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好人並不難尋

一、慘案難破,好人難尋

《三塊廣告牌》收穫一致好評,狂攬各類大獎。劇情貫穿了仇恨與救贖,張弛有度。整部片子滿是暴戾、髒話、絕望、畸形、邪惡,但卻讓人從刺骨的寒意中感受到點點暖意,讓人從徹底的絕望裡看到絲絲希望。

到結尾,突然發現,兩個小時的電影,結局其實就隱藏在開頭,廣告牌負責人Red Welby在看的那本書《好人難尋》裡,這本書和電影有類似的寓意:事情並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每個人都有自我救贖的方式。

《三塊廣告牌》:好人並不難尋

《好人難尋》是弗蘭納裡·奧康納的代表作,講述的是一家六口人自駕出門,結果奶奶一語成讖,全家被三個暴徒“淪落人”殺害的故事。書裡情節的發展,一步一步抓心,有關邪惡,有關贖罪,讓人絕望。

是的,奇蹟沒有發生,事情沒有變得更好。《三塊廣告牌》女主Mildred

Hayes憤怒地豎起三塊廣告牌,希望激起警長Willoughby專注她女兒的案子,可是,警長身患癌症,還自殺了;壞警察Dixon被逝去警長的信打動,改過自新,冒著生命危險取了嫌疑犯的DNA,可惜,嫌疑犯有不在場證明。

太讓人絕望了,豎起三塊廣告牌時,Mildred說“總得有人為此事負責”、“我要折磨死那群混蛋”,結果這三塊牌子攪動了全鎮人的心,卻並沒有能抓住兇手。

但人的心境卻在慢慢發生變化,片中人無論經歷了怎樣的苦難和際遇,忍受了怎樣的不解和煎熬,他們心裡結的冰,都在某個時間點上消融。

二、“看見”他人,能救贖他人

我們通過逝去警長的全能視角,看到了每個人的成長經歷,看到了他們暴戾背後的脆弱、憤怒掩蓋的愧疚。

警長的三封信,做了類似於我們心理諮詢師做的事情:共情。我看見了你的痛,我理解你,也相信你,你會好起來的。

《三塊廣告牌》:好人並不難尋

一個“被看見”的人,像被擊中軟肋,他積壓的情緒宣洩出來,他可以重新獲得力量。就像Dixon,一個濫用暴力的種族歧視者,當他了解到警長理解他童年失去父親的痛苦,也“看到”了他想做個好警察的內心,他突然覺醒了,贖罪似的捨命追兇。

一個“被看見”的人,像灰暗的生命裡,遇到一點光,他能看到希望。就像Mildred收到警長的信,她得到寬慰,她笑了;就像Dixon告訴她:我們找錯人了,一直堅硬如磐石的她卻表達感激“至少我有了一天的希望,我已經好一陣子沒有過了”。

美國文學史家弗雷德裡克·R·卡爾在《美國小說1940—1980》一書中說,“好人難尋”這句話原是聖徒耶路撒冷的西里爾的箴言,他認為通向精神生活之路必須經過惡龍,這些龍可能把你吞噬掉。

我認為這句話,是《三塊廣告牌》的主旨,也是開頭Red手上的書《好人難尋》的文眼:一個絕望或者有罪孽的人,要獲得救贖,必須經過煉獄一般的磨難,這種磨難可能是暴力,可能是更大的不幸,而且,這些磨難很有可能讓人更無望。跨過去,能得到救贖;跨不過去,就只能墜落在絕望的深淵裡。

片中的警長Willoughby,就像是幫助Mildred和Dixon戰勝惡龍的人。而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會有灰暗到“看不見”的時刻,也都會遇到這樣的“精神導師”,他可能是你的師長、朋友、親人、心理諮詢師,也有可能是你自己。

三、絕望的人生,其實也渴望被解救

救贖別人,需要“看見”,自我救贖,同樣需要“看見”。

很多人,並不是心如死灰,他們也期望著一絲改變,不然他們不會在感受到一點希望時,內心欣喜若狂。他們只是“看不見”,看不見自己內心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因為他們在逃避,不敢直面痛苦和責任,導致走不出來,一直停留在痛苦的漩渦裡。

《三塊廣告牌》:好人並不難尋

Mildred聲稱要警長對她女兒的慘死負責,她憤怒、控訴,其實只是因為她不敢面對內心的愧疚。她不敢想起,女兒遇害的那天,她和女兒的爭執,她不借車給女兒,讓她走路去見朋友,並且祝她被強姦的氣話“美夢成真 ”,她一語成讖。

她覺得是自己造成了女兒的死,她的內心從來沒有放過自己,所以,在面對所有人、包括兒子對她廣告牌的不滿時,她一點都不動搖。因為她知道,如果不轉嫁責任,她根本無法饒恕自己,無法活下去。

Dixon也是一樣,整天混日子,靠虐待黑人來發洩怒火,他同樣不敢看自己內心的傷,只是用暴戾來掩蓋脆弱。

他們的自我救贖是在直面了自己的內心之後,他們逐漸瞭解到自己深層的痛苦,放下對別人的憤怒和仇恨,其實是放下對自己的折磨,試著放下,最終獲得救贖。

四、接納痛苦,終獲救贖

影片在Mildred前夫小女友,看似傻白甜的女生說出的金句中昇華:“憤怒只會帶來更大的憤怒”。

用心理學的名詞來說,就是我們要學會進行良好的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的第一步,是“認識情緒”,也就是這篇文章前半部分一直在說的“看見”:認識、瞭解自己情緒的真正來源。

然後,我們要做的,不是解決掉它,不是讓它趕緊從腦海裡消失,而是接受它。

《三塊廣告牌》:好人並不難尋

《三塊廣告牌》從開始到結束,看起來一切都沒有起色:案子依然沒破、警局還是原來拖沓的工作作風、女主沒有完全放下心裡的仇恨,但每個人的心理卻在慢慢發生變化,在逐步和解。

這個過程,源自每個人都接納了現實,接受了生活即使不會變得更好,但還是要繼續。

情緒也一樣,即使我們依然和過去一樣悲傷、痛苦,但我們接受它,每天帶著這樣的傷痛生活,不把它轉嫁到別人身上,慢慢地,悲傷好像並不像過去那樣讓人痛不欲生。

認識情緒,並接受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就已經解決了情緒問題的大半。

法國哲學家讓·波德里亞說,“醫治我們自己的悲傷是件很困難的事,因為我們就是這種悲傷的同謀。要醫治他人的悲傷同樣也是很困難的事,因為我們也是悲傷的俘虜。”

是,每個人都可能是悲傷的同謀,或者俘虜,但那又有什麼可怕,試著看見悲傷的自己,擁抱自己,也盡力去“看見”他人的痛苦,如果看不見,至少我不評價不指責,不讓“憤怒帶來更大的憤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