限的保費投入,可以最大程度放大保額,這其實也是個人對家庭的責任感最好體現。

大多數人並沒有一筆不菲的遺產,可以解決身後所有後顧之憂,與具有儲蓄功能、但保費昂貴的終身壽險相比,定壽才是給予普通家庭最大限度保障的最佳選擇。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一個35歲父親的自白,精算師為什麼選擇定壽保護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