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軟的萬物互聯到騰訊的三網:當今世界就是一臺計算機!

如今,以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核心的科技研究已成為了不少企業巨頭的發展方向。在這些技術的進步下,不管是教育、醫療,還是家居、汽車等行業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另外,在這種局勢下,不少傳統行業也逐漸變得“洋氣”起來。

21世紀以來,科技領域呈現出了爆發的趨勢,特別是互聯網,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的最新進展,給予了企業巨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其實,不僅僅是對於企業,對於用戶來說,在雲計算、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的加持下,人們之間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對此,微軟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在倫敦的一次演講中表示,“從現在開始,我們就可以把全世界看作一臺超級電腦。”

在Nadella看來,無處不在的數字技術已經滲透到了每個領域,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甚至是每一種生活方式——它發生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工作場所以及一些娛樂場所中。基於這種判斷,目前的微軟正在朝著AI+雲計算的方向佈局自己的發展戰略。說實話,不僅僅是微軟,國內巨頭騰訊,對此也是同樣的態度。

微軟:強化AI與雲的地位,產品應運而生

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微軟的座右銘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移動為先的世界。之後,隨著Nadella開始將人工智能與雲計算擺放到企業發展的優先戰略中,這一切就有了改變。現在,微軟的產品,無論是聊天機器人,雲端遊戲,還是使用智能手機管理本地恆溫器,都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可以說,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人工智能為先(AI-first)的世界裡。

對於微軟來說,這個巨頭正在試圖改變自己的發展戰略,把人工智能作為了將其所有核心產品捆綁在一起的核心焦點。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也自此擔負起了推動微軟Azurte平臺新服務發展的使命,包括語音處理、自然語言處理以及計算機視覺等等。

儘管人工智能暫時還無法達到像電影《終結者》那樣的程度,但是人類在創建人工智能的過程中,已有一個既定的事實出現,那就是機器將很快趕上甚至超過其製造者的能力。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計算能力都將由雲、邊緣設備以及用於塑造全球智能的大數據所推動。

從微軟的萬物互聯到騰訊的三網:當今世界就是一臺計算機!

Nadella表示,“那計算帶到每一個會產生大量數據的地方,比如石油鑽井平臺、零售店、工廠等,用很多的傳感器來接收數據並進行計算,這是我們現在所做的。每年,大概會有9億的微控制器被運送到麵包機、冰箱裡,你所能想到的每個設備,我們都想連接起來。”

這種將所有設備連接到由人工智能驅動的雲上的想法,並不只有微軟在進行,騰訊也是一樣。在今天舉辦的2018 騰訊“雲+未來”峰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也表達了自家公司希望在雲時代完成“連接”的構建夢想,不過比起微軟的各種物體相連,騰訊的更加具體化。

騰訊:建好連接人、物、服務的三張網

其中,“三”裡面的連接是馬化騰今天演講中的核心內容,重點提出了“三張網”的建設。

一、“人聯網”

馬化騰表示,“雲時代要求我們做好全平臺的用戶連接,不斷完善人與人之間的互聯網。但是,我們看到隨著實體經濟的不斷髮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和政府機構用戶也正在不斷地成為雲平臺的使用者。騰訊過去最強的就是連接人和人,但是現在我們也要連接企業內部的員工,包括政府裡很多用戶,也就是說,我們要從 C 端拓展到 B 端和 G 端的用戶群。這對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

對此,馬化騰列舉了三個實例,分別為騰訊在 B 端和 G 端的探索。在商業方面,以永輝智慧零售為例,藉助雲平臺實現了實體零售店的人、貨、場的數字化升級,比如永輝超市旗下的超級物種門店,用戶可以在家用手機下單,半小時內送貨上門,也可以直接在門店掃碼消費。

“智慧零售的目的,是希望讓生產、製造企業可以動態感知消費者的需求,進而組織、研發和生產、服務,最終實現智能製造。”

二、“物聯網”

從微軟的萬物互聯到騰訊的三網:當今世界就是一臺計算機!

三、智聯網”,即騰訊“超級大腦”

未來的計算,應該是雲、邊緣、端,藉助超級大腦,實現無處不在,從雲到端,各行各業都能實現AI in All。未來所有的工具和資源,可以像活水一樣源源不斷,並且很方便就分享出去。

騰訊董事局主席再次強調,超級大腦的推出,是希望幫助更多行業和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騰訊並不是要進入各行各業而取而代之。

“未來,我希望所有的工具和資源都能夠從‘冰水’變成‘活水’,讓它流動起來,並且能夠作為‘服務’分享出去,這個過程就需要藉助超級大腦的智能調配。”

最後,在宣佈完一系列的騰訊雲降價舉措後,他們又重磅表示:騰訊雲的AI應用服務,全面免費接入

當然,萬物相連,是大家都期待的一個未來,不過,這一願望的實現,是要基於一種道德倫理的。正如Nadella所說,人工智能必須以一種道德意識來發展。“技術自身的進步是不會發生的,它們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人類做出了設計選擇——這些設計選擇是需要基於原則和倫理的,這是確保我們所有人都想要的未來的最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