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學生擇校變“任性”了

為什麼日本學生擇校變“任性”了

少子化的加劇,特別是18歲人口的持續走低,教育以腳投票時代,日本學生擇校變得越來越“任性”了。

景氣指數與擇校

不同於國內,日本學生擇校通常與經濟“景氣指數”掛鉤。經濟景氣時,他們多會投報大城市那些大規模私立大學,專業選擇“文高理低”特色明顯;經濟不景氣時,他們則會變得務實,比如優先考慮“質美價廉”的地方國立大學;專業偏向就業強勢的理工科。同時也會考慮那些憑“資格”(上崗證)就業的專業。

雖然安倍新經濟政策飽受詬病,但從各項指標來看,日本經濟景氣指數正在緩慢恢復,給人一種景況改善感。這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擇校觀。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和厚生勞動省今年上半年公佈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統計,2017年應屆畢業生就業為97.6%,創歷史新高。

根據興趣喜好擇校的學生變得越來越多。這中間,選擇報考私立文科類考生增幅明顯。經濟、經營和商科成為熱門。此外,隨著2020年東京夏季奧運會的臨近,建築相關的專業人氣高漲。

排行榜與擇校

今年3月末,英國 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根據教育資源、教育滿意度、教育成果及國際化四項指標,出爐了《2017世界大學排名日本版》。此排名榜將關注的重點放到了“教育力”。這與國內學生和家長熟知的亞洲及世界大學排名榜有著很大的不同。如亞洲大學排名榜,多側重對大學研究力及產業界收入的評估。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中日韓三國屬日本的“教育力”最強。但由於排名指標的選擇,導致日本大學的“教育力”常常被低估,加之日本大學國際化偏低,20餘年來,大學多將目光集中在本國學生身上,導致中國學生和家長對日本大學並不熟悉,在擇校時無所適從,甚至陷入誤區。

偏差值與擇校

“偏差值”(入學難易度)一直以來都是日本學生擇校的重要參照。隨著時代變遷,大學與時俱進的同時,對人才的選拔標準也正在發生變化。在THE世界大學日本版,教育資源指標中,大學合格者的學力(學習能力),即入學基點,與偏差值關聯的學生學習力所佔比例僅為區區的6%,業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020年開始,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將迎來重大轉折,即從以往一味重筆試,偏向知識記憶轉向對學生“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等綜合能力的考察。試卷中將增加主觀敘述題的比重。

單一的“偏差值”擇校,正在被打破。而教育滿意度與入學難易度(偏差值)並不直接相關。

英國泰晤士(THE)之所以在今年年初推出“世界大學排名日本版”,無非是希望世界學生在選擇去日本留學時能夠多元考慮,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指標不同,得出的大學排名便會截然不同。

擇校一味“任性”不可取

日本學生擇校走多元固然是好事,與日本大學特色化發展理念完全契合。擇校可以多元,但不可太過“任性”。在負責學生升學指導的許多日本高中教師看來,根據現階段高中生的閱歷和知識結構,他們中許多人所掌握的大學升學信息並不全面,存在膚淺的一面,絕對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學校老師、家長等成年人的適當把關至關重要。

反觀國內學生,在選擇日本留學時,比較容易受到大學排名榜的左右。提的最多的當屬七所舊帝國大學。殊不知,各類世界大學排名榜(包括亞洲大學排名榜),多側重學術研究評定。一些教養大學、文理單科大學通常很難入選。而現實中,日本有太多教育質量上乘的大學,都應該成為擇校備選。隨著日本18歲人口的減少,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大學將目光轉向中國市場,這為我們擇校提供了相當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