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学武:“零工资”院长的温情守护

徐学武:“零工资”院长的温情守护

徐学武,男,现年71岁,现为张家口市康保县屯垦镇敬老互助幸福院院长。1968年作为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从下花园来到屯垦村插队落户。当年他血气方刚,各项农活都抢在头里。1971年的一天,他在给生产队铡草时,不幸失去了右臂。但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先后烧过酒、养牛、 养羊、养过火鸡,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6年底利用这处闲置校园,建起了屯垦镇互助幸福院,接收了本镇8个村32户41位老人入住。他不要工资,充当志愿者义务为幸福院老人服务,谱写了一曲身残志坚、敢于挑战、勇于奉献的强者之歌,在全县上下享有很好的口碑和声望。

老知青志愿返乡服务

初冬时节的康保,寒风瑟瑟。 此时的屯垦互助幸福院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老人或围坐聊天,或哼曲玩牌,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矍铄。 “不冷,屋里有暖气,走廊里院长还给加了保温层!”幸福院老人曹恒说。 “住在这里踏实,冻不着,不受累,院长经常问寒问暖, 让人心里热乎乎的。”年过八旬的王进德说。

大家口中提到的院长叫徐学武, 一名 “零工资”志愿者。

“对康保,我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说起与康保的情缘,徐学武难掩内心对这片热土的挚爱。 这份情缘要从49年前说起。时光回溯至1968年。那年徐学武才21岁, 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他从下花园只身前往康保插队落户,从此便与这里结缘。如果不是因为一次意外的发生,想必徐学武可能会在康保度过他大半人生。那是他在康保插队的第三个年头,风华正茂的他却在一次劳动中不幸受伤,痛失右臂。此后,他按照组织安排,提前回城工作了。 然而,他与康保的情缘并未就此结束,康保老乡的热情、朴实始终让他念念不忘。2003年提前退休后,徐学武又回到了康保,当年血气方刚的小徐已变成饱经沧桑的老徐,但不变的是他一如既往地对这片热土的爱。几年来,他在康保发展起了养殖产业, 养牛、 养羊、养火鸡,每一项都做得有声有色。 “越是岁数大了,越希望换一个新的身份继续为康保老乡作点贡献。”69岁的徐学武如今已是满脸皱纹、两鬓斑白,右侧空空的袖管让人看着愈发心疼,但他愿意服务第二故乡亲人们的心志却愈发坚定。 当得知屯垦镇新建了互助幸福院后,徐学武主动请缨,以志愿者的身份管理起了这一守望之所。

精心守护 “空巢老人”

砰、砰、砰……每个清晨, 徐学武都会挨个敲门提醒幸福院的老人们起床。 徐学武最担心的就是老人 “赖床”问题。按照当地的作息规律,老人们一般在清晨6点前就都起床了,一旦有人“赖床”,多半是身体有了异常状况。为防止老人发生意外,徐学武每天都要在“幸福院”里绕上几圈,逐户查看老人生活状态,日复一日守护着老人的安全。

“住在幸福院里真幸福!”在徐学武的贴心守护下,屯垦互助幸福院的老人们由衷地感叹。

会“爱”还要善“管”

作为院长,徐学武并不满足于只是照顾好老人们的日常起居,他还根据老年人特点,琢磨出不少管理经验。 “也没什么成熟的规章制度可循,就是边做边琢磨。”一年多时间,徐学武逐渐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互助养老”管理办法。

——为提升环境卫生水平,实施每周一评,组织成立临时党小组负责检查卫生,择优发放流动红旗,向评分靠前房间悬挂流动红旗;

——制定每天早上晨练、下午跳广场舞的制度,引导老人们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为提升社会参与感,每周组织老人到“幸福院”附近公路及其它公共场所拾捡垃圾;

——帮老人们联系企业做生豆芽的营生,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赚到零花钱。

一项项温情举措为老人们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在院长的指导下,我天天坚持锻炼,腿脚比以前灵便多了。”身患风湿病的任桃花说。 “天天和大伙有说有笑,偶尔还能挣点零花钱,心里高兴。”年过七旬的罗凤莲说。

在徐学武的精心打理下,屯垦互助幸福院环境干净整洁、氛围融洽和谐,来自8个村的41位老人亲如一家。大家精神状态越来越好,生活习惯也逐渐改变了。

“明年计划引入一些劳动强度低的养殖产业,把这里逐渐发展为生产型互助幸福院,让更多人安享晚年的同时还能够再增加一笔稳定收入。”徐学武对“互助幸福院”发展前景成竹在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