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懷古之千古不朽的愛國志士——屈原

端午節即將到來,也是家家戶戶吃粽子的日子,眾所周知,五月初五這一天不僅僅是吃粽子,主要是紀念一個人,那就是——屈原,這位中華民族的愛國志士,堪稱之為國魂,他的愛國志行流芳千古,影響深遠。  

端午懷古之千古不朽的愛國志士——屈原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該詩充分表達出了對屈原的讚美與懷念之情!

屈原執著地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為楚國的發達強盛而奮鬥,而決不向惡勢力和小人低頭。他年輕時作的《橘頌》,便是這種志士的象徵。屈原以此為明鏡,照著自己艱難地走完人生的歷程。屈原生前,從來也沒想過樹立自己的什麼形象,只一心按照自己想象的榜樣去做。然而後人卻把他當作榜樣,當作愛國志士的楷模,特別是在艱難困苦之時,國家危難之際,更將屈原和他的作品作為精神支柱。  

司馬遷在含冤受腐刑之後,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鼓勵自己,終於完成了偉大的歷史鉅著,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端午懷古之千古不朽的愛國志士——屈原


唐代柳宗元在參與王叔文改革政治失敗後,被貶任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司馬,寫了《吊屈原文》,寄託自己的哀思,並表示要學習屈原正道直行,“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  

北宋大文豪蘇軾,仕途失意,屢遭打擊,他對屈原十分欽佩,《屈原塔》詩表達了他的崇敬之情:“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烈。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到了南宋,由於民族危機深重,以屈原為榜樣的志士就更多了。陸游、辛棄疾、張孝祥、文天祥,都曾寫詩表達他們對屈原的敬仰之情。尤其是文天祥,他寫了《端午》、《端午初度詩》、《端午即事》、《端午感興》。從《端午初度詩》看,他也是五月五日生之人,因而對屈原倍覺親切。在詩中他表示,將以屈原為榜樣,救國不成即殉國。他最後被元軍俘獲,剛強不屈,終於含笑就義。  

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曾在《大哀賦》中明確表示要追隨屈原,結果為抗清獻身。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抗清失敗後隱居深山,發憤著書,寫了《楚辭通釋》以寄託民族情感。  

清代,“一天風雨寫《離騷》”的譚嗣同(《莽蒼蒼齋詩•畫蘭》),痛罵“楚懷本孱王”(《秋瑾集•吊屈原》)的秋瑾,最後都以為民族獻身的壯舉實踐了自己追隨屈原的誓言。  

這裡有一個現象,凡是忠心為國、敢赴國難、捨身殉國的志士,幾乎都是屈原的崇拜者。  

端午懷古之千古不朽的愛國志士——屈原

屈原追求一種完美的人格。他正道直行,忠言直諫,不媚上,不諂諛,愛高潔,喜修飾,不隨波逐流,不向惡勢力低頭,更不同流合汙。屈原的人格是美的。  

然而美,並不等於完美,世間完美的人格是沒有的。屈原的人格也有缺陷。他有些孤高自傲、孤芳自賞,難以合群;他自詡獨醒獨清,視世人和萬物皆濁。他的詩人氣質太濃太重,缺乏忍耐心、缺少寬容。  

但屈原確確實實成了人格的典範。漢人發現了屈原的愛國思想而並未高度重視,他們主要是推崇屈原的志向和人格。賈誼欽佩屈原的志向,淮南王劉安讚揚屈原“志潔”、“行廉”,司馬遷為屈原的為人所感動,王充佩服屈原的潔白,王逸頌揚屈原的“清高”、“清白”。後代在讚頌屈原的愛國精神時,常常也讚頌他的人格。批評者也主要是從人格方面指責。如寫《漢書》的班固,批評屈原“狂狷”、“強非其人”,但批評的聲音與讚頌的聲音相比太微弱了!如同大潮邊有幾顆水滴落下,聲音淹沒無聞。   

端午懷古之千古不朽的愛國志士——屈原


屈原從來沒有被當成聖人,平頭百姓尊敬地稱他屈大夫,知識分子親切地稱他屈子。對人們來說,屈原是可望可即又值得景仰的偉人,如此他的人格才能成為人民心中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