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祭祖扫墓,因为它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而清明最初只是一种节日,每当清明一到,天气转暖,气温升高,因此,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人们也会在这一天出门游玩,迎接春天的到来。

祭祀、踏春,对我们而言,这似乎是清明节不变的主题,每到这一天,漫山遍野都是祭祖的鞭炮,处处都是人们踏春的脚印,天空中迎风飞舞的风筝,伴着孩童嬉戏的笑声,营造出一片祥和的景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清明,那么,古人的清明又是什么样的呢?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最为卓著的风俗画长卷,画的是北宋首都汴京的东南一角。汴京即今天的开封市,在河南省会郑州以东陇海铁路线上。早在战国时代,魏国就把都城迁到这里,当时叫大梁。以后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都在这里建都。北宋承袭后周政权仍都在此。从梁建国开始到北宋末年,二百余年的经营,其繁华景象可想而知。后来金朝也在这里建都,元灭金后这里不再是都城,加之战乱频仍,黄河缺口,汴河失修,整个都城被漫漫的黄沙湮没,我们从何处去找寻昔日繁华呢,就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去作一次九百余年前的汴京之游

宁静的乡村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图》之宁静的乡村

画面是从右至左而展开的。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汴京城外东南远郊农村。广漠的田野,河渠纵横。岸边老树杈枒,新芽未吐。薄雾轻笼,略显寒意,正是早春天气。有一队驮着木炭的小毛驴,沿着河渠迎面而来,走在前面的童子忙将毛驴向小桥方向驱赶,使我们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顿时使整个原野活跃了起来。“淡薄春风却似秋”、“绿纹溪水趁桥弯”,这些宋人的诗句,多么像画中的景物!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画家用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农村景色,诗情画意,除了先让我们轻松愉悦之外,更主要的是以前面的宁静,来衬托后面的喧闹,用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印象。北宋人柳永在他的《雨霖铃》词中说:“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都门”在哪里?就在汴京通往南方的汴河边的码头附近。

接下来是一片柳林。柳树林边,有两位骑驴的人,衣着打扮像是富家翁或者是客商,仆人或肩或挑着行旅,似乎路途不近。透过柳枝可以看到农田,有人正在从井里打水浇地,有人则挑着担子似是往地里送粪。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交界处,居民们以农为主,也兼作一点小生意。由远郊到近郊,由略带寒意的早春到春意盎然的清明,由静到动,由序幕到点题,使我们经历了许多,步步引人入胜。

繁忙的汴河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图》之繁忙的汴河

汴河是一条人工河流,不但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还是国家安全的系带,可以说是赵家王朝的生命线。

进入汴河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两艘重载的大船已经靠岸,正在往码头上卸货。从船身还吃水很深来看,老板正坐在麻袋上指挥工人们码放。扛袋的工人很吃劲,需要两个人帮他卸下,看来装的是粮食。北宋时代,属于国家的粮食储备仓库,大都集中在东南城沿汴河一带。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接下是一个大码头,街道宽阔平整,两边店铺也较为讲究,经营的主要是餐饮业,店铺里已经坐了不少客人。码头边一连停靠了五艘大航船。有一艘还在卸货,从伙计们爬在船篷上聊天来看,货物已卸得差不多了。有的船主卸完货以后,则邀客人到沿河酒店去喝上二两。沿河酒店的雅座,都向着河面敞开窗户,客人一边喝酒,一边可欣赏风景。在这一组航船中有一艘装潢特别华丽,清一色的花格窗子,前后有两个门楼,船舷也比较宽。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舱内有餐桌之类的家具,知道这是一艘大客船,不但有舒适的客舱,而且还可以在船上用餐。船主可能上岸去了,留下四个伙计在忙活着收拾,等待着客人们到来。

在这一组船只外面,是一艘正在行进的大船。有五个人在岸上拉纤,船上可以看到有十一个人物。十一个人,各不重复,松紧张弛,各尽其态。

这条船是在逆水而上,使我们知道是在汴河的西南岸。近岸边有一只小艇,船夫正在往外掏水。一艘大船刚从他身边驶过,大橹拨动的漩涡,一个一个向他袭来,使小艇的船身仿佛在晃动。大船是一艘有着双橹的载重船,船尾八个船工在使劲地摇着大橹。船头也有八个船工,只是被一棵大柳树把他们和船身遮挡住了,画家用遮挡的手法描绘情节的过渡,将我们的视线引入后面更热闹的场面。

热闹的虹桥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图》之热闹的虹桥

虹桥,这是全画的中心,也是全画中人物画得最密集、最热烈、也是最精彩的一段。

虹桥是一座木结构的桥梁,桥面宽敞,桥身弧形,直接连接两岸,中间没有桥墩、桥柱。桥髹以红漆,远远望去,宛如彩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则记载,汴京“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雘,宛如飞虹,其上、下土桥亦如之。”可见这种“飞桥”在汴京和汴河上,具有典型代表性,在《清明上河图》里作为重点来描写,正是抓住了这一有特色的景观。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许多载重货船一艘紧接一艘沿汴河溯流而上,其中一艘正待穿过桥洞。由于这里河面较狭窄,水流湍急,桥梁又低,给行船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因此船工们都一齐忙碌紧张起来。有的在放倒桅杆,有的在用力撑篙,有的则用篙顶住桥梁,有的在呼喊前面的行船注意,有的在桥顶上往下抛着绳索,船篷上则有人接应,就连在船舱里的妇女也扒住窗往外看。船工们的紧张呼喊,引来了周围许多看热闹的人群,跟着叫喊者有之,指手划脚出主意者有之,急得伸手而帮不上忙者有之,总之所有围观的人们都在关心着这艘航船的安全,桥上桥下,人声水声,连成一片,使我们观画者也心情紧张起来。

在他前面的一艘大船也同样地经过了这样的险境,立在船头的六位船夫,除两人在拨动着橹外,其余的人都显得很轻松,有的在与桥上的人搭话,有的则还在关心着后面的船。画家的这一安排,即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又别具匠心,毫不露斧凿痕。这两艘船,一待入,一已过,使画面不因为桥而有所割断,就像中国写意画中“笔断意不断”那样,造成一种川流不息的动感,使观者毫无察觉地就进入到了画中,而离开画面时,却忘怀不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也许就是《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引人入胜、百看不厌的奥秘所在。

忙碌的店铺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图》之忙碌的店铺

从桥上下来是一条大街。两边把口的是一家脚店。在酒楼中,脚店次于正店。但这一家脚店占的地理位置好,因此生意不错,故气象也非凡。其大门口用栩木杆扎起了一个高大的楼阁式的架子,这叫“彩楼欢门”,是酒楼的特有标志。欢门的中部还用红、蓝两色布围了起来,有的木杆还用红漆油饰,上面高悬着一面酒旗,上书“新酒”二字。檐下两侧则挂着“天之”、“美禄”两块牌子。

过了这家脚店,汴河在这里拐了一个急弯,这既符合汴水在汴京的流经方向,但拐弯不会这么急,这是画家有意这么安排的,好使我们观赏者尽快地到城里去看看。把汴河作一个交待,是从脚店楼上看到的汴河远景。在宽阔河面的转弯处,停靠着多艘船只,有客船,也有货船,有人通过跳板正在上船,从船身吃水很深来看,似是已装满了货物要启航开往南方去了。在河心中还有两艘正在行进的载重船只,一艘前后各有六个船夫齐心协力地摇着橹,另一艘则由纤夫在岸上牵拉,两船一前一后缓缓向前行进,把我们的视线引向远方。

离开汴河我们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由于这里靠近码头,店铺仍然以饭馆为主,从敞开的店门,可以看到已有不少客人入座。在众多餐馆中,画家特别突出描绘了一家大车修理店,门口堆积了许多木料,一个工人双手持着榔头,正在修整车轮。街道行走着这么多的不同车辆,这一项服务性行业必不可缺。就在这个十字路口,一停一走两辆大棕盖车十分抢眼。车后门内一个妇女低着头撩起门帘正往外看,车前一牛驾辕,一牛拉套,两个车夫在照顾。车后有三个人跟随,两个是仆从,一个头顶托盘,另一个肩挑盒子。第三个人戴着帽子,骑着骏马,那一定是车中妇女的丈夫。这一组人物也许是从郊外回城吧。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继续往前走,在一株老柳树的遮掩下,有一个用竹席搭起来的小棚子,在一条绳子上挂着三块布条,上面写着“神课”、“看命”、“决疑”。看相算命是一个古老的行业,直至今日都还存在,据称北宋时代的汴京城,相馆命摊有上万家。再往后有一所寺庙,山门紧闭,而哼、哈二将却看得十分清楚,另外还有一个僧人正从旁门走入寺内。北宋是所谓儒、佛、道三教合流的时代,当时的汴京寺院所在不少,著名的有大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等。

从“虹桥”到城门这一段是交通要道,两边的店铺主要是餐饮业和相关的服务行业,画家所画的主体是往来不绝的人群及其交通工具。但是偌大的一个城市,特别又是首善之都的汴京,他的生活层面是丰富多样的,画家顺手画出寺院、卦摊和与士兵有关的衙署,使观赏者在有意和无意中,触摸到这一方面的人们生活,可以说是忙中偷闲、神来之笔,显得非常自然。

威武的城楼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图》之威武的城楼

画中的城门楼非常高大而有气势,为单檐庑殿顶,檐下三层斗拱。城楼有斜坡马道,可以骑马而上。城楼室内陈设着一面大鼓,内侧有人凭栏俯视街景。城楼有竖匾,露出一个“门”字。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连接城门楼两侧的城墙是土筑的,城墙上长满了老树,从其老态龙钟的形态来看,非一二十年所能长成。城墙是战争的防守军事建筑,内城墙虽失修理而变矮小,但是护城河濠仍然完整保留,两岸的杨柳在春日阳光下欣欣向荣,因而是城内难得的一处休闲之所。那时城内的园林不是皇室的,就是达官贵人的,一般居民是享受不到的,这就难怪在这座城楼外的平桥两侧,挤满了看风景的人们。

城门口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人来人往十分密集,就在这密集的人群中,画家特别关注到百万之众中的弱势群体之上,那就是残疾人和乞丐。在城门口的当路中间,有一个老人匍匐在地,他正在向过往行人乞讨。而过往行人呢,都在躲着他走,没有一个人肯掏出钱来施舍。画家还特别描绘了一个骑马的官人,他已走过了行乞者,只是回过头来看了看,而毫无停下来给点小钱的意思。画家通过形态表现,把人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在整个《清明上河图》中,城门楼是一座最大的建筑物。其本身的目的是分割出城里与城外,这样很容易把人物活动分裂开来。画家在构图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为了使观赏者的眼睛不游离出画面外,安排了一支骆驼队伍正在走出城门,其首驼已探出了多半个身子快要出城,而尾驼仍留在城内。“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这两匹半骆驼,就能使得观赏者脑海里,涌现出一支很壮大的骆驼商队,人涌如潮,川流不息。

繁华的都市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清明上河图》之繁华的都市

入城以后紧挨着的店铺,高大而装饰豪华,人物与货物的密集与堆积,与城外的疏朗、闲适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给人以气象非凡的另一种感受。

在街北紧贴城墙的第一家,面阔三间。中间有一人坐在案前,旁边一人站立,在向他说些什么。而门前堆积着一包又一包的货物。第二家内有三个人,手持弓箭,有的还在把弓拉开,仿佛是间卖弓箭的铺子。和虹桥南岸的一家脚店酒楼相比,显然这家叫“孙羊店”的“正店”要气派得多。一是门面装饰华丽,二是顾客盈门,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坐满了客人,桌上菜肴丰富,三是店后空地上码放着五层覆扣的大瓦缸,可见这家酒店是允许自酿酒的,大瓦缸应为储酒器或酿酒工具,由此可想见店后是个酿酒作坊。

沿着孙羊店往西是一个十字路口,这里的热闹程度与城外的十字路口大不一样,一是四角店铺所经营的货物要高等些,另是从街上的行人衣着打扮来看也要高一层次。东北拐角处,紧靠着孙羊店的是一家肉铺,檐下挂一条幌子,上书“⋯⋯斤六十口”。店内有一人在操刀,大概是伙计,另一人则坐在门首板凳上,身体肥胖,应是老板。再远处是一家绸缎铺,横招牌写“王家罗明匹帛铺”,竖牌上书“罗锦匹帛铺”。街的对角是家香铺,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栋香”。强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十字街头的行人,除了小贩、挑夫、推车赶驴的之外,还有一些身着长袍、头戴幞头的士大夫阶层人物。有的骑着马护送家眷,轿中的妇女也忍不住掀开轿帘看看街市的热闹。而最引人注目的有一个僧人和两个士子模样的人走在十字路口的最中心,身后还跟着书童。当时三教合流,高僧与士大夫们有很好的关系,和尚们也作诗,用诗来阐发佛义;士子们则爱谈禅,成为一种时尚。有名的僧人佛印与苏轼、苏辙兄弟经常在一起颂诗谈禅为乐,成为文坛佳话,传颂四方。

从十字街口往西去的街道,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眼水井。有三个挑夫在那里取水。这么大的一个京城,有上百万的人口,饮用水可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水井是一种民用公共设施,一眼井要管一片地方。张择端忙里偷闲,在这个地方画上一眼水井,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到当时城市人的生活。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紧靠水井的招牌写着“赵太丞家”。赵太丞家的隔壁是一所深宅大院。前厅竹帘高高卷起,可以看到室内高大的屏风,屏前正中放一把大围椅,这气势就不是普通百姓住的。在京城,除了皇室宫殿之外,宰相及其他文武百官都有府第,都散居于城内各条街巷。

在这所宅院的门口,张择端安排了一个小细节,看似平常却大有用意,令人深思,即一个人在问路。这个人右手提着食盒,肩上背着一个大包袱,一看他的这身打扮,就知道是个外地人,或者是乡下人,或许他是到汴京来投亲访友的。在这繁华热闹、纵横交错的街市中迷失了方向。看到这家门卫比较悠闲,肯定是当地人,就上前去打听。门卫们倒是很热心,一边告诉他,一边用手指着方向。问路人便扭转头看着他要去寻找的地方。可是当我们也顺着他转头的方向望去时,只见两侧街树相合,朦胧一片,画卷却在这里突然而止。

我想这个细节安排是画家有意为止。从问路人那里,我们可以想象,前面的街市还要繁华热闹,路线也还要复杂,究竟是个什么样,只有观赏者自己去想象了。所以《清明上河图》叫你过目难忘,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才更有魅力。

有许多人怀疑《清明上河图》不完整,是被人从中割去了很长一段。于是从明、清时代起,就有许多仿本接着往下画,一直画到出西城,画到西城外的金明池。完整则是完整了,可是什么都看完了,也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可以憧憬的呢?

古人的清明什么样的?回到过去, 那是一个你想不到的“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