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掉魏忠賢,是崇禎一生最大的錯誤?缺此人,導致與後金議和不成

除掉魏忠賢,是崇禎一生最大的錯誤?缺此人,導致與後金議和不成

19歲的崇禎帝上臺,乾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幹掉了魏忠賢,並且幾乎廢棄了廠衛系統。其實,殺掉魏忠賢,並沒有解決明朝的危機,反而讓文官集團不受內監製衡,導致崇禎帝的境遇更加糟糕,這一切都要從崇禎的三大缺點說起。

除掉魏忠賢,是崇禎一生最大的錯誤?缺此人,導致與後金議和不成

大廈將傾

明朝末年的頹勢,其實在萬曆朝就已經顯現。三大徵之後國力巨減,薩爾滸,奢安之亂和陝西農民起義接連出現,到了崇禎朝,情況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從天啟年間開始,明朝內部就面臨四個問題,分別是後金、漠蒙、西南土司和農民起義。

除掉魏忠賢,是崇禎一生最大的錯誤?缺此人,導致與後金議和不成

崇禎登基後,後金和漠蒙合併,奢安之亂被平定,不過農民起義也壯大了。如果沒有薩爾滸之敗,西南地區的明軍就不會出現真空,導致戰事無法控制。西南若平定,就能騰出手安撫剿滅農民起義軍,局勢還在可控範圍內。不過,一場大敗就導致了後面一系列連鎖反應,所謂一步慢步步慢,從某種角度說,明朝已經是個四處漏水的大船,重大決策的容錯率降到了警戒線,任何一個決策失誤都會讓明廷更加困難。

除掉魏忠賢,是崇禎一生最大的錯誤?缺此人,導致與後金議和不成

雖說明朝很困難,但崇禎面對的局面相對於宋徽宗而言,可謂天賜傳奇開局了,至少明廷還佔著山海關,後金扔有議和的想法。而不像可憐的北宋,完顏宗弼隨時都要南下,不把宋朝打爆誓不罷休。實事求是地說,明朝快速完蛋,跟崇禎的三大缺點脫不開關係。

除掉魏忠賢,是崇禎一生最大的錯誤?缺此人,導致與後金議和不成

崇禎帝是不是好的決策者,這個暫且不談。我們先說說他的三大缺點,首先,性格上剛愎自用,不聽人勸;其次,為人刻薄寡恩,大臣說殺就殺;最後,決策時,害怕擔責任,看中虛名,沽名諉過;

崇禎帝幹掉魏忠賢后,實際上疏遠了廠衛系統,這無異於自斷耳目,而且空出了一大塊權力空間,讓文官集團藉機極速擴張,並且最終不受節制。

除掉魏忠賢,是崇禎一生最大的錯誤?缺此人,導致與後金議和不成

這個時候,他如果下定決心,重新重用文官集團也能挽救危局,但崇禎剛愎自用,覺得臣子水平都有限,而且對臣子都不放心,這一下就尷尬了。其實,崇禎一朝完全不缺人才,忠臣、能臣、賢臣,甚至佞臣都有,但攤上了自達到自負的皇帝,全都沒轍。崇禎有一個信條:壞一事則罷一相,敗一陣則殺一將。導致後來在人事任用上困難重重。當後金出現議和想法時,崇禎派去了陳新甲,既然已經派陳新甲負責與後金議和,就要完全相信他,但是當言官聽說陳新甲要議和,立刻奏本,反對議和,崇禎又開始猶豫不決,最終殺了陳新甲,導致跟後金的議和談判完全斷絕。

除掉魏忠賢,是崇禎一生最大的錯誤?缺此人,導致與後金議和不成

崇禎沒有給陳新甲更多的機會,陳新甲當不了明朝的秦檜,不過,如果當時魏忠賢還在,或許能當崇禎的秦檜,以他的威望,朝中文官不會反對與後金的議和。

跟後金談判,獲得喘息的機會,明軍搞定西南,然後休養生息,再慢慢除掉後金。即便後金佔據建州,忍讓一段時間,等待明廷恢復健康,也能騰出手來收回建州。所以說,崇禎登基的時間不好,19歲的年紀容易衝動,皇帝尊嚴大過一切喜歡用雷霆手段。如果崇禎開局時已經35歲了,估計會更加老道地處理魏忠賢集團,留下一個對國家有用的“秦檜”,明朝國祚還能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